正在阅读:一段百年前温州文人的朋友圈雅事

一段百年前温州文人的朋友圈雅事

温州宣传 2023-03-19 10:22:23

  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

  让我们一同步入博物馆长廊,聆听博物馆发展及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新时代的解读、共享和传承。

  现藏于温州博物馆的书法作品《东山种梅歌》,由近现代文史巨擘、书坛泰斗张宗祥所作。格调高雅的它诉说了一段百年前温州文人的朋友圈雅事。

  缘起:东山种梅

1903年《浙江潮》刊登温州东山风景图

  1925年重阳后两日,温州城内的华盖山上,正在举办“永嘉词人祠堂”秋祭。参加这次秋祭的人员有当时浙南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瓯海道尹张宗祥,和文人雅士朱鼎新、刘项宣、王家驹等人,大家纷纷赋诗,兴致无穷。席间一位老者周仲明提议,南边的积谷山上石头非常奇秀,可惜缺少梅花为伴,应该在山上种植梅花。大家欣然同意,纷纷捐资,共同筹划买花种花的事情。道尹张宗祥亲自督促带领衙役和仆人精心选择位置种好梅花。

  两个月左右时间过去,梅花逐渐开了,刘绍宽、符璋、陈仲陶等诗人兴致勃发,纷纷挥毫赋诗,长歌断句琳琅满目,争长斗胜,蔚为盛事。张宗祥也诗兴大发,写下长篇七古《东山种梅歌》,详细记述了这次种梅的经过:

  “今年秋祭正正筵,忽然一客起席前。为言有石极奇秀,何不补梅向石边。四座问言各微笑,客何为者语独妙。争分鹤俸致客前,连聘梅妻貯冰峤。客者周君字仲明,六十微髯疏且清。”

  “董率僮僕朝至昏,相度石隙鑱苔痕。位置疏密得相称,南枝北枝皆不论。日日探花走岩穴,曾几何时报花发。”

  这件《东山种梅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格调高雅,声韵优美。张宗祥的书法享有盛名,以行草见长。这件作品整体呈现出清劲妍丽、文气郁勃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的书卷气。整首诗记述了上世纪20年代几任瓯海道尹和温州城内文人士大夫结社、种花的高雅情趣。

  张宗祥其人

  1882年,张宗祥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张绍基是前清举人,外祖父沈韵楼,也是有名的书法家。张宗祥天资聪慧,十岁开始发蒙读书,博闻强识,过目不忘,遍览群书。1902年秋,张宗祥参加乡试,年纪轻轻成为举人,名扬乡里。

少年张宗祥

  张宗祥被人们称作“文史巨擘,书坛泰斗”,曾经担任南北两大图书馆(京师和浙江)馆长,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又是受人尊崇的古籍文献版本学家、史学家、书画家、诗人和中医药学家。

  1925年1月,时年44岁的张宗祥到温州任职,1927年1月离任。在温州短暂的两个年头,他以提倡风雅、振兴文教、恢复古迹为己任,在浙南做了许多有益地方、有利民众的事:施行善政。创办育婴堂、防疫医院,平抑米价、防治霍乱;整顿吏治。惩办污吏,整顿司法,狠刹赌风;发展文教,创办平民识字夜校。与温州文化人交往密切,赋诗唱和,翰墨结缘。

  张宗祥在温州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当数1961年写的《江心寺》诗行书诗碑。这时,正是张宗祥先生书法艺术炉火纯青的时候,这件晚年诗碑也是张宗祥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晚年张宗祥

张宗祥《江心寺》石碑及拓片

  张宗祥的温州“朋友圈”

  张宗祥和一大批温州人士交谊深厚,成为“知友”。比如属于好朋友的有刘绍宽、吕文起、刘景晨等,属于忘年之交的晚辈有梅冷生、夏承焘、苏渊雷等,有早年的学生陈仲陶、马孟容、马公愚等,有西泠印社的同道方介堪、方去疾等等。

  擅长画梅的刘景晨,把张宗祥誉为“仙吏”,后来曾有诗深情怀念:“甘棠最古去思篇,盛种山梅吏亦仙,为过谢村图一本,铁如意馆别多年。”

  张宗祥与马孟容、马公愚兄弟的“师生情”。1908年,兄弟俩一同考入浙江高等学堂,那时张宗祥正在学校教书,成为师生。张宗祥曾经与温州乡绅吕渭英等联名代订《永嘉马孟容画例》《永嘉马公愚书例》。张宗祥还曾经分别书写了行书四屏条,赠送给马孟容、马公愚兄弟。

1963年张宗祥(右一)与马公愚合影于杭州

张宗祥赠马孟容四条屏

张宗祥赠马公愚四条屏

  张宗祥与方氏家族的方介堪、方去疾两兄弟,在篆刻界有着深厚的交情。张宗祥是西泠印社社长,方氏兄弟都是副社长,这非常难能可贵的。张宗祥在温州任职期间,在五马街发现了摆摊刻字的青年方介堪,大加赞赏,成为“忘年交”。六十年代,方介堪主持温州文管会工作时,就曾请张宗祥为温州文管会书写作品、题辞刻碑。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一段百年前温州文人的朋友圈雅事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