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清明的上河与春日的温州

清明的上河与春日的温州

温州宣传 2023-04-06 10:24:00

  上周,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兴奋之余,我们对于古港,还有更多的遐想与疑问。

  比如在当下的清明时节里,当时温州古港一带的人们如何过春天?

  我们就这样,从“清明”,回顾到900多年前的《清明上河图》,再到700年前的《江山胜览图》。

  我们会发现,它们与温州人,与温州的春天,都有真真切切的关系。

  当你今夜抬头仰望某一处星空时,也许你看到的是那处星空千年前的样子。但当你细看一幅千年前的纪实画作时,它却真的就是画作那个年代的样子。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杨冰杰 摄

  

  清明节,自然是要扫墓祭祖的,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如此。

  但是回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清明节气原意,内容还要丰富许多。

  我们若深究下去,会意外发现,我们竟然在宋时的清明里,看到了时下流行的户外露营与围炉煮茶。

  《东京梦华录》说:“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

  东京,也就是北宋都城汴梁。如上所述,当时都城的人们在清明节,都纷纷去郊游踏青,不仅在树下围炉煮茶,还互相劝酒。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的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描述的就是北宋都城汴梁清明节的风物民情。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所绘写的描状北宋时代(960—1127)的东京汴梁城的人情物态的。时节是‘清明’的时候,也就是春天的三月三日,许多树木还是秃枝光杈,并未长叶,只有杨柳的细条已经浅浅地泛出了嫩黄色来,天气是还有点凉意,可是严冬已经过去了。春天带来了润朗的天气,绿色一天天地多了起来,得春很早的杏花正在烂漫地盛开着。在这个佳节,人民追念着他们的亡逝了的先人或亲人。”

  以上这段文字,来自温籍著名文物学家郑振铎出版于1958年的《清明上河图的研究》。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曾于1921年被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从而流落民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是郑振铎等人的努力,这幅长卷得以回归北京故宫博物院。

  当然,《清明上河图》与温州的关系,还不止如此。

《清明上河图》 图源:故宫博物院

  

  上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特地来到温州。

  作为研究《江山胜览图》的权威专家,他沿着《江山胜览图》中的景致布局,分别走访了图中描绘过的瑞安城区、瓯海仙岩圣寿禅寺、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江心屿等地。

  《江山胜览图》是元代温籍宫廷画家王振鹏绘制的一件纪实性风情画巨作。10年前,在一次拍卖会上,该长卷以1.012亿元的成交价,被一位国内个人藏家竞得。

  《江山胜览图》长卷的纪实主体,正是元代温州江海一带的农历四月初八的春天景致。

  我们在画卷里可以很清晰看到,当时位于朔门附近江海交接处的温州港里,停泊着许多大型商船,船主们都在等着天气更暖、洋流更适合航行的时候,向着远方的星辰大海起锚。

  温州港西边的河上有一座桥,行人走过桥面,就进了温州城。

  温州城里,热闹的景象扑面而来:街面上,有杂耍的,演出温州南戏的,挑着担子卖雨伞的,甚至还有迎亲的队伍;街旁,是近乎满座的茶坊、酒肆,还有药铺、杂货铺……

  据余辉的研究,北宋南迁直至南宋末年,宋朝有许多宫廷画师也南渡到了温州。元代之后,这些安家在温州的画师及子孙,其中一些人又回到了元朝宫廷供职。因而在元时,宫廷画师中有不少是温州人。

  被誉为“元代界画第一人”的王振鹏,曾任秘书监典簿,掌管的正是宫中收藏的书画图籍。看过他所绘的《西湖争标图》,我们就不难发现,宋时温州的许多民间习俗,其实与都城汴梁与临安相仿。

  北宋杨蟠描述温州城的诗作《永嘉》里有这样两句:“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描述当时温州城西湖面龙舟竞渡争标的场面,这与汴梁端午时的龙舟习俗是相同的。

  

  前面提到了《江山胜览图》中温州港西岸的一座河桥,过了这座桥,就进了温州城。

  这座桥,正是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过的几乎完全相同的虹桥。

  郑振铎在画作的研究中是这样介绍虹桥的:“在桥梁工程上,它有着重要的创造性的成就:没有一根石或木的支柱,全部以木条架空造成,就像天上的虹霓似的。桥下两端有人行道,便利于行船,也便利于拉纤的人。”

  《东京梦华录》中则是这样叙述的:“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长虹。”

  宋时的虹桥之于汴梁,正如当下的东方明珠之于上海,亦如宋元的温州港之于温州城,是一种象征。

  时过境迁,如今不管是在开封市,还是在温州城,虹桥都已一去无影踪了。

  虽然如此,有幸的是,虹桥并不止于出现在古画中。我们如今依然可以在泰顺的深山里看到虹桥倩影。

  泰顺的溪山深处,依然保存有32座完整古廊桥,其桥身的建筑工艺正与宋时虹桥相同:没有一根石或木的支柱,全部以木条架空造成。2009年,中国木拱桥(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泰顺人一直将廊桥称作虹桥或蜈蚣桥,因为横跨溪水之上的木桥形状,既像天上的虹,也像蜈蚣的样子。

  也就是说,900多年前的《清明上河图》与700年前的《江山胜览图》,各自画中气清景明的春日,看似如今已遍寻不着,最后却神奇地在泰顺山水间因桥而相连了,如遗落人间已历千年的一颗颗珍珠。

  前几日,大型山水实景剧《我在廊桥等你》在泰顺北涧桥的夜晚上演。灯光与音乐起时,古老的虹桥下,溪水面,宋时的木偶戏、舞龙、碇步上大红的纸伞与畲家缤纷的迎亲队伍热闹登场……那一刻,我们似乎又梦回了宋元时光。

  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春日里,去满眼油菜花黄的古廊桥畔走一走,眼下就是很应景的温州之春。

北涧桥 季海波 摄

  正所谓:

  溪上雨晴天似洗,

  遥峰几点空蒙里。

  策杖虹桥闲徙倚。

  当此际,

  霞光映水浮鲜绮。

  此季此景,如诗,也如画。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清明的上河与春日的温州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