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千年前的“外贸爆款” 从温州发货

千年前的“外贸爆款” 从温州发货

温州宣传 2023-05-06 09:19:26

宋元时期,浙江西南的僻远深山里,不计其数的龙泉青瓷在匠人的手中被烧制出来。沿着蜿蜒的瓯江水道,它们乘筏或舟,穿出大山,顺流而下,一路抵达温州城。在这条川流不息的水道上,和龙泉青瓷同行的还有造船用的“龙泉料”。

“龙泉料”的终点是瓯江东流的尽头温州。造船木料被送进沿岸的温州造船厂。温州制造的大船,不仅穿梭在瓯江上,还将驶往更远的汪洋。龙泉青瓷正是温州出发的远洋商船最重要的“压仓货”。在大航海时代之前,龙泉青瓷是中国推出的第一种全球化商品,被誉为“天下龙泉”“青瓷之最”。

过去提到龙泉青瓷的外销线路,从广州到泉州到宁波,很少提及温州。然则,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改写了这一定论。

天下龙泉,从温州起航,一去千万里。

在瓯江上经受颠簸的龙泉青瓷到了温州后,还将面临更惊险漫长的旅程。在发货前,每一件龙泉青瓷被仔细检查,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后,完好的龙泉青瓷才能拿到宝贵的“船票”。它们将驶进茫茫东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世界的各个角落。而淘汰下来的龙泉青瓷残次品,已经无法回到故乡,大多在码头就地销毁。

这个“填埋场”规模超过了今人的想象。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文物部门联合组队,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建设的考古前置工作中发现了朔门古港遗址。遗址出土的瓷片,九成以上为龙泉青瓷,涵盖了龙泉南区、东区及下游永嘉境内诸窑场产品。

更令人震撼的是,遗址发现了数以十吨计的宋元瓷片堆积。专家推测,这正是当年的龙泉青瓷残次品的“垃圾填埋场”。通过这个巨大的体量可以想见,从温州朔门古港运出的龙泉青瓷规模之大。

瓷片堆积

古港遗迹遗物生动勾勒出温州古港的宏阔场景,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海舶云集”“帆若垂天之云”的景象。置身古港之中,仿佛可以看见一叶叶运送青瓷的舟筏穿梭如织,海量青瓷产品由此驶向蓝海,梯航万国。

龙泉窑的技术源头,主要出自越窑。北宋中期,浙东的越窑逐渐走向衰落。北宋晚期,浙西南的龙泉窑开始兴起。而地处二者中间地带的北宋中晚期黄岩沙埠窑博采南北技艺之长、已经呈现创新发展态势。但最终,龙泉窑成为“天选之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泉窑为何能安处僻远深山,畅销天下?除了龙泉腹地更为广阔,林木、水力资源更加丰富,更能满足龙泉窑海内外扩张的雄心以外,瓯江便利的航运条件、温州港的独特优势是重要“加分项”。地处龙泉溪下游、瓯江河口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为解答这个历史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宋代沉船

“三好学生”温州坐拥龙泉青瓷外销的三大优势:江好、船好、港好。

瓯江为东南沿海地区第四大河流,其径流量是甬江和晋江的数倍,具备水力和航运资源的明显优势。

瓯江上下游航路的开拓,当始于温州发达的造船业。温州古称“东瓯”,是古代百越的一支,以善于用舟、习于航海著称,至迟在商周时期已实现与中原的海路交往。

温州最早的船只实物是在温州城郊出土的东晋时期独木舟,当时用于内河运输。三国东吴时期设置的横屿船屯,是当时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唐代温州是全国主要造船基地之一。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江南十二州,造大船数百艘以征高丽,括州的造船基地即设在永嘉县城北沿江一带。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全国官营造船场年造船额2900多艘,诏“温州、明州岁造船以600只为额”。拥有丰富林木资源的浙西南山区,一直是温州船用木料的主要来源地。南宋温州知州楼钥在《乞罢温州船场》中云:“良材兴贩,自处过温,以入于海者众。”时至今日,浙南最大的温州木材市场仍位于古城西侧瓯江边上。

北宋晚期,为扩大龙泉瓷的外运,瓯江上游河滩还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处州官民合力修治瓯江上游险滩,此后,险滩成安流,“可筏可舟”。龙泉青瓷顺流而下可直抵温州港。试想,瓷器如能搭乘木材商贩的木筏顺江而下,是不是可以大幅节省运输成本呢?

瓯江成了当时最繁忙的贸易航道之一,呈现出“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空前盛况。

元代王振鹏《江山胜揽图》描绘的朔门港口场景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供图

在温州港,龙泉青瓷实现了从瓯江到东海的“无缝对接”。温州港选址于瓯江下游江海交汇的优良港湾,既得交通之便利又可避海潮、台风之侵扰,依托瓯江流域丰富的林木、水力、瓷土资源,形成了支撑港口贸易的经济生态系统,由此而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著名港口。

温州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时期非常早。2018年,在永嘉瓯北丁山一座东晋咸康二年(336年)的古墓中,出土了一只磨花玻璃碗。这只玻璃碗原产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

东晋磨花玻璃碗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供图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中国商人李处人在日本建造了一艘海船,由日本值嘉岛启航,直达温州,成为史料记载的首次两地直航。唐代晚期,温州成为日本商船停泊的十余个港口之一。五代时,吴越国在温州设博易务;南宋至元,温州分别设有市舶务和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北宋晚期至元代,龙泉窑技术不断创新;温州港作为海内外航路的起点和枢纽,为其产品享誉全球发挥了关键作用,港口随之迈入鼎盛时期。北宋名臣赵抃晚年站在朔门城楼上写下“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诗句,形象地描绘出朔门古港的繁华景象。

龙泉青瓷走向世界,还离不开温州港串联南北的节点地位和异常活跃的民间海上贸易力量。温州港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的中部,刚好处于宁波、泉州中间位置。

当政府加强市舶监管和海上禁防,温州失去发舶港地位时,货物依然能通过宁波港畅达日本、韩国,通过泉州港销往东南亚、南亚、中东、东非直至欧洲地区。

经济结构上,温州地形“七山二水一分田”,地狭人稠,“海育多于地产”。所以,海上贸易于古代温州社会委实不可或缺。宋元时期温州不乏海商巨贾。宋代的洪迈在其《夷坚志》中就记载了南宋初年的“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往来数十年”。可以说,古代活跃的“海外温商群体”,是龙泉青瓷走向万国的“供销军”。

北宋青白釉背刻胡人头像小瓷砚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供图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青瓷工艺发展的集大成者,从南宋开始一直到明代中期,龙泉青瓷始终在我国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而温州是龙泉青瓷通往天下的起点。

杨冰杰 摄

回溯过往,试着想象,千百年前,一艘艘温州制造的远洋货船载着满满当当的龙泉青瓷,开启未知冒险的旅程。龙泉青瓷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为中华文化代言。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这种闯荡世界的基因至今仍流淌在温州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星辰大海亦是我们不变的远方。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