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文武全才,温州曾经扎堆涌现……

文武全才,温州曾经扎堆涌现……

温州三十六坊 2023-06-17 10:29:02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三国演义》中对名将姜维的这句评价,是古人对文武双全人才的最高标准。

  南宋时期的温州,就涌现了一个罕见的文武双全人才群体:仅平阳一县,近百年时间里竟先后走出19位“文武双进士”,成为中国科举史一大亮点。

  所谓文武双进士,就是武举及第后,重新参加文举科考再登进士,又称“武举换文”。宋代注重“文治”,武举改试文举虽较常见,但真正成功者寥寥,时人评价能中两科者都是“挺特翘楚之辈”。

  南宋温州平阳为何有如此多的“文武双进士”?

  当时温州的“武风”有多盛行?

  平阳武进士“四分天下”

  从北宋开始,国家经济重心南移。“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温州作为次辅郡,南北移民不断徙居来此,一些社会精英来到温州特别是平阳等地,使当地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平阳由早期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而成为宋代学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

  史料记载,宋代从哲宗绍圣四年至度宗咸淳十年(1097-1274)170多年间,平阳有据可查的文科进士375人,武科进士296人,其中有2名文科状元、15名武科状元,武状元数超过全国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南宋平阳县令刘居安在《重修平阳儒学记》中道:“横阳俊秀朋兴,科级层出,比县莫敢齿。”其人物风流、人文鼎盛可见一斑。

  南宋150年间,平阳武科极其鼎盛,共走出武状元15人,武榜眼6人,武探花7人,文武双进士19人。不但武状元“四分天下”,在南宋一朝已知1182名武进士中,平阳县有案可查的武进士就有296名,比例也接近四分之一,几乎是“独步武坛”。

  文士“武”化成风

  武举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自然荣耀无比,武进士也受到社会尊崇。但为何平阳这些武进士、甚至武榜眼要重入考场,换取文科进士的身份,从而衍生这个极为特殊的“文武双进士”群体?

  这与宋代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

  01

  宋代的武进士往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唐代的武举只考武艺,文武分途也并不特别严格,尤其是五品以上官员选任机构合一。但进入宋代,自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倾向明显,注重任用科举出身的文臣。在武举考试中,也旨在选拔“文武双全”的儒将,不单考较武艺,更注重考核武举子的军事理论素养,推行“以策问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02

  宋代因为战乱频繁,文人武风盛行,文士“武”化的现象突出。

  如欧阳修就认为,“士不兼文武,不足任大事”,文人研习军事蔚然成风。

  南宋也出现了不少文武全才的将领,如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等等。温州首位武状元潘文虎之子潘柽也是位武将,曾任福建兵马鈐辖并出使过金国。但他的一生却是以诗名影响后世,被视为“永嘉四灵”诗派开创者,与辛弃疾、陆游、姜夔都是好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曾说,南渡后武臣能诗者,数刘翰和潘柽二人。

  △于右任草书 岳飞《满江红》

  在文风鼎盛的温州地区,永嘉学派诸人也非常重视研究军事问题。如薛季宣校订《阴符经》《风后握奇经》,撰写 《八陈图赞并序》《汉兵制》等兵学著作;陈傅良的《历代兵制》是我国第一部兵制通史专著,是研究中国兵制史的必读书;钱文子的《补汉兵制》是后世研究兵制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些都体现了永嘉学派的事功精神与经制之学的特点。

  △《历代兵制》

  宋代文士习武风气也很兴盛,一些地方州学甚至辟有射圃供文士练习射箭。南宋淳熙二年(1175)强行要求文举进士都要试射箭,又诏令太学生“暇日习射,以斗力为等差,比类公试、私试,别理分数”。这种环境造就了众多能文能武的人才。

  03

  就科举考试而言,武举相对文举较为容易,一些久试不中的考生会选择先参加武举。

  《建炎杂记》中就记载,“乾道淳熙间(1165-1189),太学诸生久不第,皆去从武举。

  04

  因“重文轻武”风气,武进士的授官起点较低,晋升通道也不及文科进士,得不到重用。

  宋代武进士中只有平阳人朱熠做到宰执的官职,进入权力核心。温州大儒叶适为武学博士蔡镐墓志铭写道:“君堕武举,用之有限,若为士大夫,亦莫量其所至也。

  这种情况下,少部分“文武双全”的武进士中举授官后,选择再以官员身份参加“锁厅试”转为文官。但是真正能实现“武举换文”者并不多。如绍熙元年(1190)武状元厉仲芳就“屡举进士而不中”。除了温州平阳的19位“文武双进士”之外,国内其他地方很少有如此众多的“武举换文”记载。

  文武双全“双进士”

  根据各类文献记载,南宋时期平阳19位文武双进士,分别是:

  “文武双进士”群体的任职高于大部分武进士,甚至成就不亚于武状元。平阳走出的19位文武双进士中,就走出众多熠熠生辉的人才。

  林拱辰:官至工部尚书

  林拱辰(?-1216),字岩起,初名一鸣,南宋两浙东路温州平阳县凤林乡盖竹(今麻步镇盖竹村)人。淳熙五年(1178),以林一鸣的名字中武进士;淳熙八年(1181)改名拱辰,又中榜文进士。

  林拱辰成为文武双进士后历任要职,曾权工部尚书、通金国谢使,出任扬州、婺州(今金华)知州等,后终监六部门。

  林拱辰立朝刚介,以不附权臣史弥远、韩侂胄见称。林拱辰与大儒朱熹是好友,朱熹的《过盖竹二首》诗,被认为是庆元五年(1199)二月到平阳并拜访林拱辰盖竹府第所写。林拱辰还是一位出色的学者,著有《诗传》《春秋传》等。

  应节严:吏部侍郎抗元杀敌

  应节严(1211-1300),字和父,晚号平坡居士,平阳人。他自幼天资聪颖,记忆力惊人,七岁参加神童试中童子举。淳祐四年(1244)武科进士;淳祐十年武举换文。

  应节严历任涟水教授、浙江东路转运司干官,福建长乐知县、江西赣州通判、临安知府等,累官至宝谟阁待制、吏部侍郎。他正直敢言,曾在两淮抗元战争中冒死守城,充分体现出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奋勇杀敌的特点。

  南宋灭亡后,应节严回乡隐居。

  应节严著有《平坡集》,《全宋文》存其《扬州州学藏书楼记》。

  徐宗斗:文天祥为他写下祭文

  徐宗斗(?~1273),字天枢,号以南,南宋瑞安府平阳县万全乡沙岗人(现属昆阳镇)。理宗宝祐元年(1252)武科进士;开庆元年(1259)武举换文。

  徐宗斗曾先后出任镇江府西厅通判、国子监丞、道州知州等职。

  徐宗斗文武双全,在道州(今属永州市道县)知州任上三年,多施善政。咸淳九年(1273),文天祥与湖南安抚使江万里等人率兵镇压秦孟四起事,平定江永、江华两县。道州太守徐宗斗在无粮可调的窘境下,想方设法为平寇提供军粮,日夜操劳,于十月十二日不幸病卒于任上。文天祥闻讯后十分痛惜,写下《祭徐道州宗斗》一文。他回忆与徐宗斗如兄弟般的情谊,在公事上“徐守不幸末路当自重担,秋冬间无日不病”,称“公讨之秦寇,道州太守徐宗斗有功”,赞其“忧国忧民之诚”,予以高度评价。

  △位于温州江心屿的文天祥祠

  徐宗斗无文集存世,仅存一首《石华表》诗:“仙人窀穸古,山寂自崔嵬。一柱华天表,千年壮壑隈。春深青薜荔,雨足绿苍苔。世远空遗迹,令威何日回。”

  (注:文中的平阳县范围包括今天的平阳、苍南、龙港两县一市及泰顺县南部地区)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文武全才,温州曾经扎堆涌现……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