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古人如何有文化地表达“热”?

古人如何有文化地表达“热”?

温州三十六坊 2023-07-02 10:41:16

  一年当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

  朋友圈一片喊热声,

  知道古人是怎样有文化地吐槽炎热天气?

  他们用哪个字表述很热?

  其实,温州得名也与这个字有关。

  楔子

  古人没有电风扇、没有冰箱、没有空调,夏天应该比我们更难捱,对热的感受也更直接。来看他们是怎样有文化地吐槽暑热。

  永嘉郡守谢灵运的超级“迷弟”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宋代温州知州郑刚中: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

  写有雁荡山诗的梅尧臣更夸张: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曾行旅温州的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与永嘉四灵友好的诗人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戴复古是南宋台州府人,与永嘉四灵诗派颇有渊源,四灵之一的赵师秀(字紫芝)去世时,他写了声情并茂的《哭赵紫芝》。戴复古写有《大热五首》,其中有 “天嗔吾面白,晒作铁色深”, 除吐槽天气热,还担心被晒黑。但他又傲娇地表示“天能黑我面,岂能黑我心。我有冰雪心,不受暑气侵”——心静自然凉吧?

  一、隆冬恒燠的温州

  据《浙江通志》卷八引《图经》称:唐上元二年(675),温州人李行抚到京师向朝廷请求设州得到同意,于是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是为温州得名之始。究其得名之故,是因为这一带地处温峤岭以南,民多火耕,虽隆冬而恒燠,故取名温州。

  要不是这段对温州的描述文字,今人对“燠”这个字还是颇为陌生的。在典籍《书·洪范》中,描述的大自然数种征候,燠即在其中。《书·洪范》“庶征”条有:雨、暘、燠、寒、风、时六类。《尚书孔传》则对这几种天气症候进行了解释:“雨以润物,暘以乾物,燠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

  其中“暘”指天气晴和;“燠”(yù),在古代则指“气温高于常年”。至于“恒燠”,也就是气温特别高。汉代史家班固《汉书·五行志》里,有“燠则冬温,春夏不和”“燠时……夏则暑杀人,冬则物华宝”。温州“隆冬而恒燠”,也就是说,相对北地,这里的冬天特别暖和。

  在古代史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高温的记载,其中常用“燠”字。《宋史》:绍兴五年(1135)“五月,大燠四十余日,草木焦槁,山石灼人,暍死者甚众”。《前汉·武帝纪》,有“夏大旱,民多暍死”句。那么“暍死”又是怎么一回事?

  二、暍与热射病有关

  《宋史》等史书所载之“暍死”,即中暑而死。暍,音ye,平声。说到中暑,南宋医学家、温州医派代表人物陈无择(1121-1190)在其著作《三因方》中就有较大篇幅的详细记载:

  “炎热大行,烁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伤之,则发热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气”。宋代民众对在炎热天气里中暑颇为发怵。宋代明州(今宁波)诗人袁毂,在《和刘景文登介亭》中,有“行路愁暍死,是月丁初伏”;陆游也有“舟中如甑炊,端坐畏暍死”等句。

三因方影印页

  对于中暑后如何自救,陈无择罗列了数种方法: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已迷乱气闷的,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而对于已经不能咀嚼的,即用水研(蒜)灌之,立醒;若是在路途仓促间无水,渴甚,可以嚼生葱二寸许,津同咽 ,可抵饮水二升。当然这是宋代医疗机构不甚发达时代的急救大法。

  在现代医学术语,中暑被称作热射病,也就是“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的急病。热射病属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应及时送医。

  三、关于暑热的温州谚语

  谚语是民间流行的一种预测性或劝告性的俗语,有天气谚语和农事谚语等。农事谚语(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在《中国农谚》一书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第二多的是关于水稻的谚语,第三则是关于麦类的。

  1.气象谚语

晚霞

  早红雨滴滴、晚红晒背脊;

  天上鱼鳞斑,明朝晒谷不用翻;

  蚱蟟吱吱叫,石板两头翘;

  天光乌云障,下半天晒死老和尚。

  以上是老温州常挂口头、关于暑热的气象谚语。晚红,指晚霞,夏天若是晚霞灿烂、或者天空遍布高积云(鱼鳞斑),第二天的天气往往会非常晴热。蚱蟟指蚱蝉,也叫鸣蜩、马蜩、蟧、鸣蝉、蜘蟟(知了)……常在午间暑热时嘶鸣。“天光乌云障”则是指夏天早上天空若有较厚云层覆盖,积累的热量在下午出太阳时非常暑热,户外工作若是不做好充分防晒,人们会重度中暑,出现热射病,若抢救不及时,往往会有生命危险。

  2.农谚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当热不热 五谷不结 ;

  小暑热,果豆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

  水稻在温州是主要作物,唐宋时期即普遍种植,且产量不低。有的地方一年可两熟。暑热与水稻结实关系的农谚,虽然用词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都一个样。温州人还有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出现在每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个时间段若是不热,则被认为是反常现象。因为作物的生长除需要适宜温度外,还需要满足所需的积温条件,也就是冷热温差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结实。这些农谚与古书所说“燠以长物”,戴复古“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是一致的。

  蒸燠帖

  北宋时期有位为官三十载的山东人傅尧俞(1024~1091),他与苏东坡是好友,苏氏现存的《赤壁赋》卷,即为傅尧俞所书。

  这位傅尧俞在千余年的暑热时节

  写的这封问候亲友的书信

  被今人称作《蒸燠帖》

  大致意思就是

  最近天气较热

  大家多多保重吧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古人如何有文化地表达“热”?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