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创新引领 “五大行动”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温州创新引领 “五大行动”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温州网 2023-07-12 09:24:15

  温州网讯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在现浙江湖州凿池养鱼。范蠡著《养鱼经》,这是世界最早的养鱼文献;

  1000多年前,温州永嘉、文成山区,农民有在门前屋后养田鱼的传统,永嘉是我国稻田养鱼的发源地之一……

  如何与自然和谐相融相处,在水中获得丰收?千百年来,瓯越先民,世代耕耘,探索最佳的丰收路径。

  近年来,温州以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五大行动”为抓手,创新技术模式,驱动示范引领,带动主导产业,探索温州独特的生态高效养殖新路径。

  全链条保障品质提升

  大黄鱼产业“跃上龙门”

  “靠着大黄鱼,我们渔业海岛富了!”在洞头区鹿西岛,眼下吃一吃黄鱼宴、看一看海岛景、品一品渔家情的热潮正盛,渔旅的融合发展,让海岛人民换一种方式靠海吃海。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祥武,对今年收成有着新期待。

  洞头鹿西岛国内第一个声波牧场。

  渔民收获背后,是温州对大黄鱼种业振兴、装备提升、品牌打造、品质优化的孜孜以求,以及对大黄鱼产业发展的全链条护航。   

  大黄鱼本是东海名产,但在掠夺式滥捕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天然海域内已基本找不到野生大黄鱼的踪迹。如何让大黄鱼归来,让温州大黄鱼产业振兴?

  近年来,在宁波大学合作指导下,在大黄鱼新品种“东海一号”基础上,我市进一步选育新品系,近5年来繁育大黄鱼苗种超5亿尾,保障本地供应的同时,辐射台州、宁波乃至福建等地,逐步建立温州本土化大黄鱼完整养殖链。温州选育出优质的27椎大黄鱼,体型修长,条形和品质趋近野生,深受高端市场喜爱。

  装备技术升级,则成为驱动温州大黄鱼产业振兴“引擎”。

  高品质大黄鱼,对海域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温州沿岸河流众多,天然饵料充足,水体交替速度快,养出来的大黄鱼身形健硕,口感也更加接近野生。

  可渔民们最怕的就是台风,一场台风就可能血本无归。为做出抗风性更好、体积更大、耐腐性更强的网箱,从最初的毛竹、钢管,再到如今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玻璃碳纤维,温州根据不同海域特点,一次次改进网箱。

  如今,北至乐清湾,南至沿浦湾,温州大黄鱼养殖模式,已由无法抵御极端性台风天气的传统养殖网箱,转变为深水网箱、超大型围网和栏网养殖等模式,改良HDPE材料、高科技网衣、高精度锚泊系统、水下机器人底部清淤等技术,在加速推广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研发的栏网清淤技术和超声波隐形网箱等技术,推动洞头鹿西岛建成全球最大、周长384米的“超大型软体结构无底智能海洋渔场”和“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后者首创国内声波控制无网围海大黄鱼养殖新模式,有望实现大黄鱼养殖向牧场式养殖的突破。

  随着大黄鱼养殖产业蓬勃发展,温州在品牌打造、形象宣传、产业融合发展上也有深度探索。

  温州大黄鱼是2016年杭州G20峰会餐桌上的中国美食代表,2019年还“游进”了钓鱼台国宾馆。2019年底,“温州大黄鱼”农产品地理标志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批准,成为温州市首个国字号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温州大黄鱼”正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核准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和品质管理的良性互动,温州坚持把保障和优化大黄鱼品质放在首位,编制《温州大黄鱼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加强大黄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管理,严控“国字号”商标的企业授权,创新形成“温州大黄鱼”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服务可行方案,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抽样检测,督促授权企业落实生态大黄鱼养殖标准。

  如今,温州养殖的生态大黄鱼销售价格可达160-240元/公斤,是传统方式养殖商品鱼售价的5倍。去年,温州大黄鱼养殖产量17318吨,产值突破15亿元,产量和产值均列全省第一。

  瑞安北麂管桩围网。

  创新驱动模式再升级

  稻渔产业走出共富路

  “一笼有15至20斤,这样一片十几亩的养殖水田,大约有70来个地笼。”浙江湖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晓俭的脸上满满的笑意,早在3月份,平阳县石塘社区湖屿村稻虾养殖基地的小龙虾就开捕上市。

  基地内稻虾轮作,可实现平均亩产小龙虾350斤,优质稻谷亩产1100斤,亩均效益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的不到500元提高到4000多元,第一批上市的早春小龙虾可提前至3月份,与外地小龙虾主产区错峰上市,大虾价格高出旺季价格4-6倍。

  平阳湖屿稻虾综合种养基地。

  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是湖屿村支柱产业,为村民们提供了14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村集体增收500多万元,推广养殖面积6000多亩。湖屿村还积极实施“稻渔+”新型经营模式,同步打造游步栈道、垂钓平台、小龙虾品尝馆、卡丁车基地、民宿等设施,发展出小龙虾“看、玩、钓、吃”休闲渔旅产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苍南大渔湾紫菜养殖。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陈坚介绍,在实践中遇到了三大普遍性矛盾:一是“稳粮保供”与“兴渔增收”之间的矛盾,如何提高水稻和水产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二是“耕地保护”与“田地改造”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技术模式创新,尽可能少挖沟甚至不挖沟;三是“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之间的矛盾,部分农户和种粮大户害怕水产养殖会破坏耕地、影响粮食生产,制约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温州从改造田间工程开展环沟式平板稻虾共作的传统养殖,到只加高田埂的平板稻虾轮作的无沟养殖,再到利用帆布替代田埂的帆布高埂养殖,稻渔综合种养跨越了三大阶段。

  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制约因素,立足本地气候温润、冬闲田空间大等自然资源禀赋,通过技术装备的提升,实现模式和产业的迭代升级,从原有的“稻虾共作”模式创新发展出“一季稻两季虾”“两季稻一季虾”“帆布高埂稻虾”轮作模式,实现了小龙虾“繁养分离”养殖技术创新、钵苗标准化壮秧培育机插的作业创新,破解小龙虾养殖周期60天与早稻插秧期20天生长周期叠加的问题,实现小龙虾提前批量上市,不仅完整保留原有稻田面积,还扩大了小龙虾的实际养殖面积和产量,兼顾了粮食安全和农业效益,破解了水稻与虾之间的资源争夺,打消了农户对稻虾养殖破坏土地或田埂的顾虑。

  湖屿村就是温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一个缩影和示范。经济效益凸显,稻渔综合种养也有明显生态效益优势。

  温州在重点推进稻虾模式升级的同时,还创新发展“山区稻溪鱼养殖”“条台田渔菜共生”等具有温州特色的生态高效新模式,2018-2023年全市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实现年均增长380%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支撑了肥药“双减”。

  在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推广行动中,温州试点先行,去年部署减药行动示范区7个,主要涵盖稻渔综合种养、莲藕鳖混养、海水虾蟹贝池塘混养、淡水池塘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模式。去年我市水产用兽药年平均使用量减少9.8%,抗生素类兽药年平均使用量减少9.1%。经测算稻虾综合种养区每亩比常规水稻种植减少施用农药70%、化肥30%,实现肥药“双减”、绿色防控、品质提升。

  为确保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温州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也可圈可点。

  2018年以来,温州全域铺开海水围塘养殖尾水治理,通过建设养殖尾水示范场和治理设施、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实现乐清市海水围塘养殖尾水治理全覆盖。2021年后以瑞安市为试点,推动30亩以上规模水产养殖场养殖尾水零直排率100%。

  同时疏堵结合,循环养殖,如海水蟹贝混养模式,采用“贝类净化+底增氧+生态浮床”;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采用“室内循环水+室外三池两坝”;淡水池塘养殖,采用异位池三池两坝或同位池种植水生生物等,使水质指标达到甚至超过进水水源。 

  强科技助推种业振兴

  地瓜经济长出大蔓藤

  通过X光扫描鱼体定向选育27节脊椎骨的大黄鱼为亲本,体型更修长,品相好味道好价格高,尤其适合温州市开展围栏和深水网箱养殖;针对坛紫菜高温烂菜等问题,选育出生长速度快、晚熟、耐高温、壳孢子放散量大等特点的坛紫菜新品系,亩产量较传统养殖品系提高超过15%……在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永兴基地,23年来,不断研发良种为温州水产养殖护航。

  良种是水产养殖业的“定心丸”,温州如何因地制宜,推进现代水产种业提升推广?

  陈坚介绍,2021年,温州完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采集记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115种。近年来,我市合力挖掘深具养殖潜力的本地土著鱼类-----温州光唇鱼,同时持续推进水产新品种育种创新能力建设,打造了育、繁、推全链条技术体系。

  以羊栖菜为例,温州是羊栖菜的重要产地,洞头区是全国最大的羊栖菜育苗、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占全国90%以上份额,洞头区可培育1.5万亩羊栖菜苗种,苗种自给率达100%。

  永嘉县建成“永嘉田鱼原始基因库”,收集全县7个区域的原始种群,繁育出25万尾原始永嘉田鱼鱼种,在全县已推广360亩稻田进行养殖,有效推进了本地名特优品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闫茂仓介绍,研究所立足温州,辐射全省,主要开展一虾(南美白对虾)、一鱼(大黄鱼)、两藻(坛紫菜、羊栖菜)、四贝(泥蚶、文蛤、缢蛏、青蛤)品种选育和繁育工作,系统性构建了从种质资源保存到良种选育、优质苗种繁育再到示范推广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温州已建成4个省级原良种场,培育出了4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包括全国首个滩涂贝类新品种文蛤“科浙1号”、全国唯一泥蚶新品种“乐清湾1号”。围绕南美白对虾种业“卡脖子”问题,培育出了南美白对虾“低盐高抗”和“快大速生”两个新品系,种质品质已可替代进口种虾,实现了我省南美白对虾自主育种零的突破。

  相关成果的落地转化,促使温州成为国内最大的滩涂贝类苗种繁育基地,奠定了浙江省滩涂贝类苗种产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蛏蚶苗种占全国50%以上),推动形成以温州为核心,辐射鲁、苏、闽、粤、桂、琼沿海,甚至走出国门到越南与韩国,年产值超百亿的滩涂贝类养殖支柱产业,蔓延出强劲的“地瓜经济”。

  温州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里,瓯越山乡,水产养殖走出了一条“精养、质优、价高”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创新引领,深耕渔业,绿色发展,走出共富路——

  “五大行动”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金朝丹

  实习生 戴飞羽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