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路走好!温籍著名哲学家潘富恩逝世,吴涤清、张翎深情追忆……

一路走好!温籍著名哲学家潘富恩逝世,吴涤清、张翎深情追忆……

温州网 2023-07-20 09:01:22

温州网讯  悲哉!温州痛失一位著名哲学家!

据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中国哲学家、原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富恩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8日凌晨2时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90岁。

潘富恩

潘富恩,1933年生,温州人,著名中国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代表作有:《二程理学思想研究》《吕祖谦评传》《范缜评传》《程颢、程颐评传》等。

作为学生,他无疑是复旦哲院建院(系)初期传奇时代的最好见证者;作为教师,他以渊博的学识、淡泊的为人与独特的教育理念,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愿潘富恩先生,一路走好!

人生轨迹

潘富恩出生于温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在农村生活,对旧社会农民的贫苦生活和受欺压的境遇耳闻目睹。母亲总是想要潘富恩通过读书求有较好的前途。

学生时期就打下

坚实的国学基础

中学时代开始,潘富恩进城就读教会学校——浙南三育学校。在校喜欢阅读文艺作品。1950年初,转学往南京中华三育学校继续读高中,这时该校有一位年已75岁的老教师,原是文史界知名的老前辈顾实先生,亲授以《说文解字》《昭明文选》。他对潘富恩说:“文选烂,秀才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潘富恩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高中毕业回上海姐姐家,统一高考时间已过,于是潘富恩考入上海学院中文系,读了一年。1952年院系调整,按专业潘富恩等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安排的课时甚少,一周总共不过十八课时,潘富恩对先秦诸子感兴趣,阅读《墨子间诂》后,写了《墨子散论》,这是他的习作。潘富恩撰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是《论汉代的乐府诗》。起初分配在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后改调为学校政治课的哲学助教。于是跟着哲学课的主讲教师,做教学辅助工作,同时旁听苏联哲学专家柯斯切夫的课,认真学习马列哲学的原著,以弥补往日哲学知识的贫乏。

潘富恩在发言席上的老照片

进一步懂得了

为人治学的道理

1956年复旦大学筹建哲学系,并开始招第一届学生,潘富恩作为哲学系的教师被派赴北京大学进修中国哲学史。潘富恩被指定由张岱年教授指导。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在张先生的指导下,潘富恩进一步懂得了为人治学的道理,张先生是潘富恩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启蒙导师。在北大进修期间,选听了各名家的专题课:冯友兰讲《孟子》,梁启雄讲《荀子》,朱谦之讲阳明学,容肇祖讲戴震,此外还有侯外庐、胡绳、艾思奇等人的哲学讲座,这使潘富恩眼界大开。1957年春天,在北大未名湖旁的临湖轩,召开了一次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讨会,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便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会上争议激烈,潘富恩参加了这个会,增加了见识。在岱年先生的指导下,潘富恩在1957年3月12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中哲史处女作《叶适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959年夏,潘富恩被调回复旦大学哲学系,协助严北溟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史,他帮严教授上辅导课,并为学生上断代中哲史课。这时,有个名叫季塔连科的苏联留学生,领导上指派潘富恩担任他的中国哲学史辅导教师。后季塔连科担任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全苏苏中友协第一副主席。

1980年高校正式恢复职称评定,潘富恩被评为副教授。这时从日本国来了一位助教授(即副教授)到复旦大学当高级进修生,名叫深泽助雄,他是搞印欧比较哲学的,到复旦大学主要研究专题是宋明理学,校领导指定潘富恩当指导教师。潘富恩竭尽全力将自己二十多年研究宋明理学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深泽非常谦虚好学,两人共同切磋,兴之所至,深夜不散。

继深泽助雄之后,潘富恩陆续指导了不少前来复旦大学深造的外国高级进修生。比利时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硕士尼古拉·司汤达,汉名为钟鸣旦,他来复旦是为了撰写博士论文,研究的课程是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问题。潘富恩主要给他讲程朱陆王的理学与心学,除讲课外,还带他去厦门、泉州、福州等地考察,这个比利时学生收获甚丰,完成了长达50多万字的论文《明末天主教儒者杨廷筠》,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用英文、中文两种文字出版。

上世纪80年代初,潘富恩教学任务较多的是指导外国高级进修生和国内的进修教师或外国访问学者,国内的研究生来自昆明、厦门、广州、宁夏、拉萨、乌鲁木齐、重庆等地的高校,其中有回、彝、维吾尔族的教师。这些当年来潘富恩处进修的学生,大多数人早已是教授,有的人已经退休或将近退休。

学术成就

1980年以来,潘富恩发表的有影响的论文就有百余篇。同时,除了与施昌东合作完成25万字《中国哲学论稿》;撰写《中国古代两种认识论的对立》一书外,复旦大学还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古代认识史略》,这本著作论述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认识论对立发展的历史,评析了先秦至清代近40名有影响的哲学家以及他们所属的学派,从中引出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学习和了解我国古代认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具有启迪和辅导作用。

潘富恩发表了15万字的《吕祖谦思想初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对吕祖谦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这方面的著作,填补了中哲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潘富恩是复旦哲学系建系时惟一健在的元老。多年来,他先后开设了中国哲学史、先秦哲学、中国古代辩证法史、中国古代认识论史、宋明理学、程朱思想专题研究等课程,分别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但内容上分不同层次,方法上则根据讲授对象有所不同。他讲课循序渐进,注重典籍史料的疏解考证等基本功的训练。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为博士生导师以来,主要工作是指导博士生。从1990年至1998年,潘富恩教授指导的弟子中有17人获得博士学位,他们的博士论文大都已出版。他说:“我的每个学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都会使我兴奋不已,作为一名教师,为此感到欣慰!”

1985年以来,潘富恩教授科研成果甚多。首先是集中精力参加编写三部辞书和撰写一部专著。第一部是《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严北溟为主编,潘富恩任副主编,负责撰写宋元明清部分条目;第二部是《中国思想家传记汇诠》,王蘧常任主编,潘富恩为副主编之一,负责编写宋明部分传记的诠释;第三部是《中国哲学三百题》,是与夏乃儒、祝瑞开、丁桢彦共同主编的。此书以问答形式,解答中国哲学史上学派事件、人物思想、概念命题、典籍名篇,深受读者的欢迎,几次再版。他完成了37万字的专著《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不因循守旧,提出二程属于历史上重视变革的政治思想家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认为此书“在国内尚无系统研究二程专著情况下,填补了空白”。香港中文大学王煜教授专门为此书写的书评中做了这样的评价,“对二程本身的钻研,以潘著最全面和精详”。

潘富恩从苏联访问回国后,作为哲学卷的主编,参加由周谷城挂帅的《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的编纂,担任这部丛书哲学卷的主编,此书于1992年问世后,再版多次,成为攻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的必备参考书。

1990年初,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潘富恩被确定为《吕祖谦评传》的撰稿人。

想到将中国哲学史原著史料和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思想家的原著,来增强阅读古典哲学原著和理论分析的能力。为此,他牵头与教研室师生共同编写《中国哲学史论诠》一书,该书精选有关哲学家代表性史料并加以详细诠释和评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全书80余万字,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的出版计划。

潘富恩老师的老照片

教育理念

1993年“国学热”悄然兴起,复旦大学以哲学系为主,向全校推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精华论坛讲座,潘富恩是主要策划者和演讲者之一。论坛的主旨是向大学生宣讲中国传统哲学的“做人之道”,这个“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上海地区,潘富恩作为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的教授,在同行中是比较早的一个。但他有自知之明,他坦言:“我的学术成就有限,可我讲究为人之道,看重学术道德和气节,鄙视那种妄自标榜的文人恶习。我一生最敬佩的是张岱年先生,他的道德风范和学问是我们的楷模,我有幸为入室弟子,在为人的道德上,不能有辱师门。”潘富恩在一次与岱年师的通信中,谈起上海的情况时说:“张门弟子不论入室或私淑,都能团结合作,在学术上互补短长,与人为善,体现了‘和为贵’的精神。”岱年先生复信,为此由衷地感到高兴。

潘富恩对学生是宽厚的,学生们和他讨论问题时,如沐春风。潘教授认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普遍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不必用固定的框框加以束缚,应各显其才让其自由发展。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师者,友也,师生间应当是友人的关系”。他告诫学生,哲学博士生的生活尽管清寒,但还是要甘于坐冷板凳,将学问做实,要珍惜3年的攻博时间,切不可外出兼职谋利。攻博期间不要与“海水”(经商)沾边。他还说,做人做学问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他要求学生的就是自己做到的,潘富恩教授为人师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潘富恩教授最大的性格特点是视荣辱为身外物,性情恬静淡泊,深得中国哲学真谛。他人格自重,待人真诚,不事声张;生平无嗜好,不沾烟酒,“年年岁岁一床书”,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当博士生导师起,他共培养出25名博士生,与此同时,在理论思维、教学领域多有创见。根据有关规定,博导65岁应该退休,可潘富恩教授70岁时,仍然在博导的岗位辛勤耕耘,人们在复旦大学校园,还可以像以往一样,见到脚步匆匆的潘富恩教授。

温籍文艺家眼中的潘富恩老师

温籍著名音乐人 吴涤清

潘富恩是吴涤清的舅舅。在得知潘老师去世后的消息,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潘富恩的外甥吴涤清,他是温籍著名音乐人,中国第一代职业流行歌手。吴涤清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舅舅潘富恩的印象,以及提供了老照片。

吴涤清的父母定居在上海,吴涤清也在上海长大,潘富恩求学的时候来到了上海,住在了吴涤清的家里。所以从吴涤清童年的记忆开始,就离不开舅舅的身影。比如有一张全家福照片一直珍藏到现在,吴涤清的脑海里还一直存着舅舅儿时可爱的模样。在吴涤清童年的全家福照片上,他旁边也总是站着舅舅潘富恩。

小时候,每逢周末,吴涤清一家人都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一起享受美好的家人时光。吴涤清的母亲作为潘富恩的姐姐,因为比潘富恩大很多,会对他管教比较严厉。比如会不让潘富恩抽烟的,但有次偷偷地抽,后来吴涤清母亲有一次让他戒,买了一大包糖给他,结果真的戒了。不过糖吃完了,他又开始抽烟,非常真性情。

成年的吴涤清,去上海学习音乐时,都住在舅舅家,舅妈还会自己种菜,比如地瓜、土豆、青菜等新鲜蔬菜,而且都是自己做饭下厨,饮食清淡,十分健康。

印象中的舅舅穿衣十分朴素,为人低调,也不太爱拍照,所以留下的照片也不多,拿出来的老照片都十分珍贵。

潘富恩儿时的全家福照片

旅居加拿大的温籍作家 张翎

旅居加拿大的温籍作家张翎老师现居多伦多,得知潘老师去世,也十分悲痛,发来了对潘老师的深切怀念。张翎与吴涤清两家是世交,也有一直联系,保持着对潘富恩老师的近况关心与问候。张翎年少在复旦大学求学时,都是住在潘富恩家里,深受其照顾。张翎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潘富恩对于张翎来说,是恩师,是学习榜样,是人生路上重要的引路人之一。

后来张翎旅居加拿大以后,他们也很少见面了。在两个多月前,潘富恩生病住院的时候,张翎还录制了一段问候视频,期盼潘富恩老师早日康复。

7月18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撰文深切悼念潘富恩老师——

深切悼念潘富恩老师

吴震

2021.03 潘老师在养老院

今年初,疫情渐去,我赴港教书半年。回沪后的6月底,有同事忽与我谈起,下半年要举办一个纪念潘富恩教授九十大寿的学术会议,当时我说两年来未能去探望潘师,近期一定得抽空去向潘师请安,因我模糊记得最近一次去养老院看望潘师及师母还是疫情尚稳期间的2021年3月。不料今天上午,忽闻潘师因病不治仙逝,令我震惊不已,不禁悲从中来。随后,一幕幕往事开始映入眼帘。

我是1982年9月考入复旦哲学系,入潘师门下,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当时上的一些课如中国哲学通史和宋明理学专题选修等,记忆已经模糊,但印象比较深的是,每次课程结束不是闭卷考试而是提交读书报告。记得有一次写读书报告时,用散漫式的笔记方式,写成了一篇充满随想色彩的文字,还自以为有些心得,结果潘师把我叫到他家里,严肃地批评道,以后写学术论文或报告时,一定要文字严谨、观点论证,切忌浮想联翩式的叙述。潘师板起脸来的这次批评,令我十分惭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7年攻读博士学位时,虽挂在严北溟先生名下,但实际指导老师仍是潘师。故潘师是我硕博期间名副其实的恩师。88年我赴日进修,随后进京都大学读博士学位,蒙潘师不弃,常通信对我的学业表示关心。记得在我回国之前的1998年左右,潘师命我担当南京大学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项写作任务《聂豹·罗洪先评传》,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潘师当时有一个意图,要让我回到中国大陆学术圈。该书顺利交稿出版后,潘师又给我一项新任务《罗汝芳评传》的写作以及让我担任由潘师任总主编的《中国理学》第四卷的分主编。在学术上,潘师对我的莫大提携由此可见一斑。

我还记得在入学京都大学的面试之际,当时的日本指导老师对我已在中国学术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研究》《复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过几篇学术论文,略感惊讶,所以当场就表示愿意接受我直接进入博士后期课程。其实这些文章的发表大都有赖于潘师的关心。特别是我的硕士论文经修改后投稿给《浙江学刊》,蒙时任浙江社科院院长的沈善洪教授的垂爱,得以顺利发表,而这篇论文的写作、修改到发表,都离不开潘师的关怀。在我的学术成长道路上,潘师不仅是引路人更是我背后的推动者和守护者。

潘师是复旦哲学系的创系元老之一,曾到北大哲学系进修,指导老师为张岱年教授。潘师有时在跟我们这些弟子闲谈时,聊起他曾受到张先生的人格影响,并对北大的文本与思想并重的研究风格赞赏有加,而张先生的一些及门弟子也时常将自己的新书寄给潘师。改革开放后,潘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宋明理学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出版了《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1984)、《吕祖谦思想初探》(1984)等力著,代表了当时二程研究和吕祖谦研究的最高水平,后在此基础上,拓展成《吕祖谦评传》(1992)和《程颢、程颐评传》(1996)两部代表性著作,在中国哲学界宋明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对宋代洛学和骛学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至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两年前还出版了《潘富恩自选集》。

潘先生属于新中国第一代的学界前辈。怎奈潘师如今亦随群星陨落而去,令人扼腕痛惜!

潘师一生坚守学术理想,拥有温暖如春的人格魅力,在传道解惑、提携后进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不灭的印象。

潘老师一路走好!潘老师永垂千古!

2023年7月18日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一路走好!温籍著名哲学家潘富恩逝世,吴涤清、张翎深情追忆……

记者 戴卓蕾

摄影: 吴涤清供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