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瓷路万里,唐宋时期“外贸爆款”在温州发货

瓷路万里,唐宋时期“外贸爆款”在温州发货

温州网 2023-11-04 10:32:09

 

 广州海事博物馆外形犹如一艘巨轮

  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广州南海神庙

  温州网讯 广州、温州,都位于江海交汇之处。奔流不息的江水、浩瀚广博的大海,孕育出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孕育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一条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将这两座跨越千年的港口城市紧紧相连。人们借着一艘艘远航的船只,满载着瓷器等商品货物,扬帆七海,连通世界。

  从温州来到广州,我们试图探寻打开这两座海丝名城的钥匙——在广州海事博物馆,遥想千年前那碧海云帆、货通万国的扶胥盛景,看广州“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前世今生;在南海神庙,漫步于文人墨客的“碑刻之林”间,品读人们对“海不扬波”的千年祈愿……

  瓷路万里

  “外贸爆款”龙泉青瓷在温州发货

  从“对外贸易中心”广州销往全球

  来到位于黄埔区的广州海事博物馆,只见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轮”映入眼帘,通透的玻璃幕墙和交错有致的线条,勾勒出既现代又古典的建筑外形。置身于馆内的《七海扬帆》主题陈列馆,仿佛梦回唐宋,来了一趟穿越千年的海丝之旅——

  “广州,是唯一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七海扬帆(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往来波斯湾和中国需横渡七个海),道通诸国,广州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当时的广州,帆樯林立,各种海船云集;瓷路万里,各色商品荟萃……”讲解员指着墙上一幅商船云集的画,讲述了“千年商都”广州历史上的繁荣景况。

  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中,数量最多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瓷器,长沙窑、刑窑、越窑、龙泉窑、西村窑……从文物的标注上,我们看到,这些瓷器很多都是从“黑石号”“南海一号”等南海的沉船中打捞上来。在唐宋时期,一艘艘满载瓷器等珍品的商船,从广州扶胥港启航,沿着南海海路,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乃至更遥远的东非海岸等,交易后再运回香料、药材、犀角等舶来品。在茫茫大海中,或因遭遇风浪,或碰上暗礁,一些船沉没了,船上的瓷器也被掩埋在海底,历经千年时光才得以重见天日。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数十件精美的龙泉窑瓷器,大部分标注着“中国南海海域出水”。讲解员说,从沉船打捞上的瓷器,属龙泉窑的数量最多。用现在的话说,龙泉窑瓷器就是那个时候对外贸易的“爆款”。史料记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窑之一,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那么问题来了,龙泉青瓷的主要产区在浙江省西南山区的龙泉市,为何会大量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广州?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考古发掘,为解答这个历史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2022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龙泉青瓷,以及数以十吨计的瓷片,其中九成以上为龙泉青瓷碎片。考古专家推测,这正是当年的龙泉青瓷残次品的“垃圾填埋场”。通过这个巨大的体量可以想见,从温州朔门古港运出的龙泉青瓷规模之大。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等考古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码头遗址群及海量瓷片堆积是关键物证,实证了温州是龙泉青瓷外销的主要集散地和起点港。

  大量的龙泉青瓷正是乘舟或筏,沿着蜿蜒的瓯江顺流而下,然后在温州朔门古港“检验合格”后集中装进大的商船出海,而淘汰下来的龙泉青瓷残次品,大多在码头就地销毁。从温州朔门古港“发货”后,这些龙泉青瓷便运往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广州,继而从这里七海扬帆,沿着海丝之路销往全世界。

  港口立庙

  扶胥之口、海坛山巅均有海神庙

  祭祀祈盼“海不扬波”是“必选动作”

  从海事博物馆出来,沿着河边的小路往西步行约5分钟,满是历史沧桑感的南海神庙便出现在葱郁的树木间。南海神庙大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海不扬波”牌坊(意为海上不起波浪、平安无事),牌坊前则是古码头遗址。

  这里便是古时广州的外港——扶胥港的所在地。扶胥港地处珠江出海口的交通要道,是“通海夷道”扬帆启航的地方,也是外国船只到达广州的第一站。在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唐宋时期,无数的商旅、船只和货物在此集散。而南海神庙则占据了被称为“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的扶胥港“核心地段”,足见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走入南海神庙,一座座黑色碑石屹立如林,延伸向碑廊尽头,凝固着千年的时光。其中,有各朝官员祭祀南海神的记事碑,也有苏东坡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佳作,还有“镇庙之宝”——唐代文豪韩愈所写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资料显示,南海神庙最早是由隋文帝于公元594年下令修建,并建立了国家礼制。此后直到清末,历代皇帝都要派官员到南海神庙祭祀、立碑,中外无论大小的海船出入广州,船员按例也都要到先庙中祈求海神保佑、出入平安。“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南海神庙承载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内涵,见证着多元的海神信仰,成为广州两千年来长盛不衰港口城市的历史见证。”庙内的一个展板上这样写道。

  港口立庙,似乎是“海丝”城市所特有的历史现象。这让我自然地联想到,作为“海丝”重要节点城市的温州,是否也同样有海神庙呢?一番打听之下,果然——听说在温州市区海坛山,就曾有一座海神庙。

  从广州回到温州后的一天午后,我饶有兴致地爬上了海坛山,山不高、也不大,很快就在山顶上永嘉学派馆南侧一个小广场上找到了海神庙的遗迹。可惜的是,当年的海神庙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海神庙遗址”的石碑。

  “之所以叫‘海坛山’,正是因海神庙乃‘祭海之坛’而得名。”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伍显军曾撰文指出,据方志记载,海坛山海神庙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宋崇宁间赐额“善济”。海坛山的余脉延伸至瓯江江底,成为建设码头的坚实基础。而山顶上的海神庙可以远眺出港的商船,祈祷一帆风顺。古时温州民众的海神崇拜与海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使温州港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从海坛山北侧的山路走下山,发现朔门古港遗址就在海坛山的山脚下。突然想到——港口立庙!原来,2022年,在望江路下穿工程修路时无意间发现并发掘的朔门古港遗址,就在距离海坛山海神庙这么近的地方,其实并非偶然……

  另外,我还惊喜地发现,在温州博物馆历史厅唐宋时期的展柜里,展示着一通石碑的两大块残件,说明牌上标注“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海神庙残碑”。据伍显军介绍,这块海神庙残碑是我国当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奠基人夏鼐先生,1947年第二次返乡期间,在海坛山上的叶适墓旁、海神庙戏台下发现并拼合的。其碑文提到的“海动”“风痴”“风报”等术语,极可能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关于台风灾害气候的专业性描述。

  航标胜迹

  广州:“羊城三塔小蛮腰”

  温州:“江心双塔压波涛”

  广州和温州,都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都是重要的海丝城市,在城市里行走穿梭,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

  莲花塔、琶州塔、赤岗塔并称为“羊城三塔”,雄踞珠江航道两岸约400年,长期为往来商船提供航标指引,充当着“灯塔”的作用。明清时期,漂洋过海的国外商船进入珠江口,在迷雾中看到直插云霄的莲花塔时,就知道快到广州城了;沿珠江北上,当看到琶洲塔时,就知道已到达广州城外港,需在黄埔古港停泊;接着,外商换乘接驳船,在赤岗塔的“导航”下,直抵广州著名的“十三行”进行交易。

  沧海桑田,如今,“羊城三塔”已经完成了“航标灯塔”的使命,化作城市的历史记忆,静静地诉说着繁华的过往。在古老的“三塔”旁边,崛起了总高600米的极具现代感的广州塔(俗称“小蛮腰”)。广州塔附近就是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举办场所——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它们成了这座城市的新地标。“广交会”是我国目前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吸引四海客商云集广州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共同缔造着“千年商都”的美好未来。

  广州有“三塔”,温州也“不甘示弱”,世界古航标——江心屿的“双塔”,是温州最显著的城市标志。江心东塔建于唐咸通年间,西塔建于北宋开宝年间。江心双塔彻夜灯光高照,为进出瓯江的船舶指引方向。“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一千年前北宋名臣赵抃在温州写下的这句诗,描绘出当时的繁华景象。古港、古城、古塔交相辉映,成了人们回望“千年商港”最好的佐证。

  潮涌瓯江、奔向东海,温州从千年繁华走来,向未来之城进发。如今,以瓯江为轴,温州正在构建“一江两岸”拥江发展的瓯江新城,城市阳台等新地标崛起在瓯江之畔,“千年商港”的牌子也将越擦越亮。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瓯江奔流连海丝 七海扬帆通世界

  金智宽 丁陈锋/文

  王人望 徐李俊/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