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从鉴真东渡到郑和下西洋 两次世纪大航海中的“温州贡献”

从鉴真东渡到郑和下西洋 两次世纪大航海中的“温州贡献”

2023-11-18 10:39:00
站在这两次航海大事件的起锚地上,让我们一同探寻事件背后的“温州贡献”。

  温州网讯 历史演绎纷繁故事,从鉴真东渡到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公元6世纪和公元15世纪的两次世界航海史奇迹,不仅将华夏文明远播海外,更照见了海上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繁华。

  站在这两次航海大事件的起锚地上,让我们一同探寻事件背后的“温州贡献”。

  寻访地 张家港黄泗浦遗址

  历史事件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起航地挖出瓯窑龙泉窑

  站在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前,面对着一个个黄色的挖掘土坑,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1200多年前,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成功东渡日本。

  这位高僧和温州也有交集。在这次成功东渡前,他已尝试了五次,结果都失败了。其中第四次,他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结果南下行至温州时,因弟子担心他的安全,苦求官府阻拦,只能作罢。直到第六次,他终于得偿夙愿,从黄泗浦出了海。

  不过,史书中对于当时的情况交代甚少,历史的细节究竟是怎样的?直到千年之后张家港黄泗浦遗址的发现才揭开了其中的秘密,更为他的这次东渡之行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资料。

  参与了遗址发掘工作的张家港市文保中心的董强说,黄泗浦遗址是唐宋时期长江入海口南岸一个规模较大的集镇港口,不仅挖出了唐宋时期房址、河道、仓廒、水井、灶址、灰坑等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陶器、铁器等日常生活用具。瓷器的窑口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就有瓯窑和龙泉窑。

  董强说,这充分说明早在唐宋时期,温州与苏州两地间就存在着频繁的商贸交流。“温州港和黄泗浦港都地处通江达海的重要位置,当时从温州北上的瓷器,很可能就是从黄泗浦运出发往东北亚地区的。反之从黄泗浦起航的货船也可能是经由温州港采购瓷器,再驶向广州及南洋等地的。”

  太仓博物馆文保部主任徐超持相同观点。他说,在太仓的樊村泾元代遗址,他们也挖出了150余吨龙泉窑,综合运输量、便捷性等因素分析,这些瓷器当年很可能就是通过沿瓯江东行至温州港,再沿近海航线北上至苏州的。他为此还专门绘制了一张图,这张图如今就陈列在太仓博物馆里。

  董强还表示,他很早就关注到了温州朔门古港的发现,且还有点羡慕。“两地的发现都入选了国家年度考古发现,黄泗浦港遗址的年代更早,但黄泗浦遗址只挖出了古河道,没有挖出古码头,温州不仅一下挖出了8座古码头,还挖出了2艘沉船。”

  他认为,这说明温州朔门古港具有了集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而黄泗浦遗址,在规模系统性上还无法与之相比,只是一个古代商人进行贸易和货物中转的港口集镇。

  徐超也说,朔门古港的发现证明,温州港在古代就是重要的江海转运点、瓷器外销地。

  寻访地 苏州碑刻博物馆

  历史事件 温州人与最古老的石刻天文图

  航海壮举依靠“温州技术”导航

  在600多年前的明代下西洋,郑和与他的随员们是需要点勇气的,为了在海上不迷路,他们用上了一种神奇的航海秘术——过洋牵星术。

  浪漫的名字背后自有一份科学道理,简单来说就是在船上利用牵星板这一工具观测星辰高度,借以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郑和等人将这项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还该感谢一位温州人,他就是南宋教育家王致远。

  这位年长郑和近180岁的老先生,当年在苏州任提刑时,不仅勤于政务,还热衷学术,刻得一手好碑文。1247年,他将南宋制图学家黄裳所绘制的《天文图》《地理图》刊刻成碑,以教后世。如今,这两块碑已成国家一级文物,是苏州碑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不巧的是,记者至碑刻博物馆寻访时,这两块碑被严密封存了起来。工作人员解释说:“碑平时都被放在展馆最核心的位置展出,实在是因为来看的人太多了,这次封存就是要加装保护罩,提升石碑的保护措施。”不过,她通过高清照片,向记者介绍了两块碑上的内容。

  《天文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天文图,上部为一圆形全天星图,下部为说明文字,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做了最简明、权威的阐释,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天文学知识。《地理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地图之一,不仅反映有山川、河流,还绘制出了我国海岸的轮廓。

  这两块碑问世后,备受历代学者的推崇。到了明永乐年间,天文、地理知识进一步发展,明代人或许就专门研究过这两块碑中的奥秘,郑和的船队也借此得以远航。

  但在海上航行,若是遇上不见日月星辰的阴雨天,就只能靠指南针了。温州人在这方面的硬核技术,对郑和下西洋也是有贡献的。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介绍,温州航海技术发达,东门一带从宋末开始就是制造船用指南针的重要产地,为后来的远洋航行创造了条件。

  至元代时,温州人周达观所写的《真腊风土记》中首次出现了指南针针位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著名考古学家、温州人夏鼐对这本书做过全面校勘,他认为“行丁未针”和“行坤申针”,都是指航海罗盘的方向针位,这是最早关于航海罗盘针位的记载。

  这一由温州人记载过的导航技法,在郑和下西洋时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流传下来的《郑和航海图》显示,他率船队从出发地到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北端,沿途航线都标有罗盘针路,之后的航程则用罗盘针路与“牵星术”相辅而行。从江苏太仓到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共载“针位”56个;从忽鲁谟斯返回太仓,则有53个针位。

  寻访地 太仓市郑和公园  

  历史事件 《明实录》海船建造表

  温州人在苍南金乡改装郑和宝船

  滚滚长江东逝水,站在苏州太仓段的长江堤岸上极目远眺,江水奔涌东去,与天连为一色。15世纪初叶,明代航海家郑和正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600多年后的今天,距堤岸不到50米的地方,已建起了我国首个以郑和元素为主题的综合性滨江公园——郑和公园,占地面积达122公顷,相当于3个温州杨府山公园大小。

  公园里最夺人眼球的布景,是超大个的郑和铜像和郑和宝船。园区工作人员姜慧介绍:“郑和铜像高18米、重50余吨,为国内最大。其中,18米暗指郑和1.8米的身高。郑和宝船长71.1米,宽14.5米,专为纪念1405年7月11日郑和在太仓首航出海的日子。”

  站在铜像和宝船前抬头仰视,手执航海图的郑和形象高大,神情专注,联想起他的一生功绩,让人顿生敬仰之情。但想要进一步读懂郑和,公园里的纪念馆是必到之处,馆内运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从郑和生平、伟大航程、文明之旅、航海技术、海外流芳等不同维度,浓缩再现了郑和充满传奇的一生。

  寻访途中,记者在馆内挂着的一张“永乐年间海船建造情况表”前停住了脚步。图表是展馆人员根据编年体史书《明实录》整理的,上面清楚标注有“六年二月,浙江金乡,改造33艘海运船”字样。

  记者搜索《明实录》发现,相关史料在“大明太宗至孝文皇帝实录卷七十六”中确有记载,具体内容为:“永乐六年二月,命浙江金乡等卫改造海运船三十三艘”。在明代,郑和宝船很多是由海运船改造的。这一点在《明实录》中也多有记载,如“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七十一”中就清楚写有“永乐五年九月,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的文字。

  金乡卫正是苍南金乡。这座在今天以“造徽章”而闻名的小镇,是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筑城置卫的,是明代海防东南第一卫城,至今已有636年历史。作为当年的军事重镇,大明水师的精锐战船多聚于内,接御诏改造宝船自然不在话下。

  从时间上看,永乐皇帝下诏的时间是永乐六年,即1408年。次年,即1409年,就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间。他亲率27000余人、48艘海船,从太仓刘家港起航,先后到访了占城、真腊、暹罗、爪哇、苏禄等国。返航回国后,永乐皇帝还在太仓宴请犒劳下西洋的有功之士,在这其中或许就有温州人。

  寻访地 苏州山塘街  

  历史事件 大明海医陈良绍

  一方墓志铭揭秘温州海医下西洋

  “船激烈地震动了一下,郑和从遐思中回过神来,不一会眼前出现了一位头戴儒冠的男子,腰间悬着一宝葫芦。郑和分析来者是一位儒医。”这是将出版的小说《大明海医》中的情节,讲述的是郑和与小说主人公陈良绍初次相逢时的场景。陈良绍,是一位曾被历史掩盖了的真实人物,不仅随郑和下过西洋,更是一位温州人。

  在熙熙攘攘的山塘街,有一间莫言题写馆名的“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谭老先生如今虽已仙逝,但收藏馆依旧颇具人气。谭老先生的爱人向寻访团介绍了陈良绍"复活"并被写成小说的全过程。

  2002年的春天,谭金土到苏州当地的一个古玩商人处寻宝,古玩堆中的一方墓志铭碑刻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用料不是常见的泥砖或青石,而是上好的澄泥。但他最终决定将其买下,却是因为上面刻着的一句话“永乐中膺荐使海”,一位大明海医的故事也就此揭开。

  日前,记者在太仓博物馆见到了这方墓志铭碑刻,是谭金土后来捐赠的。碑刻呈方形,上面不仅清楚刻有“永乐中膺荐使海”字样,还刻有“世居永嘉”四个字。一旁的介绍牌上说,陈良绍是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一名海医。这方墓志铭碑刻是大明初年征调全国物力、财力和人力,全力支持郑和下西洋,加强对外联系的重要物证。

  谭金土研究认为,陈良绍随郑和下西洋的理由充分:首先年代吻合,墓志铭碑刻上给出的生卒时间显示,郑和首次下西洋时陈18岁,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陈46岁,刚好处于生命旺盛期,加上陈“性坦夷,不为外物累”。

  其次,“膺荐使海外诸国”重在“诸国”。“诸国”说明是许多国家,在陈生活的时代,也只有郑和所率的大型船队才有实力往返“诸国”。另外,陈前妻的父亲是太医院医官韩公达。韩当年就在郑和下西洋调派的人员之列,或许就是他将陈良绍举荐给了郑和。

  墓志铭碑刻信息还显示,陈良绍的祖先是南宋时从温州前往苏州负责茶盐专卖的官员,后全家迁至苏州。陈良绍的高祖陈天佑、曾祖陈原善都曾在苏州做医官,他的父亲也是医生,终使陈良绍也继承了家族行医的衣钵,成了一位名医。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从鉴真东渡到郑和下西洋

  两次世纪大航海中的“温州贡献”

  记者许雅晶 施滢滢/文 李立 张啸龙/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