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东西部百姓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留守“上班族”的现实和畅想
温州网讯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稳定百姓收入是关键。山区、西部等后发地区往往发展平台有限,年轻人大量外出,留守妇女和老人居多。如何利用好沿海的产业优势、山区的劳动力资源,以协作为路径,变短板为比较优势,扩大“造血”实效,是山海协作、东西部协作一路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温州市泰顺县门楼坳村——
留守奶奶的比较优势
2003年12月1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泰顺县调研并指出,下山脱贫是推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务必抓紧抓好。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下山农民的出路问题,让他们“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西旸镇门楼坳村正是那次调研的村庄之一。这些年来,该村在加快实施生态搬迁的基础上,借助山海协作发展来料加工,发挥沿海和山区各自优势,推动山海共赢。
冬日的午后,没有农活没有家务,叶细凤坐在家门口做手工。
门楼坳村村民在家门口开展来料加工灵活就业(西旸镇 提供)
一沓缝好的塑料袋叠放在膝盖上,她用夹子引着编织绳穿过袋口,拉出绳头、套上卡扣,熟练地把这些零件组装成一只扎口袋。
她对面的那条河旁,摆成“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字样的景观,色彩格外鲜艳。
2003年,叶细凤响应泰顺下山移民政策,从山上搬到门楼坳村,靠做打火机、装饰品、笔等来料加工补贴家用,渐渐在山下站稳脚跟。从沿海地区接到订单,把原料零件拉到村里,让搬迁农户进行组装加工。这些年,通过这种山海协作方式,村里发展出七八家来料加工点,带动两三百位留守群众就业增收。
古稀之年的叶细凤,没想到自己不会说普通话、基本没离开过大山,竟然还成了一种比较优势,她的来料加工收入今年比以前又高出一截。即使她已经干不了精细的针线活,只能做简单的袋子组装,还是不到半个月,就赚了400多元。
这是因为对总书记嘱托的“稳”和“富”,门楼坳村又摸索出了新门道。
村里组建强村公司,由公司出面和沿海地区一家袋子生产厂家开展来料加工合作。双方约定,强村公司出资,租下村里空置房屋,组织留守村民参与加工;厂家将村民的劳动报酬,统一交给强村公司负责发放。
厂家看中的,是村里有稳定的劳动力来源。“这里很容易找到几十个、上百个人来做工;而我们那儿,哪怕能招到10个工人,我都要笑出声来。”厂家负责人江忠说。抓住这一点,强村公司凭借自己对留守群众的组织发动能力,说服厂家根据订单情况向村民支付高出周边市场价的劳动报酬。强村公司留下少部分报酬,用于支付房租、水电费等支出,同时获取微利保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正常运转。
对参与村民来说,同样的劳动,他们拿到手的报酬,整体上比以前高出一倍多。
党委、政府支持和村集体托底的强村公司,还可以出资购买各类来料加工设备,聘请外部人员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
曾经有周边地区的中间经纪人,自己花钱买设备发展来料加工队伍。结果发现,和一次性支出的设备采购费用相比,花钱请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才是无底洞。“产品样式一更新,往往就得重新进行一轮培训。”门楼坳村党支部书记周仕朝解释。那位经纪人实在吃不消,不得不联系周仕朝,希望强村公司能收编他的队伍。
这种山海协作模式,让门楼坳村挖掘出一种难以被转移的人力资源和比较优势:和沿海地区相比,这里劳动力更充足、工资更低;和其他山区相比,这里的留守群众更有技术。
这些资源和优势开始产生正循环,吸引周边地区留守群众集聚、参与,甚至连外出的年轻人都向门楼坳村干部打听,有没有合适的工作。集聚的劳动力和逐渐提升的劳动力素质,又推动来料加工订单向村里集中,并反过来吸引生产制造链条前端环节向山区布局。
看好这次合作,沿海的厂家已经和门楼坳村商量好,等村里一间空置的老宅完成翻修、租下来作为加工点,就把布料生产、印刷等环节也搬到村里。
周仕朝试探着问厂家负责人:“这些生产环节要有一定技术,工人每个月工资应该有6000元吧?”
“6000元?起步价!”对方回答。
四川省南部县社区车间——
返乡妈妈的灵活就业
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县城,有条路叫瑞安路。这条不足300米的街道是南部县的第一条步行商业街,见证着两座千年古城携手共进结下的山海深情。
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温州瑞安与南部两地交往更加频繁,优质资源共享,先进发展理念共融。两地不断拓展完善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把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创新就业模式,确保就业帮扶政策高质量落实。
这些天,南部县滨江街道凌云路社区的胡建蓉心里轻松多了。
凌云路社区灵活就业中心。采访对象供图
以前,胡建蓉一家老小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她和老公外出务工。前几年,因婆婆重病,她只能回家照顾病人和两个小孩,眼看着家里开支大了,收入却少了大半,时时感到焦虑。
南部县东西部协作办和南部县就业局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胡建蓉到新开办的凌云路社区灵活就业车间(馨翼玩具制衣部)就业。因为此前有从事车缝工作的经验,胡建蓉很快进入状态,业绩不错。工作时间灵活机动,老人孩子也都能照顾上。
南部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庞大的劳务大军在活跃地方经济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妇女和老人。
2021年,来自温州的干部朱城到南部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此前,他曾在温州的偏远山乡担任过副乡长,又在沿海企业众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任职多年,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都有切身体会。在他的推动下,温州、南部两地通过劳务协作,投入5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在全县8个城乡社区成功试点灵活就业车间。
南部县就业局局长冯剑敏告诉记者,按照约定,企业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建立代加工点,将前端科技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来料粗加工环节从生产车间搬到社区灵活就业车间。通过东西部协作通道,协调浙企手工饰品、针织玩偶等文娱创意产业订单,分发转移至南部县灵活就业车间,为当地群众带来就业新途径。
据初步统计,灵活就业车间已经帮助1000余名赋闲在家的城乡劳动者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左右。
夜幕降临,南部县城北环路南城古街人潮涌动。青年创业集市上,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摊位、香气四溢的小吃摊一字排开。今年3月,“南城·有好市”青年创业集市开张,几个月时间就成为南部县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我们借鉴温州打造‘夜经济’的做法,在南部县做了一个示范点,鼓励青年创新创业。”朱城介绍说,按照创业培训、商业策划、实战练摊“三步走”模式,这里逐步打造成南部县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帮助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残疾人、手工艺者,以低成本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青年勇于创业的新机制。
“我们不仅把东部的资金、资源引过来,更要把发展经济的灵活理念带过来。在合适的位置发展适合的产业,让新业态就业,成为企业生产和群众就业的有力补充。”朱城说,他们的做法是找准企业需求、发挥社区优势、掌握群众意愿,按行业提供岗位,以村(居)组织群众,有效帮助赋闲在家劳动者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在家门口成为“上班族”。
不止于此。在一番深入调研之后,朱城发现,南部县和温州瑞安的汽摩配、机械电子等产业存在一定重合度,可南部县专业技术人才特别短缺。
他积极对接牵线,2021年12月,南部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汽摩配龙头企业瑞立集团签订东西部协作战略合作协议,计划用时3年,通过“蓝鹰·骄傲蓝”培育工程,探索东西部协作“职业教育+”新模式,为两地培养一大批技术精英蓝领。变输血为造血的人才互通合作,成为东西部协作的又一项创新之举。
记者手记
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是“八八战略”的基本着眼点和总体方法论。
温州泰顺山区,通过山海协作,引入沿海企业生产中的来料加工,让山区留守农民的劳动力优势发挥出来,补齐了山区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的短板,进而推进山区协调发展。这是温州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在山海协作中的先行探索和成功经验。
如果说泰顺门楼坳村的来料加工是山海协作的传统模式,那四川南部县的灵活就业车间可谓是来料加工的升级版。从中不难看出,来料加工的先行探索,为留守劳动力的灵活就业带来示范效应。这一组鲜活案例带来的启示,就在于它们都是通过协作的模式,抓住沿海地区的需求和本地的资源,将过去的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甚至是带不走的优势,继而在双赢中实现共同发展。这种区域合作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巩固山区和西部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上的成果,也将成为沿海和东部产业发展的另一条途径。
当然,稳定百姓就业、促进百姓增收,还可以不局限于家门口的就业。跨区域的劳务输出、专业技术人员互派,将为东西部协作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通过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东西部百姓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留守“上班族”的现实和畅想
记者 张睿 伍秀蓉 通讯员 赖淼莲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温州离“世界龙舟名城”还有多远?
科教文体12-07
-
街头流浪汉,我们该怎样去“帮扶”?
社会12-07
-
全部完工!昔日“堵心路”变成丝滑畅快“舒心路”
社会12-07
-
鞋都丰门“智造”记
经济12-07
-
2024年元旦,温州将再现万人跑盛况
社会12-07
-
“中国驰名商标”值多少钱?“九川”商标卖了282万元
社会12-07
-
温州“一正药房”今年已收到10张罚单
社会12-07
-
听说过“脑梗”“心梗”,听说过“脚梗”吗?
社会12-07
-
背街小巷有颜值有内涵
社会12-07
-
民警“出警” 几道奥数题搞定“父女警情”
社会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