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代儒宗与温州之缘

一代儒宗与温州之缘

2024-01-06 08:57:00

  日前,“一代儒宗——马一浮与温州”特展在温州衍园美术馆揭幕。这次活动以纪念马一浮诞辰140周年为主题背景,共展出马一浮及其友人作品100余件,不乏黄宾虹、弘一法师、刘景晨、朱铎民、马公愚、夏承焘、方介堪等名家名作。

  开展当天,多位马一浮温州友人的后代如王敬身长女王希仁,郭奇远外孙黄炽森,林同庄嫡孙林贻和、孙女林俭,林大同表侄孙缪晓胜,刘景晨孙女刘凤荪,杨雨农嫡孙、刘景晨孙女婿杨瑞津,朱铎民侄孙朱有发,梅冷生曾孙梅海,吴鹭山孙女吴黄芝等到会,共话马一浮与温州之缘,共享先贤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被誉为“一代儒宗”的马一浮与温州有着怎样的情缘?又给温州文化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马一浮

  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1938年至江西泰和浙大讲学,为浙大作校歌。1939年在四川乐山创建复性书院,任主讲。1949年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

  马一浮年少时曾来过温州,后结交了不少温州的文人志士,有同窗挚友林同庄,也有志同道合的朱铎民,还有得意门生王敬身,更有许多人与他亦师亦友,如刘景晨、仇约三、潘鉴宗、马公愚、林镜平、夏承焘、吴鹭山、方介堪、苏渊雷等。

  1947年,夏承焘、方介堪、马一浮、马公愚、袁心粲于西湖复性书院(从左至右)。

  同窗挚友林同庄

  林大同,字同庄,瑞安人,1902年东渡日本,考入宏文书院普通科,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科,学成归国后致力于交通水利工程,为浙江水利铁路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他还参与筹办了“旅杭温州同乡会”,内援乡里之急,外纾侨民之困。林同庄生平善书法,能诗。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特班(今交通大学),师从当世大儒沈曾植、蔡元培先生,与李叔同、马一浮、于右任等人为同班同学,且友谊深厚。林同庄在杭州期间,与马一浮是“居杭近二十年,无逾旬不相见”。

  林同庄乐于提携后学,瑞安书法家、篆刻家邹梦禅就是由他介绍给马一浮,在文澜阁工作;温州金石书画家方介堪也是得其举荐入西泠印社。这几位以后都成为大家。

  林同庄长子林镜平,曾在江西任医学院教授。1938年马一浮从杭州来到江西以躲避战乱,林镜平以父执关系,时有过从。马一浮有《答镜平见怀》之作,诗序中备述两家交情。

  致林大同信札 镜片 28.1×31.8cm 纸本 温州博物馆藏

  志同道合朱铎民

  朱镜宙,字铎民,乐清人,辛亥志士、著名南洋华侨史专家、民国报人。朱铎民与马一浮相交可追至1936年。朱铎民的品行和才气备受马一浮赞赏,两人可谓志同道合。1939年,马一浮在四川乐山创建复性书院,聘请乐清名士朱铎民为书院委员(后改为董事)。抗战时期,书院“书籍太少,不足供学人参考”,马一浮向社会各处发出“赠书通启”。为表达支持,朱铎民得知后将心爱的“咏莪堂”藏书及拓本搬至复性书院,供学生借阅。当时常有敌机轰炸。马一浮致函朱铎民,“请取回寄存院中之书籍”,但朱铎民复书马一浮,“寄存书籍暂不移动,倘因乱离而损失,与院无关”,一向爱书如命的朱铎民坚持把藏书放在书院,支持书院建设。

  在以后的几年中,复性书院举步维艰。1941年8月18日,朱铎民获知马一浮所著的《观象卮言》因“书院经费奇绌未能付刊”,当即给马一浮留下一千元,敦劝续刻。次月9日,马一浮写信告诉朱铎民启动刻书,并赞他“推君子之用心,实衰俗所难遘。拙野何足以言著述?会当留之以刻先儒遗书。浮即去,亦当敬告后来者,不虚仁者之惠耳”。

  1941年底,朱铎民因病辞职离开乐山,马一浮作诗相送《铎民尊兄将去嘉州书此赠别》:“鶗鴂声中送子行,鸱夷泛宅一身轻。凌云寺下桃花尽,石佛凌波却有情。”马一浮书赠朱铎民的多幅墨宝现存于温州博物馆。

  马一浮 行书 题咏莪堂斗方 33.4 × 33.4cm 纸本 1941年温州博物馆藏

  诗词唱和夏瞿禅

  夏承焘,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胡乔木赞誉夏承焘为“一代词宗”。他虽未曾拜在马一浮门下,但时常前往拜谒,探讨有关文史、儒释、书画等诸多话题。在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中,马夏二人诗词往返,时有唱和。夏承焘曾在1931年5月的日记中写道:“马翁所居甚简陋,而两客厅陈几椅数十,知宾客甚盛。”这些人当中,有苏曼殊、李叔同、彭逊之、慧明法师、楚泉法师、肇安法师这样的方外高人,也有谢无量、马君武、马叙伦、叶左文、郑晓沧这样的社会名士,更有大批私淑弟子和问学求教的学生。

  吴鹭山与夏承焘为连襟,志同道合、情同手足。他曾随夏承焘多次拜谒马一浮,治学为人深受马一浮影响,主张要通过读书变化气质,扩大胸襟。他晚年写的《停云录》里有一段就写到马一浮。

  1961年,夏承焘(右二)带学生拜访马一浮(左二)时合影。

  得意门生王敬身

  王敬身,字景逊,现温州市区人。王敬身就是在复性书院时拜入马一浮门下的,师徒二人长年酬唱不断。马一浮视王敬身为得意弟子,称其“诗律甚工”,更望“力追盛唐、沉浸汉魏”。

  1942年,温州第二次沦陷。马一浮满心牵挂,曾寄诗《闻温州陷寄敬身洛阳》:“瀛壖蛇蚓正栖苴,井邑烟尘忆永嘉。乡思边愁消不尽,苏门山色洛阳花。”

  王敬身以中医为业,晚年在温州松台山麓“松风阁”设帐授徒,讲授诗法。著有《诗法指要》《王敬身诗文集》等。在当天的研讨会上,现年已86高龄的王敬身长女王希仁深情地说:“抗战时期,我父亲以笔为戎,为抗日救亡呐喊。当父亲得知马一浮先生在四川办了复性书院,马上赶去拜入门下。那几年读的书,对父亲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很深远。

  “父亲平时话不多,但是经常会跟我们说马一浮先生教的不仅仅是文章学识,更是道德修养。可以说,父亲把马一浮先生‘道德文章’带到了温州,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团结了一大批诗友,如林剑丹、袁纲平、张仲武、叶国传、徐明标、张国民、周景芳、吴佐仁等等。如今,他们大多也已耄耋之年,仍然学而不辍,诲人不倦。”

  马一浮 诗寄王敬身 镜片29 × 30.5cm 纸本 1942年王敬身后人藏

  回想起父亲与他们的师友情谊时,王希仁女士尤为感触:“1966年初,梅冷生先生中风瘫痪。在此后的10年里,我父亲与几位学友每周都会去看望梅老,在其病榻前以诗慰藉,风雨无阻、从不间断。1973年,梅先生召集了我父亲、林镜平、徐堇侯、吴鹭山、任梓良、陈冰原、林声宇等诗友,成立了‘劲风楼诗社’。夏承焘、苏渊雷等虽然远在外地也陆续加入,一时间名流荟萃,吟声迭起。”

  “1976年,梅老辞世,诗词沙龙就移到松台山脚我家里。那时家里小,人一多就拥挤不堪,但是他们在一起吟诗作对,互相探讨切磋,学习气氛非常之好!”

  1978年,“劲风楼诗社”老社员和教育界部分有名望的老教师一起成立了“鹿城诗社”,又有一大批诗人加入了诗社,可以说是呈燎原之势。诗社每月活动一次,由社员轮流主编期刊,并誊印分发。1980年,《劲风楼酬唱集》面世。据说曹禺来温闻之,深为温州诗人群体之折服。”

  “我父亲的很多学生都非常尊师重教,这让我最是感动。父亲是1992年去世的。在此后的30余年里,每年的清明,父亲生前的学生和诗友都会组团去扫墓。虽然现在他们自己也都已耄耋之年,仍然每年坚持,而且还带上自己的学生一起去。这既是对先师的缅怀,也是在弘扬尊师重教之优良传统。”

  省文史馆馆员张如元在为这次特展所撰的前言中写道:“让我们在走近马一浮先生的同时,也广泛了解温州的先辈们是怎样努力贴近他,从而滋养自身,进而泽及桑梓。”

  马一浮先生在辞世前留下的一首绝笔诗《拟告别亲友》中有这么两句: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往哲先贤已归大海,愿后人皆能如先辈所愿,道德文章“花开满枝”。

  来源:温州宣传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一代儒宗与温州之缘

  温州日报:杨冰杰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