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消失的岂止“课间十分钟”

消失的岂止“课间十分钟”

温州宣传 2024-01-08 09:13:41

  近日,北京公布中考体育考试评分标准,从2024年起,降低长跑难度,“达到良好即满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学生、家长都投去羡慕的眼光。

  眼下,随着体育中考的临近,每逢周末,体育馆、健身房中考生扎堆,温州的考生、家长依然在“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校园里的“课间十分钟”,却安静得出奇。

  前不久,一位一线教师在网络平台吐槽:七成学生课间走不出教室,即使是二十分钟的大课间,下课铃响后,学生们多数在座位上自由活动,很少到走廊上去,更别说户外活动。“课间圈养”这四个字,一时间牵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

  “课间十分钟”到底应该干什么?本该属于孩子的“课间十分钟”究竟去哪儿了?“课间圈养”的尴尬需如何改变?有必要深究一番。

温州学生的“课间自由”

  一

  玩闹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

  “课间十分钟”俗称小课间,是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时段,也是培养孩子善良坚毅、勇往直前、锲而不舍等非智力品质的途径之一,其拓展功能还包括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理应是学生时代的快乐记忆。

  而现实是,“静悄悄”的课间在中小学校园已是常态,且在小学最为突出。笔者近日通过网络,发起一项面向市区小学生的微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88份,调查结果显示,59.38%的受访者表示课间存在被占用的情况。

  课间十分钟的“名存实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问题显现在校园,根子还是跟学校、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关。笔者的调查发现,“教师拖堂”“学校担心发生安全事故”这两个选项,被认为是“课间十分钟”无法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这些年,因学生课间打闹推搡引发纠纷,家长闹到学校甚至法庭的案例,屡见报端。“怕”字当道,学校索性规定,下课后学生不能跑来跑去,只能轻微活动活动,慢慢就成了“圈养”。

  “课间10分钟,老师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剩下的时间要收发作业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很多孩子有这样的抱怨。错误的教育观,占用了课间十分钟,导致孩子没办法活动,只好“圈养”。

  还有些学校因为活动场地有限,不得不“圈养”孩子。

  “圈养”,看上去安全了,但事实上,孩子们不仅损失了课堂效率,也牺牲了身心健康,可谓得不偿失。据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到53.6%,久坐不动导致“小胖墩”规模节节攀升,身体素质持续下降。

  长时间暴露在高度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再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权益,在一个个“课间静默”里被消减。

AI课间运动比赛

  二

  事实上,“课间十分钟”并不是最近才消失的。

  早在2021年,《半月谈》、新华网、《北京日报》等媒体相继发表评论文章,呼吁拒绝“文明休息”,把课间还给孩子。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都对开展学生课间活动作出明确要求。

  然而,两年多过去了,似乎没有明显改观。

  其实,让“课间十分钟”动起来、热起来,还是可以有很多办法的。

  比如,一些学校推出“新铃声”和“灯长”制度。每到下课时分,音量特大、时间特长的“新铃声”响彻校园,目的是提醒老师不要拖堂。有的学校在班级设置“灯长”,负责打铃后及时关灯,等老师离开教室再开灯。如此,不但让老师自觉在40分钟内保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也让学生对“课间十分钟”有了更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再比如,一些学校克服空间狭窄、难以就地活动的困难,在走廊上设置“数字跳格”“乐高墙”等游戏区域。课间十分钟,学生们不用跑到楼下,在走廊席地而坐就能畅快地玩耍。

  当然,还可以设计各种不受场地限制的课间小游戏,比如“一二三木头人”“跳房子”“竹节人”“气球小车”等三五分钟就能开展的创意游戏。真正让孩子们动起来,课间这十分钟才是回归初心。

  场地有了,游戏有了,还要有安全保障。比如,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让学生安全问题不再是某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多个部门互相监督、共同负责;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帮助校方承担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也为家长解决部分后顾之忧。同时,所有人都应该进行安全培训,力争在风险发生时,人人都能成为急救员,将伤害降到最低。

课间游戏项目“数字跳格”

  三

  如何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营造“有呼吸感”的课间生活?笔者认为,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长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明确责任、综合施策。

  首先,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法规,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家校纠纷治理体系。通过明确责任边界,完善制度保障,健全学生保险体系,减轻学校和教师在安全风险方面的顾虑。同时,坚决纠正学校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简单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做法,包括以评选文明班级等方式,限制学生课间外出的规定。

  其次,学校要持续做好活动、环境、教师等多方面的管理。设计能够调动学生身体运动的趣味性体育锻炼活动;做好活动环境管理,对存在潜在危险的场地、器材等进行改造;制定更细化的课间活动规则,发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最后,要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应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长远眼光看待学习和发展,鼓励孩子劳逸结合。

用成语卡片玩接龙游戏

  青少年的成长不能囿于课桌的方寸之间,不能带着名为“保护”实为“约束”的枷锁。紧张的课程学习之余,让孩子轻松自在几个“十分钟”,才能更好地专注于课上的“四十分钟”。说到底,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考验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能力,是真正的“一切从孩子出发”。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消失的岂止“课间十分钟”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