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强城行动”三年计划: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温州网讯 每一座城,都应有傲立舞台的封面作品,用它来见证一个时代的兴盛,也用它来标注城市发展的历程与奋进的坐标。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温州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温州出台《关于实施“强城行动”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的意见》,开启一场重塑与焕新的强城之行——
三年之期,温州将落实省委关于提升温州“全省第三极”功能、推进四大都市区建设要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和公园城市理念,着力实施空间重构、产业创新、循环畅通、品质提升、功能优化、文化赋能等行动,打造一座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和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
三年之约,温州将着眼未来、远近结合,聚力推进瓯江新城、千年斗城、科教智城、东部科技城、西部时尚城和生态园、园博园、海上花园等“五城三园”规划建设,擘画一幅“五城联动、三园辉映”的城市盛景。
今天的温州,蓄势待发;明天的温州,“别是一乾坤”!
主要任务
牢牢把握温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强聚合、强经济、强循环、强品质、强功能、强文化,切实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努力把温州打造成青年人近悦远来向往之地、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
近期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展新貌”要求,集中攻坚突破、打牢发展基础,到“十四五”末,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打造“双万”城市。到2026年,都市圈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高,城市绿化、美化、序化、亮化、文化、智慧化、低碳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空间重构行动 让城市空间更加优化
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三江联动、山海互动更加紧密,构建“一主一副两城多点”的生态型、网络化、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拓展大都市区发展空间。
坚持东拓西进、南连北接、四港联动、通达世界,大视野谋划建设温州都市圈,高水平建设东南沿海国际化大都市,打造联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的区域中心城市、数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城市。
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区。
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引领,构建76个街镇为规划范围的中心城区,完善中心城区一体化市级统筹机制,构建“一核三辅”空间结构,高水平建设中心城区核心区和乐清辅城、瑞安辅城、洞头辅城,实现中心城区“拥江面海、中心崛起、东拓西优、南联北跨”。
推动龙平苍一体化发展。
建立龙平苍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三地重点领域、重要区域规划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构建互利共赢利益分配格局,共建高能级商圈集聚区、东海美丽生态海岸带、南部黄金文旅目的地。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挥县城扩张腹地、疏解功能、联动发展重要作用,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通道。
实施产业创新行动 让城市经济更加兴旺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港五谷”引领创新发展,十大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力争形成新能源产业和电气产业2个三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承接融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2个核心区和5个协同区建设;加快打造世界级电气产业集群、中国时尚产业之都、全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全球有竞争力的泵阀智能制造基地;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加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链主型企业、百亿级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打造“隐形冠军”之城。
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提速推进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推动“一港五谷”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聚焦“551X”头部企业、外资项目等招大引强,积极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持续催生新质生产力。
加强都市产业补短跃升。
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强翼行动”,深化QFLP等试点,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深化“新城建”和智能建造试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总部企业“市级评定+县级扶持”配套机制。
提升产业平台支撑能力。
发挥温州湾新区、温州海经区、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等主阵地作用,推动头部企业、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向平台集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优化工业企业跨区域搬迁政策,将本土龙头企业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核心环节留在温州。
实施循环畅通行动 让城市循环更加畅通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城市。
构建对外大通道。
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陆海联动提升西向开放辐射能级,推动温州通达链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通用航空基地布局,打造“陆海空铁邮”集成联运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打造近洋国际航运中心;深化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建设市域大网络。
推进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城市快速路“三路融合”。研究实施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加快打造“畅行温州”;深化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城际公交一体化建设,力争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5%。
融入国内大循环。
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升级,做大首店经济、创新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和新零售,打造一批消费引爆点,持续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加快打造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持续提升温州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力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关键环节企业和配套企业。
深化对外大开放。
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区域共建,加强丝路国际产能精准合作;释放“三综一联一进”开放平台爆发力,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开展外贸龙头企业培育“蛟龙行动”,高水平建设温州“侨创小镇”。
实施品质提升行动 让城市品质更加精美
“强城、兴村、融合”一体推进,现代化美丽城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建设体系加快构建。
提升规划设计水平。
发挥市国土空间规划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市域规划编制管理,推动融合发展、一体发展;推行城市总规划师机制,用好高端顾问团队;高质量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重点区域详细规划等,打造紧凑型城市。
塑造大美城市形象。
依托园博园建设,布局“一园多点”格局,谋划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立廊道相连、布局均衡、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加快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域“无废城市”,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运维能力。
树立运营城市理念,最大限度盘活城市有形无形资产,引入品牌城市运营商,推动城市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牵引,迭代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中心“两个中心”建设。
实施功能优化行动 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创新、人才、教育、医疗等高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中小微企业友好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持续打响“好学温州”“健康温州”“温馨善育”“颐养温州”公共服务品牌,基本建成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和老年友好城市。
激发城市创新功能。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放大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溢出效应,加快国家高新区晋等升位,推动国家自创区“五个指标争先”、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五大能力提升”,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全国30强;深入实施“510+”等引才计划,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条”,吸引更多人才“来温州·创未来”,打造创新创业者“圆梦之都”“活力之城”。
优化城市宜商功能。
深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创造性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推出一批营商环境改革突破性举措,落地一批“一类事”特色服务场景;完善“六位一体”为企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优化城市服务功能。
以申报国家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为契机,构建全龄友好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好学温州、优教强城”行动,打造一批优质学校、品牌学校,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老年健康重点联系城市、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城市建设,提升老年食堂市场化运营能力;深化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
强化城市治理功能。
坚持和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巩固提升“强基提能”成效,加强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排查危化品、道路交通、涉海涉渔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狠抓自建房、“九小场所”安全专项整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五大阵地”。
实施文化赋能行动 让城市文化更加繁荣
千年瓯越传统文化有效保护传承,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国字号”文化金名片持续擦亮,公共文化供给机制不断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全面构建,文化赋能十大工程深入实施。
彰显城市精神特质。
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永嘉学派”内涵,加强《温州大典》研究编纂,完善温州学研究体系;做好“四千精神”系统挖掘、理论阐释,推动“四千精神”成为研究人文经济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地域样本;打响中国南戏故里、百工之乡、数学家摇篮等金名片,以“一句话、一首歌、一部片、一套书”讲好温州故事。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高水平推进千年斗城建设,用好海丝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等国际活动平台,深化古港遗址考古发掘、价值研究和保护利用,高标建设朔门古港遗址公园,打造再现海丝文明的独特地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村落等保护,打造“文化中轴线”,推动瓯越文化、海丝文化、戏曲文化等植入城市建设。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时尚设计、工艺美术、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等文化产业现代形态,加强文化产业龙头项目、业态顶流、头部企业、运营团队引育;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出更多温州文艺“爆款”,大力发展“潮文化”“潮经济”“演艺经济”。
标志性成果
围绕实施“强城行动”,重点打造十大标志性成果。
一是建设滨江商务区CBD总部大楼群,打造代表温州最高建设水平的“城市封面”。
二是高水平打造“一港五谷”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超千万方大孵化器集群,打造青年人近悦远来、创新创业的“梦工厂”。
三是建成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电气产业集群,建强新能源“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建设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
四是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加速时尚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打响时尚产业看温州品牌。
五是高水平建设金丽温开放大通道,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近洋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六是市域铁路S3线完成铺轨,地铁M线力争获批,城市轨道交通与骨干快速路初步成网。
七是全面打响“好学温州”品牌,1所以上高校入选省“双一流196工程”,努力实现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覆盖。
八是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健康城市(县城)全覆盖,打造辐射东南沿海的医疗高地。
九是打造文传四海、商行天下、港通世界的“海丝名城”,朔门古港遗址纳入国家海丝申遗体系,实现千年斗城重振荣光、重放异彩。
十是成功举办一届展现“世界风采、中国气韵、浙江元素、温州特质”的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实现园博园、生态园和海上花园一体建设,“全城园博”提升山水公园城市品质。
重点板块
中心城区近期重点聚力推进瓯江新城、千年斗城、科教智城、东部科技城、西部时尚城和生态园、园博园、海上花园等“五城三园”规划建设,努力实现“五城联动、三园辉映”,为建设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各地要紧扣提升首位度、加速一体化、体现人民性、建设山水公园城市和提升“八化”水平,对照谋划建设重点区块。
瓯江新城
全面完成滨江商务区CBD招商,大力培育现代金融、温商总部、数字经济、休闲商业等,聚力推进总部集群项目、金融科技文化中心等建设,加强沿江建筑风貌、天际线、城市亮化设计,塑造国际范与温州味相融、时尚感与文化韵并蓄的滨江城市封面,打造辐射温州大都市区的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和现代都市产业新高地。
千年斗城
围绕“复兴千年东瓯古城”目标,实施街坊复兴工程,完成新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留存温州老城记忆;保护提升江心诗岛,完成江心西园改造,打造中国山水诗发源地;推进九山升级焕新,全面提升公园品质;挖掘朔门古港遗址价值,建设朔门古港遗址公园,传承展示瓯越海港贸易,塑造“海上丝绸之路”温州标识;整体擦亮“江心古屿、朔门古港、九山古戏、五马古街、斗城古址”品牌,重现千年斗城“北斗七星”格局和“倚江、负山、通水”独特风貌,打造“海丝名城”文化地标。
科教智城
坚持“产、城、创、教、研、才”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以高教园区为核心,以瓯越大道为主轴,自北向南布局中国(温州)数安港、生命健康小镇、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大罗山基金村、茶山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样板区、肯恩产教融合创新区建设,打造中心城市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
东部科技城
实施国家高新区、经开区“双区联创”,推动瓯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成果转化,建好用好瑞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温州湾新区新能源装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国际云软件谷、中国眼谷、温州新光谷,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推进机场三期扩建、高铁东站等项目,打造空铁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新质生产力示范高地。
西部时尚城
依托鹿城经济开发区、数字时尚省级高新区、中国鞋都、瓯海时尚智造小镇、中国眼镜小镇、中国童鞋基地、温州服装城等平台,布局百万方大孵化器集群,推进“一体两翼”发展,建设传统产业时尚化改造集聚区,带动时尚走廊建设,培育时尚穿戴定制、时尚家居生活、时尚文化用品等细分赛道,持续打响“红靴奖”、中国(温州)男装节等品牌,打造中国时尚产业之都。
生态园
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融园入城,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抓好三垟湿地市树市花园、瓯柑文化园和大罗山十大景观景点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山水相连的“城市绿心”、大都市生态会客厅。
园博园
一体推进园博园、植物园建设及动物园迁建,聚力实现“园、城、人”三要素有机融合,全景展现“古、今、外”三视角园林风采,系统推动“点、线、面”三结合永续利用,打造浙南闽北赣东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动植物共生园和最佳旅游目的地。
海上花园
按照“打造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要求,积极推动瓯洞一体化,加强海岛分类保护、蓝色海湾生态修复,建设美丽海湾;做强海洋旅游业、现代渔业、现代物流、大宗商品贸易、新能源新材料、海工装备等产业,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温州)大健康产业园;加快建设环岛旅游公路、海洋文化中心、半屏山海洋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努力建设成为温州海洋经济增长极、甬台温临港产业示范基地、主客共享现代化城区和国际生态旅游岛。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
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读懂温州“强城行动”三年计划
文字整理 杨世朋 叶凝碧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