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老街焕新,如何“旧瓶装新酒”?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承载着一代人记忆。如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让老街焕新,是社会各界探索多年的重要课题。日前,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也让龙湾区的这条老街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老街焕新,寺前街是怎么做的?
以历史古建筑为锚点,擦亮“旧瓶”
“旧瓶装新酒”,是寺前街项目建设方龙湾城市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如东对这个项目的一个概括。
据苏如东介绍,自2021年项目立项以来,他们团队去过很多老街考察调研,发现“新瓶装新酒”的情况很多。“大部分老街,里面的建筑都是推倒重建,缺少一个承载历史文化的载体。”
始于宋朝的寺前街,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明代温州的经济、文化中心,汇聚着名人、盐场、八喜等优质文化基因。更加可贵的是,街区内还拥有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走过这些历史建筑,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寺前街文化的厚重。
“我们改造寺前街的核心就是以这些古建筑为锚点,保护和传承寺前街的文化。”苏如东说。
目前寺前街已有17处历史古建筑,还有9处建筑待修缮完成之后,也将列入未来历史建筑的储备名录。
不久之前,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这个批复,让寺前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苏如东说,“文件对街区核心范围内的建设要求比较严格,原则要求以保护为主,任何改建都要以文件为准。”
这个要求对其他地方来说可能是一种枷锁,但对于寺前街正是如鱼得水。“我们希望这条街的商业化能够成功,但一切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保护。”苏如东告诉记者,他们理想中的寺前街,是一条融合在当地居民生活中的文化古街,街道有热闹的喧嚣,也有安静的祥和,充满了旺盛却又内敛的生命力,如同细水长流一样,一直不断地延续下去。
以原创IP为原料,培酿“新酒”
如果说寺前街对古建筑的保护完善,是擦拭和修复了一个“旧瓶”,那什么是能够吸引游客的“新酒”?在寺前街项目运营方龙湾文旅体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容容看来,就是“讲好故事”。
“我们的目标是吸引年轻人,他们有活力,能给街区带来人气和消费,他们还有未来,能让寺前街的文化得以传承。”何容容说。他们将目光聚焦在“剧本杀”这一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活动上,于2023年1月启动《阿寺江湖》沉浸式街区原创IP打造项目。
“通过研究寺前街的文化,结合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构造出一个虚拟人物‘阿寺’,用他在寺前街的日常生活作为剧本,以寺前街商家为基础打造专门场景,让游客深度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寺前街的生活和文化,体会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何容容说。
项目剧本将由茅盾文学新人奖获得者朱乾和其团队进行创作,目前已完成1部世界观剧本、1部分剧本故事,剩余5部剧本已完成人物小传和故事概括。
剧本故事中的部分场景将会实景化呈现在寺前街上,“街道上的商户就是剧本中的NPC,我们通过低租金扶持的方式,争取到了近50%入驻商户的支撑。”何容容介绍道,到时候,“阿寺”一行人进店活动,不仅能带来人流,还能变相提供消费,是一种双赢。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担心‘剧本杀’这种形式,会不会只有参与者有深度体验,而观众只是走马观花,不能起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何容容说。不过去年10月份,和合文化园开业之时,他们在现场试运行了一小段求婚剧本,现场观众热情极高;今年元旦,《阿寺江湖》在寺前街西岸艺术生活节首发,吸引了约5万人次的客流。这些成绩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也相信这瓶“新酒”能够飘香万里,吸引到更多年轻人。
目前,寺前街项目整体工程进度已完成70%,预计今年五一陆续开街试运营。
记者手记:
传承文化,除了保留古建筑、古习俗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文化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在各方努力下,大量传统艺术、文化都放下“身段”,京剧唱起了RAP,舞狮挂起了LED灯,甲骨文变成了表情包……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过于离经叛道,但不可否认这些融合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多种可能性。
龙湾寺前街打造沉浸式街区,结合街道文化和居民生活,原创剧本人物“阿寺”,以街道实景作为剧本场景,让大家亲身参与其中,体会街道的文化韵味,既有新意,又能更好地吸引青春力量。
随着项目推进,“阿寺”将会成为寺前街新的文化符号,新的故事接续上了旧的传说,给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期盼这一项目能够获得成功,也为各地的老街改造提供一条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温度新闻
原标题:温州老街焕新,如何“旧瓶装新酒”?
记者:徐龙飞 通讯员 陈静 余平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