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瞭望东方周刊:温州实践

瞭望东方周刊:温州实践

瞭望东方周刊 2024-03-21 10:12:39

近日,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以《温州实践》为题,聚焦温州洞头打造蓝色海湾,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注重生态赋能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东海贝雕螺钿漆器、渔民画系列文创产品、羊栖菜干饭菜礼盒、“百岛十二鲜”美食……2024“烟火里的洞头味”海岛美食节上,温州市洞头区丰富的海岛年货令游客流连忘返。游景点、逛市集、品年味之后,游客大多会从洞头诸多高颜值民宿中择一坐下,吹着海风,远眺海景,享受海滨浪漫下午茶。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温州洞头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注重生态赋能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以前,村里人随意挖沙盖房,木船停靠到沙滩上,潮水一退就损坏了,村民还把污水、垃圾倒在沙滩上。”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村民洪求强坦言。

2003年,浙江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洞头紧跟步伐,东岙村在整治环境的同时,带领村民搞起了渔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2006年,在东岙沙滩边,洪求强兄弟五人合伙开了东海渔家餐馆,洪求强负责经营,其他兄弟发展养殖业、经营水上摩托。“2018年是个转折点,随着村里环境变好,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明显红火起来了。”洪求强说,仅饭店生意,兄弟五人人均分红好几万元。

为什么是2018年?浙江省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洞头分局局长陈旭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洞头开始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累计完成清淤160万立方米、沙砾滩修复10万平方米、海洋生态廊道岸线修复18公里。2018年,洞头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明显好转,一类、二类水质增加27.3%,劣四类水质减少27.1%。”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使得东岙村生态环境大提升,直接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和村民共富。2012年,我们村民年人均收入是1.2万元,2022年是5.8万元。”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屏街道东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洪求伟介绍,东岙村有630户1836人,从2016年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始,全部渔民洗脚上岸当老板,全村现有民宿108家,餐饮15家,商铺38家,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2022年,服务行业总产值680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200万元,现在是没有闲置劳动力的“全国充分就业村”。

55岁的杨小兰刚从东屏街道食堂退休,就被聘请到东岙厨娘工坊,与28位渔嫂一起,为游客提供渔货采购并带到民宿烹饪的个性化私厨配餐服务。“每个月能多挣六七千元!”她高兴地说道。

洪求伟表示,尝到生态修复带来经济效益的甜头后,村民开始自觉维护环境,不再乱倒垃圾、排放污水,村集体每年投入几百万元作为环境整治经费。

“生态修复到哪里,哪个村就富起来。群众拥护是因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洞头区海洋经济科技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昌达表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一期修复了东岙沙滩后,东岙村一栋二层的石头房从年租金2000元没人要涨到七八万元租不到,售价从5万元没人要变成五六十万甚至100多万元还有人求购。很多村民主动前来询问: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们村修复生态。

2020年11月,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成为入选十大案例中唯一的海洋生态修复案例。洞头首创的蓝色海湾生态修复评估体系(蓝湾指数),成为自然资源部门的行业标准。

2022年,洞头诸湾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提名)案例。“黄沙变黄金”“石屋变银屋”“渔村变花园”,洞头在生态保护、修复、提升上狠下功夫,不仅实现了生态“杠杆”撬动美丽经济,还结合非遗文化,不断因地制宜探索海岛共同富裕通道。

2013年,陈灿渊创立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复兴了断档20多年的薄螺钿技艺。这是目前国内首家以螺钿漆器为主题的艺术博物馆,目前有馆藏品3000多件。

“生态修复让洞头保留了传统自然景观,我们又提供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作为人文景观,希望能依托博物馆模式打破洞头海岛旅游的季节性变化。”陈灿渊介绍说,该博物馆依托东海贝雕非遗工坊开发产品120余款,年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海岛乡村共同富裕。

陈旭阳表示,洞头是全国首个入选“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海岛地区。在这里,总投资近30亿元的“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是全国首例海洋生态修复类EOD(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2023年,该项目获国开行等多家银行集体授信23亿元,成为EOD模式下以“生态美”带动“产业美”的有效探索。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原标题:温州实践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