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传统会市为何还那么火?

传统会市为何还那么火?

温州网 2024-03-25 09:42:47

今年的瞿溪会市文化味浓了。

瑞安飞云街道吴桥村居民多在会市当天设宴款待客人。

瞿溪会市。

  温州网讯 因疫情而暂停多年的温州各地会市,会不会被温州人淡忘?

  阔别4年的农历二月二瓯海瞿溪会市,

  用回归重启后的火爆场面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5天时间,创历史纪录地涌入近百万人,人山人海的盛况比疫情前还要让人惊叹。

  而在去年及今年陆续回归重启的温州其他会市活动,

  也是同样的盛况——温州人用热情迎接了会市的回归。

  早在十多年前,以“物资交流”为核心的传统会市就已经呈现出式微的态势。

  如今它们何以重新焕发活力?

  阔别四年后回归 

  会市活动迎来全域复苏

  可能连组织方瞿溪街道也没预料到,因疫情阔别四年后,于今年3月9日至3月13日重新回归的农历二月二瓯海瞿溪会市,竟然会如此引爆温州全城,霸屏温州人的朋友圈。

  3月9日当天,记者随着人流在会市现场一路逛来发现,从日杂百货到服装鞋帽,从网红美食到特色古玩,赏花灯、看马戏、耍杂技,集市浓缩了人们吃穿住行娱的方方面面。

  老人头皮鞋品牌摊位前,人头攒动,每位销售人员身边都围满了询价的顾客,展位负责人陈立月告诉记者,品牌专门推出了针对此次会市的促销活动,5天的营业额达到了近8万元;溢香厅的全牛宴前排起了长队,现煮现切现卖的牛肉将鲜味发挥到了极致,引得人食指大动;散发着浓浓年味的红火喜庆的加多宝堆头成为了会市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展位前人气爆棚。

  除了扎堆的老字号与知名品牌,也有众多首次参加瞿溪会市的“新人”。一家干货展位,不到5平方米的摊位,5天就收获了20多万元的营业额;在会市看起来不起眼的饮品摊、小吃摊几天也都有数万元的销量。瞿溪的餐饮业同样因会市人流生意爆满,许多老瞿溪人会将二月初一的酒席当做新年酒来宴请亲戚朋友,而今年会市期间酒席的预订情况尤其火爆,大部分酒席早在去年12月份就陆续被预订。

  “性价比很高!”瓯海市民杜蓓蓓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来赶集,仅仅在一个摊位上她就购入了10件童装,“10件童装才100元,最后我是拿了商家的进货麻袋走的。”她将此次的购物经历发到了家族群里,不少亲戚朋友相约来会市里淘一淘。32岁的瞿溪人王倩倩则告诉记者,儿时起每年的二月初一逛会市就是她家的必游项目,盼了4年,终于恢复了。

  据组织方统计,5天时间内,近百万人次涌进瞿溪会市,仅农历二月初一当天,人流量就达到28万人次,总客流量和单日客流量两项数据均创新高。为保证市民在会市期间的顺畅出行,公交公司不仅增加了部分热门线路的班次密度,还在原有瞿溪线路100辆营运车的基础上,每日增调了45辆加班车投入会市营运,然而还是低估了会市的火爆程度,3月9日、10日两天,专线接送游客达1.3万余人次。

  就在瞿溪会市举办前不久,瑞安仙降会市也在阔别4年后于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七)至2月28日(正月十九)重新举行,数百个摊位,展销着农耕器具、花果苗木、美食饮料、服装鞋帽、家具饰品等商品,吸引了周边众多市民前来赶集。

  平阳的钱仓会市——钱仓清明文化旅游节重启得更早,早在去年4月4日-4月5日便已推出。会市以 “千年古驿·宋韵钱仓”为主题,除传统的物资交流外,还设置了 “宋·集”“宋·贤”“宋·坊”“宋·馔”“宋·艺”“宋·景”“宋·园”七大场景,复原宋代鲜活的特色文化。平阳及周边的市民涌入会市,品百家宴、“平阳十大碗”美食,尝茶、饮、肴、果等宋朝特色美食,及山垟“白眼烧”、尼克松蚕豆等钱仓本土特色产品,逛宋韵文化艺术市集,其中包括书铺、手工等传统文化的摊位,和众多经营文创、饰品的小店,融合钱仓古代宋韵与现代潮流,传统与潮流兼具。

  此外,乐清市白石街道的农历三月初十白石会市、平阳北港水头的十一月初六会市等温州各县(市、区)因疫情暂别的会市,也都已陆续回归,同样受到了当地及周边市民的热捧。

  商贸平台功能弱化、项目雷同

  数百年传承的会市活动面临挑战

  会市,追溯其历史,大多因古代祭祀而起,既传承地域文化特色,也为商贸流通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提供生活物资交流的机会,与农民的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各地通常在大农事、渔事前后举行,一年中定期性举行一两次,规模颇大,商品繁多,交易额可观,并有文娱等活动,富有地方特色。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历史上长期交通不畅、商贸流通不发达的温州,会市活动源远流长。据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等部门不完全统计,温州曾有大大小小的会市160来个,其中瞿溪会市、白石会市、珠岙挑灯、曹村元宵灯会等30多个会市,是省、市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160来个会市中,大部分都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如正式举办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瞿溪会市,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代。平阳最大的民间集市钱仓会市,同样也有上百年历史,是清明节期间鳌江流域的传统民俗活动。

  会市是温州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州人的“乡愁”之一。

  但近些年来温州传统会市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是物资越来越丰富,线上线下销售购买渠道越来越多,物资匮乏、流通不畅的问题已经不再存在,会市作为商贸平台的功能日益弱化;另一方面则是依托各地文化特色、风俗习惯而设的传统会市,从商品到节目逐渐趋于雷同,难以满足市民文化与消费的需求。举办会市、办好会市的压力不断加大。

  在疫情来袭之前,温州不少老牌的会市活动就已因这种压力日渐冷落,有的甚至已然消亡。2017年,有着790年历史的永嘉上塘会市(上塘物资交流会),因物资交流已不适应现在经济形势、在举办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大、秩序管理难度高、环境污染严重、市场商品质量差等诸多因素和问题,正式停办。这个起源于上塘殿庙会、最多时达3000多个摊位的会市正式走入历史。2018年,苍南县灵溪镇也宣布,鉴于传统的经济消费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今后不再举办农历十月廿五日传统灵溪会市(灵溪浙闽边贸文化节),取而代之的是活动周期更长、覆盖范围更广的苍南金秋购物节。

  “所以,这种情形下,瞿溪会市等部分会市阔别后回归的火爆,确实让人惊喜。”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负责人说。

  新消费赋能 

  会市转型凸显情感载体

  面对挑战和压力,瞿溪会市等部分会市阔别重启后为何仍能火爆?瞿溪街道相关负责人认为,除了疫情后市民消费热情的释放等因素外,与瞿溪会市将功能定位从“物资交流”平台转型升级到人的“情感交流”“情怀消费”载体大有关系。据介绍,瞿溪当地一直以来就有的以二月初一会市吃酒当做新年酒的风俗,带来浓浓年味和人情味。组织方便据此深度发掘当地文化特色,让游客在“吃福酒、赏福画、祈福年、看福戏、玩福趣”的同时,体验种种民俗活动,形成对瞿溪历史文化印记的共鸣。

  而钱仓会市、白石会市、仙降会市等会市的改变也与此类似,钱仓会市的品百家宴、“平阳十大碗”美食,尝茶、饮、肴、果等宋朝特色美食等消费,都是根据新消费需求,将会市经济提升为一种情怀消费,为市民唤醒抚慰乡愁的老记忆,提供新的交流方式。

  实际上,不仅温州会市如此,国内各地的庙会和会市活动的转型发展趋势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河南郑州的大象庙会,用近两千架无人机表演飞龙在天、用“乐器之王”唢呐演奏流行音乐,非遗传承人化身“风火轮”空翻打铁花,将新颖时尚的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的庙会文化,在庙会文化中“刮”起“新风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参与;北京的厂甸庙会则在东、西琉璃厂街区,通过“春试笔荟”系列活动、“宣南往士”街区快闪沉浸剧、传统非遗遇见国潮文创市集三大板块,组建出满满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沉浸式体验和互动。

  “如果没有文化特色,商贸功能弱化了的会市就变成了一个千篇一律的空壳。”温州市小吃协会会长郑光雨表示,现在流行的国潮风新消费需求下,会市活动的成功举办要有人流、有销量、曝光度高,需要挖掘并展示真正的在地文化如民俗、小吃等,并以此为核心叠加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才能让消费者愿意买单。实现文化与经济同频,这是温州各地会市应该要走的方向。

  在温州民俗专家金文平看来,现在正是重塑各地会市文化品牌的时候,会市不能还停留在“物资交流”“吃吃喝喝”上,要让民俗团队全面接手、统筹策划,举办新时代下不一样的会市。各地根据民俗风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一些老手艺人、老工匠等当地民俗的代表人物请出来,与当地土特产、特色表演、旅游资源等元素相融合,势必让会市逐渐回归传统文化,为会市打造情感的载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链接:温州人的会市记忆

  温州小吃协会会长郑光雨:小时候的灵溪会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整个灵溪镇人山人海,氛围拉满。我在那个时候才知道,原来灵溪有那么多人,会市上有那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  

  鳌江镇钱仓社区村民蒋方安:小时候每到会市就非常高兴,那真是小孩子们的天堂,又能凑热闹还能吃好吃的。现在中年了同样也喜欢逛会市,不过现在喜欢那些老物件、传统的小吃,怀旧了。

  90后余翔:外公外婆住在瑞安吴桥,小时候吴桥会市每次都会去,现在虽然已经住在了温州市区,但还是会每年来这逛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来这边沾沾烟火气,回忆回忆童年还挺好的。

  秦阿莲阿婆:我家在马屿有个砧板小加工厂,看中瑞安吴桥会市的客流,已经连续30多年在吴桥会市上摆摊了。每年都会带着自家的砧板去推销一波,早年间我们还在会市上接到过大订单,一次就预订了1000多块砧板。

  倪进存:我是瑞安湖岭人,整个村以制作屏纸为业,30多年前每逢瞿溪集市时,我和几个兄弟装上屏纸和竹篾篮子,爬好几座山来瞿溪叫卖,一卖就是两三天,晚上就打地铺睡在瞿溪朋友家里。瞿溪会市是热气腾腾的岁月念想。

  85后金建伟:小时候爸爸每年都会挨个打电话通知亲戚来瞿溪会市赶集,客人来了家里都会烧上两桌。今年我接下爸爸的“担子”,订酒店,通知亲戚,招呼客人,借着这个由头,一起聚聚,逛逛集市吹吹牛感觉挺好。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传统会市为何还那么火?

  记者 王木正 邓帆慧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