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永嘉场的故事

永嘉场的故事

温州宣传 2024-03-24 11:20:06

  悠悠岁月,城市变迁。人们知道大罗山东麓古称永嘉场,殊不知永嘉场还有个古老的名字叫“沙城”。这两个名字之间有何关联?其背后还有哪些我们所未知的故事?

龙湾沙城街道七申西汇河的“龙珠汇”。项绍雄 摄

  一

  永嘉场是“永嘉盐场”的简称,虽然它得名早在唐宋(《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唐置10监,永嘉场居一,宋改为场”),可是那是朝廷给取的名,当年官民相隔,天高皇帝远,缺乏传媒沟通,所以这个“官名”由上而下普及,蜗行牛步,尚待时日。而落地的孩子总得有个名,老百姓本实,他们挡潮阻浪,将大罗山东这片土地用泥沙拦积起来,于是亲亲昵昵地称为“沙城”(并非后来的石筑沙城)。

  农村的孩子常有两名:一奶名,孩提时的俗名或绰号;二谱名或学名,上谱上学时先生给取的名。奶名最真实,切合本人的身份、形象、气质、境遇等特征,准确生动写实,谱名学名就不同了,那是大人们主观主义理想化的产物,教条、刻板。

  于是,大罗山东这片人们斗风搏浪、同心协力用泥沙围起来的“城区”,就约定俗成地被称为“沙城”。

  二

  “沙城”名称风行于大罗山东麓民间六七百年,见证于历代宗谱、碑碣等珍贵史料上。

  明嘉靖年间修纂的《李浦王氏宗谱·序》载:元至正九年(1349)中秋,王仁(1305—1369)请李安(曾任江苏吴县教谕)写的序言中有“永嘉沙城王氏为三槐正派……余交寿夫(王仁别名)君非一日矣,偶遇于沙城东楼,因示此谱求题辞焉”。《上京陈氏宗谱》记载元至元年间上京陈氏始祖陈宁(1337—1395)被称为“沙城太学生”。白水《横山郑氏宗谱》称其先祖“筑堤障海,高若城崎然,故俗称沙城”。

  见著于墓志铭的俯拾皆是。孙建胜《永嘉场墓志集录》里,簪缨累世、声望冠罗东的著姓望族英桥王氏多称为“沙城”人。如开英桥文风先声的四世祖《王毓墓志铭》(1429年刻):“处士王毓,号樵云,世居永嘉沙城之英桥里”。在墓志铭上标明籍贯为“沙城英桥里人”的还有:明王全(1434年刻)、王樵云妻(1449年刻)、明王安宗暨妻吴彬(1413年刻)、明叶玄(1456年刻)、明王民(1463年刻)、明王埏暨妻陈颖(1472年刻)、明王由(1484年刻)、明叶蕃(1491年刻)、明王塏(1485年刻)等。

  当时永嘉场辖上横路、下横路四个都,外加茅竹岭下半个五都。一至四都都有称所居地为沙城,例如一都三甲的明王诚墓志铭(1493年刻)曰“永嘉沙城三峡恬静处士王君”,明王永安墓志铭(1451年刻)曰“沙城携仁里之三甲人”。此外还有明王文度(1464年刻)、明王永中(1435年刻)、明王文矩(1480年刻)、明王文炳(1487年刻)、明守斋先生陈公(1500年刻)等一都人,墓志铭上都称籍贯为沙城。

  二都除前述英桥人氏外,还有如前街明陈辰墓志铭(1461年刻)曰“予友沙城复庵陈公”,明王顷墓志铭(1501年刻)曰“居沙城之李浦”。三都有沙村明周感墓志铭(1561年刻)曰“先府君姓周,讳感,先自赤岸来居沙城三都”。四都有上京明陈豹墓志铭(1507年刻)曰“徙沙城之七甲,再徙上京”,明陈檄墓志铭(1507年刻)曰“曾祖靖历览沙城风概,以金墩(上京)土沃宜稼……而定居然”。

  多位当时政坛名人、文苑泰斗也入乡随俗在为乡人所作墓志铭中,籍贯冠以“沙城”。如明正德八年(1443)黄淮为二都前街陈庾妻汪佩所作墓志铭有“安人讳佩,行彬四,产为永嘉场沙城望族汪氏”句。弘治十三年(1500)王瓒为一都三甲陈祥所作墓志铭有“居沙城携仁里”句。明正德二年(1507)李阶为四都上京陈豹、陈檄作墓志铭中均表明居于“沙城”。

  三

  永嘉场民谚“名字只勿造,造起叫到老”,可是1550年(沙城改成石城)后的墓志铭中,再不见以“沙城”为籍贯者了(除居于沙村的周感外),而频频出现的是称出身于“永嘉场”者。例如刻于1558年的《明叶世源暨妻张氏合葬志》载其“奉柩合窆永嘉场白水祖垅”。1571年刻的《明黄卿圹志铭》称“其先祖良遇公来自乐清白石里,定居永嘉场街边”。1684年刻的《明王子耸暨妻邵氏圹志》、1588年刻的《明张学芳妻王氏墓志》、1694年刻的《清娄焰光圹志》、1797年刻的《清范士豪圹志》,籍贯都由“沙城”变为“永嘉场”了。

  “叫到老”的名字之所以会嬗变为“永嘉场”,笔者的管蠡之见是历史潮流的必然,盐业的发展。

  当年“积沙成城,以捍潮势”,抗洪防潮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生存是人生的第一追求。国家定点的“煮卤为盐”生产,到十六世纪时已成大罗山东麓社会发展的经济主脉。据嘉靖《温州府志·食货志·盐课》,明嘉靖时温州总人口为35万人,从事盐业生产的灶丁(16—60岁男劳力)即达1990余人。永嘉盐场为全市5场之首,万历年间修《英桥王氏族谱》载“一至五都,民氓鳞比为灶”,遍地盐灶。人们保生存的沙城转变为求财富的盐场了!大罗山东麓遂随势道、顺民心,兴起称呼“永嘉场”。

  另一偶然机遇是石筑沙城的建成:自1548年修建,1550年竣工的石筑沙城是大罗山东麓破天荒、划时代的创举,这项“巨无霸”的民生工程完成后,从民间到官府一致称之为“沙城”,名花有主,“沙城”成了它的专用称谓!而大罗山东麓的民心也已由当年造城“谋求生存”,演变为制盐“发展生产”。792年前(唐乾元元年)钦定的“永嘉盐场”(当时称监)水滴石穿,终于融入民心。

  沙城,当年“私定终身”;永嘉场,今朝“明媒正娶”。时代发展的推动,偶然机遇的巧合,天衣无缝,“永嘉场”取代了“沙城”。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永嘉场的故事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