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历时半年亲手打磨的瓯塑作品登上谯楼 这群00后因创作恋上温州文化

历时半年亲手打磨的瓯塑作品登上谯楼 这群00后因创作恋上温州文化

温州网 2024-03-23 09:20:06

温州网讯  近日,很多市民外出踏春逛温州历史街区时,均不约而同地登上了谯楼,去看瓯塑作品《温州子城图》。这幅瓯塑作品展示着温州人古老的家,藏着最悠闲的生活,也藏着最美满的幸福。

当记者也登上谯楼,巧遇了《温州子城图》的创作团队。这个创作团队很年轻,由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老师张红姬和陈尘、叶雨超、张玉淇、吴嘉晟、白佳妮5位大四的同学组成。“创作这幅画的缘起是温州子城旧址的改造提升工程。温州子城旧址改造提升工程主要对谯楼、广场路周边沿街立面、景观风貌及文化氛围进行改造提升。当时,负责改造提升工程的设计师找到我,希望我能在谯楼用瓯塑复原古代子城图。我欣然答应,感觉创作这样的作品很有意义,既让市民了解子城旧址的原貌,了解瓯塑,又给了同学们创作大型作品的机会。”张红姬和记者聊起了创作的缘起。

启动创作 

从一堂文化课开始

陈列在谯楼的瓯塑作品虽无声,观者却有意。每一个去观看作品的人,会议论流传许久的温州城故事。为让非遗作品讲好温州老城故事,张红姬在启动创作前就邀请温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的朱铭老师,为创作团队上了一堂与温州古桥相关的历史文化课。朱铭从温州知名的洗马桥开始讲,用各种实例说明温州桥都是石板桥,石板桥纵然是拱桥,也是石梁桥,而非园林里常见的石拱桥。这让创作团队一下子豁然开朗,设计图纸时也少走了许多弯路。

陈尘同学就将朱铭老师在课上所讲的“干货”运用于电脑绘制图纸中,与张红姬老师共同讨论作品中远景建筑的制作,以及近景建筑的细节制作。

温州古代子城图设计草图设计完毕,同学们又进行详细的分工。张红姬负责整体布局,同学们负责创作建筑物、树叶等。当然,最难的是将他们做好的,完整地拼接在一起,除了透视要准确,色彩渐变也要柔和。

用心创作

极致重复还要放慢速度

叶雨超同学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重复“退远”这个动作成了日常。作品中的建筑要横平竖直,在创作时需盯着细节,所以很难将其做垂直,总会有些倾斜。因此每次都要不停地退远看,看看它整体是否垂直。还有它的色彩,因为它主材是泥,就不能像绘画一样直接调色,要不断重复揉搓这个动作,在揉搓的过程中进行调色,慢慢体会揉搓出来的新色彩。“在反复揉捏中赋予瓯塑新色泽,展示了变与不变之间的独特语言,也是瓯塑馈以我的惊喜。”叶雨超说着说着,低下头看了看指甲笑道。“每次创作完回去,同学看着我指甲缝里的泥,闻着泥味,不禁会问我,你要买多少护手霜去养护手啊。”“比起买护手霜,她学环艺设计的男友经常过来陪伴,做一些艺术上的交流更令她感到精神愉悦。”一旁的同学接茬道。

在有限的创作空间,也需放慢速度表达无限的情感。张玉淇以创作小房子为主,但她之前的知识积累,擅长创作的作品都是偏现代的,古建筑对于她来说是极其陌生的。她开始看各种古建筑的书籍,上网搜各种资料,与古建筑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

张红姬老师告诉她,放慢速度去做旧这个“微缩景观”。每个旧微缩景观,要有精雕细琢,更要有岁月的痕迹,一旦提速就很难将情感附着在这些古建筑物上,也难表达岁月的痕迹之美。

“瓯塑最出彩的就是对于细节刻画的严要求。创作这幅瓯塑作品,我主攻花窗,找了大量与花窗相关的资料,为突出瓯塑的包容性,既有工整细致的一面,也有豪放写意的一面,时常会跟自己较劲。”吴嘉晟说道。与吴嘉晟一起创作的同学透露,她在创作时与自己较劲的点很小,有时就因为窗户线条揉搓得过细或过粗,没达到她想要的效果。

张红姬和创作团队之所以苛求细节、极致重复、持续坚持,只为除了能展现瓯塑技法之外,也能让市民细品作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以及时代背景。

完成作品

发现温州之美有留温念头

创作团队中的5位同学,有3位不是温州本地人。她们感慨,在创作之前,去图书馆也不会借阅历史书籍,对温州古城一无所知。但自从她们加入了这支创作团队,每天盯着创作群发的通知,知晓应该完成的工作,需要阅读的温州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逐渐地了解了温州,也发现了温州文化之美。

六个月后,当作品出炉之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古代的温州城真的太美了。”因为一幅作品,不是温籍的同学也有了留温的念头。有的甚至想着大学毕业之后,能多学几项非遗技艺,比如瓯绣、瓯窑、瓯花。多学几项技艺,等到有机会继续创作温州元素作品时,就能与温州非遗之间有更加深度的对话,表达对温州的理解,对温州文化的理解。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历时半年亲手打磨的瓯塑作品登上谯楼 这群00后因创作恋上温州文化

记者 潇瑜/文

受访者/供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