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心中的“圆梦之城”,是什么样的?
温州网讯 1980年,19岁的章华妹领到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彼时的温州,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私经济,在劳动人民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催生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
创新创业,之于一座城,是发展的原动力、是梦想的新希望。青年聚,城市兴,当下温州如何为青年营造友好的创业环境,以上扬的“含青量”曲线推动城市向上“城”长,成为温州“强城行动”的题中之义。
亲历讲述
边读大学边创业 布局海外仓“出海”淘金
老家在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廖智清,2019年考入温州理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边是在老家,家家户户做跨境电商;一边是在温州,人人创业当老板。在浓厚的创业氛围影响下,廖智清在大三时就在学校的创业园里申请了工作室,开起了公司。
“第一笔启动资金是家里亲戚资助的,学校提供场地,免去了租金和水电费,有了资金和场地,项目很顺利就开始了。”廖智清说,在校园里创业有很多优势条件,比如创业导师会给予指导和帮助、便捷获取最新政策、有志同道合的学生伙伴。
廖智清从专业课上以及暑期实践中了解到,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市场,正在成为跨境电商的新增长极。通过在各网站上反复比较,廖智清发现,跨境销售个人护理日用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于是和国内厂商合作,开发了湿巾、沐浴露、洗脸巾、洗衣液等多种日护产品,进行“出海”销售。与此同时,他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投资海外仓项目,既自用产品储存,也用于租赁,建起了海外仓运营工作室。第一年创业,公司流水达到了300万元,发展到了10多人的团队。
廖智清说,在温州创业,他感受到了政策的友好。比如他向校内招募专业学生实习。“温州出台的大学生实习补贴,我们团队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申领到了这笔钱,连续三个月每月2000元。”另外,针对大学生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对于创业者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如今,廖智清已经大学毕业,但他依然奔跑在创业的大道上。除了温州,他也在老家泉州开起了第二家跨境电商企业。他计划着,以跨境电商链接全世界,深挖东南亚这片新蓝海。
一线访谈
打破信息不对称 让好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
从创业“小白”到事业有成,在传统产业、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各领域,都活跃着温州新一代创业者。他们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创业这条路,无疑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捷径”。走在披荆斩棘的创业之路上,以创业者的眼光去考量身后的这座城市,他们会有怎样的期待与希冀?
2010年毕业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宗将,瞄准温州女鞋完备的产业链,抓住电商行业的“风口”,与校友合伙成立电商企业。如今,他的团队发展到21人,去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他认为,小成本创业,起步资金和现金流都关系着小微企业的“命脉”。“为了节省成本,跑遍一地的中介才勉强找到合适的办公室,一年租金加上水电费,也要20万元。”前几年,他偶然听说在鹿城区人民路国信大厦里有一家公益众创空间——创客梦工场。“申请的流程很简单,提交项目介绍,通过评审就能搬进来。”王宗将说,像这样的公益空间,是处于起步和发展初期的创业者最需要的,解决了发展空间的问题,也能促进资源的共享和链接。
与创业者“刚需”高度匹配的政策,王宗将认为,在直达创业者方面有一定的“滞后”。他希望,货真价实的政策能够充分落地,特别是在直抵直达创业者方面,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更友好的创业环境,就是要最大限度缩小信息偏差,让好政策能够真正帮助到每一个创业者。”
以电网相关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创业方向的陈本岳,辞掉在杭州的工作回到温州,“闯荡”人工智能的赛道。用他的话来说,经历了从0到1的发展,更深切地感受到产业链、生态圈的重要性。对他来说,一开始找到智能硬件开发人员是不容易的。“5名核心团队的骨干,有3名是从外地引回来的,其中一名花了3年时间才对接下来。”在陈本岳看来,产业集聚、创新创业大平台的建设,通过区域性产业链的打造形成产业优势,将有助于破解科技型企业人才缺失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面临“成长的烦恼”,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新型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创办一家公司,经营和管理是一体两面,管理关系着企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陈本岳呼吁,温州要多引入专业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帮助有需求的中小型企业茁壮成长。
创业青年楷模、浙江瓯匠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大威眼中的创业友好,包括畅通的融资渠道、活跃的人才生态、便利的公共交通以及扎实的服务效率。他建议,梳理惠企政策落地的堵点和梗阻,解决看起来很美好操作起来却不便利的问题。另外,推动“创业贷”“科创贷”飞入寻常创业者的中间,进一步推动无感补贴的实施扩面,提升营商服务效率。
问计专家
融入青年创业全过程 让创业友好可感
创业活,则经济活。在温州商学院副教授、创业管理系主任袁红富看来,为创业者营造友好环境、建设创业者友好城市,将助力温州实现“强城行动”和“双万”城市目标。
如何让友好更可感?袁红富建议,发挥温州创业文化优势,多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提炼温州创业文化,在各个维度上更好地表达和传播。进一步优化新时代创业扶持系列政策,同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此外,在实施大孵化器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孵化空间内涵建设,开展孵化基地创生衍生企业活动,发挥大孵化集群效应。
袁红富还提出,加强创业教育,打造大学生创业教育和“青蓝接力”工程温州样板,通过文化、政策和平台组合拳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厚植创新创业的沃土。
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创业学院院长丁娜妮看来,提高城市对青年创业的友好度,需要实施多样化的激励政策,融入青年创新创业全过程。
丁娜妮建议,一方面实施“多管齐下”的激励措施,综合补贴、奖补、担保贷款等财税激励措施,制定特色化、规范化的实施标准与准则;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激励政策。尤其针对含金量高的项目,建议适当提高一次性补贴额度,并给予免费的运营指导与法律知识培训。对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政府亦可联合各大企业机构、众创空间,建立中介服务平台,传递创业服务信息,弥补创业者的信息差。
丁娜妮呼吁,进一步简化创业流程,降低创业门槛,同时加大对创业失败青年的扶持,如提供就业援助、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救助机制等,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呵护创业者的热情,让创业者专注于创业,这是一座城市对创业者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支持。”
市民期盼
扶持再加码 让创业者得实惠
市民陈先生:当前创业扶持政策很多,但创业者对政策的知晓度和获取的渠道仍然有限,希望一方面加大宣传普及政策,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让创业“一揽子”政策能够一键查询,让创业者得实惠。
市民郝女士:创业友好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还需要城市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包括平台、资金、创业服务等。建议温州为创业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给创业者更多包容和帮助,吸引更多青年来温州创未来。
市民黄先生:引导在外青年能人返乡回乡创业,打造返乡创业全链条服务,让优秀青年人才想回来、留得下、能创业。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创业者心中的“圆梦之城”,是什么样的
记者 孙余丹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