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郑明陆:竹编技艺,沉淀生活的诗意

郑明陆:竹编技艺,沉淀生活的诗意

2024-04-21 10:36:16

  竹编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是匠人的一门独门手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带孔的竹镞和较为精致的竹制器物。千百年来,由竹篾编成生产的竹篮、竹筛、簸箕、箩筐、竹席、鸡笼、鸭笼等竹制器物,已成为农村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后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逐渐减少,如今篾匠的身影已非常少见。但在温州市文成县峃口镇还有一位仍在坚守这门技艺的匠人,他叫郑明陆。

  郑明陆出生于1950年,文成县峃口镇渡渎村人。1964年,郑明陆随珊溪镇朱坑头篾艺名师朱寿省学习篾艺加工,出师后一直在福建从事上门篾艺加工,至今已有55年的“工龄”。郑明陆对篾业制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不管什么样的竹子到了他手中,经过切削、编织等工序,都能变成精美的菜篮、提篮、箩筐、簸箕、火笼、竹席等。郑明陆介绍,他出生在困难时期,那时候的人,若是有一项手艺,便可养家糊口。他14岁时,看到同龄人都出去学手艺,他也想学一门技艺,便拜师去学竹编。

  “竹编看着简单,其实是手艺中最难学的一种技术。一件竹编工艺制品,包含构图、制作模型、选竹、劈篾、编织、上色等一系列流程,每一步都异常复杂,所有的活都体现在手上。学习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郑明陆说,“学竹编,首先要学基本功。我刚开始学习时,主要是做一些竹制品的修补工作。我和师傅学习了六年,仅修补就学习了四年。后来慢慢学会了竹编的流程。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等编织技艺。其中最重要的是劈篾,竹子要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出精细的竹丝。这些工序全部是手工操作,过程十分繁琐。”就这样,经过加工好的篾丝,在郑明陆的手下,经过编、绞、锁、插、穿、扣等工艺技法,编织出一件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

  50多年来,郑明陆编织的器具不计其数。他说,人们普遍称从事竹编工艺的人为篾匠。他从事篾匠工作主要在福建,为农村农闲兼作的季节性副业,是以前一些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以前,有门好手艺是农村年轻男子娶媳妇的本钱,当时有“有手艺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的说法,篾匠和其他手艺一样,是“吃百家饭”的活计,走家串户上门做,手艺做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有了这门手艺,至少吃喝不愁。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每年都要请篾匠师傅到自己家来做活,把家中磨损的竹席、竹篓拿出来修补,按天数付篾匠工钱。篾匠手艺是细致活,讲究的是手上工夫。手艺好,做的竹制品精细,也特别受欢迎。

  竹篾行业是个精细的行业,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模具,仅有的只是一把篾刀、一把刮刀、一付箭门、一条篾尺和锯子。制作生活用具时,靠的是熟练、技巧、脑筋灵活,俗语说:“破篾靠熟练、制作靠技巧、创新靠脑筋。”篾艺师傅们就是靠着这种坚强的毅力,和勤劳刻苦的精神,创造出精美小巧、经久耐用的手工艺品。

  在峃口镇渡渎村文化礼堂里就陈列着郑明陆编织的食篮、果盘、果盒、梁盛、牌匾等竹器用品,这些器具做工都很精细。有些竹制品上的图案也很精致。图案是经过染色处理的黑白双色或红粉等色竹丝构成,多为几何图形,也有一些文字等图案。

  郑明陆还现场展示了编织的过程。只见他蹲在地上,将篾条有序地穿插在一起。编织时,郑明陆神情专注,一根根细长的竹篾在他的手中飞舞……“如果编花纹,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说着,他指着手中的黑色竹丝说,黑色是将原竹丝埋在泥里,过一段时间取出清洗,并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出来的。制作工艺也很复杂,如果制作时间掌控不好,不仅颜色不匀,就是编织好也不耐用。

  多年来,他还积极到温州、安吉、义乌等地拜访名师,学习现代篾艺制作经验,不断创新竹编工艺的制作技巧,扩大了创作范围。他制作的竹编工艺品食篮、果盘、果盒、竹席、梁盛、牌匾和其他的生产生活用品、陈设工艺品,不仅设计独特,工艺精湛,色彩高雅,并采用平面和立体的两种编法,使产品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而且具有防变形、防虫蚀,手感细腻光滑等特点,深受用户们的好评。

  来源:学习强国温州学习平台

  原标题:郑明陆:竹编技艺,沉淀生活的诗意

  作者:张嘉丽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