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温州文化拓荒先驱
今年是温州文化拓荒先驱、北宋塘岙先生林石(1004—1101)诞辰1020周年。说他是温州文化拓荒先驱的主要史论依据,是弘治《温州府志·人物》小序中的一段话:“夫有是山川则有是人物,前晋两汉岂无人物生其间哉?土断籍灭,遐邈弗传。历唐逮宋,人物浸盛。王儒志(开祖)倡道学于伊洛(程颢、程颐)未出之先,林塘岙讲《春秋》于王氏(安石)新学(《三经新义》)之际,真豪杰之士也。”
林氏宗谱里的林石画像
“真豪杰之士”:王开祖与林石
弘治府志对温州文化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概括,指出温州文化起始阶段是“历唐逮宋”,温州才出现传承中原文化人物“浸盛”的局面。唐朝及其之前,温州文化是什么状态呢?弘治府志只用“岂无人物生其间哉?”的问句作表述。接着比较客气地以“土断”(地处偏僻、交通受阻)、“遐邈”(时间久远)和“籍灭”(史籍遗失)等原因婉转地说明:温州在唐宋以前文化发展仍为“处女地”开垦的初始阶段。而北宋温州周行己在《丁世元墓志铭》中则明确地指出“温州之郡,粤在海隅,而民方幸脱五代之乱,其上世未有业儒为官者”,这和陈傅良《新归墓表》中说的“吾乡去京师远,自为吴越,而士未有闻者”正是对以上弘治府志的提问,作出肯定的回答。到北宋初,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已逐渐从中原黄河流域向长江三角洲转移和通向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沿海泉州等港口)兴起替代了已经衰落的陆上丝绸之路起点长安的作用。温州是长三角南翼海港,受其影响,经济文化发展及城镇化速度加快,温州人物才开始“浸盛”起来。
那么北宋温州这块文化处女地,又是谁率先拓荒的呢?弘治府志提出了两位“真豪杰之士”,其一是王开祖,早在北宋庆历、皇祐中,全国范围内“经术道微、伊洛诸儒未作之前,他‘独能研穷经蕴、发明道学’”,南宋永嘉人、参知政事许及之在《儒志编序》中说:“(王开祖)退居郡城东山设塾,倡鸣理学于濂洛未作之先,讲下常百人。学者尊之曰儒志先生,为永嘉道学开山祖。”元丰间周行己、许景衡等九先生入太学并从伊洛诸儒游,返乡后转以授受,温州理学便浸盛起来了。但令人惋惜的是王儒志三十二岁就辞世了。据推算,他卒年约在北宋嘉祐(1056—1063)间,这时,温州文化已临“浸盛”初期,正是王开祖这位领军人物大展身手之时,却英年早逝,不能不说是温州文化事业的一大损失。
幸好,温州还有一位“塘岙先生”林石,比王开祖早生、晚卒各约30年。具体贡献有南宋陈傅良的《新归墓表》一文较详细的记录,为林石家传乃至温州两宋历史重要的史籍,可谓是温州文化事业的一件幸事。更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两位温州文化拓荒先驱者,都是瑞安人或祖籍瑞安。再上溯又都是从经济文化发展后来居上的闽中、闽南来迁瑞安。林石襁褓时随父母于景德间来迁瑞安塘岙,终生未长期离开瑞安。王开祖迁温后,已历祖、父两代,为天圣五年任温州知州刘起的女婿。他的经历正代表温州学人较普遍的随封建社会中期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商业、手工业队伍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一批在耕读中先获得文化知识,具有经济经营能力的农民,首先致富,既而经营商业、手工业,转向城市、集镇和交通较发达的地域聚集,为下代创造接受文化教育的经济条件。温州自东晋太宁元年(323)设永嘉郡后,由朝廷委派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官员担任郡守、刺史、节度使、知州、知县等职务,而这些官员在隋朝前均由地方举荐的孝廉、秀才中遴选,隋朝后,则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他们在任时,都会重视在当地兴办学校,传播中原先进传统文化。那么居住在郡、州、县城的学子便会“近水楼台”先得文化教育的机会,率先成为当地文化拓荒者的先驱。王、林的祖先均来自较早接受中原文化率先崛起的福建籍移民,凭着先走一步的经济文化实力,抢先在移民目的地立脚、发展。
瑞安林石故里塘岙书塾遗址
徐洪娒 摄
《新归墓表》:陈傅良撰林石家传
王开祖生活、治学、授徒在郡城这个温州经济政治中心。而林石一生97年绝大部分时间均生活在瑞安飞云江下游北岸的农村。似乎可以推测,林石之父林定应是在原籍耕读社会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准,带着闽南文化来到瑞安,仅凭家庭教育,使林石坚持自学,成为“世宗师”。但他致力穷研《春秋》的学术成果《塘岙集》,不轻易示人,又未得刻板传世,他与赵汴父子的旅游唱和诗集《三游集》,虽曾由赵氏父子带回京城流传阅,但到南宋淳熙间,温州教授、知州楼阴也只能见到林氏后辈保存的手稿,之后亦因未经付梓而散佚,成为历史遗憾。塘岙书塾虽在林石逝世后仍由其孙林松孙乔年及门生沈琪、韩汝翼、谢叔望等人再延续数十年,但终因地处农村,生徒又遵从林石遗训,出仕做官的人员稀少而无法保存其学术著作。林石的生平行状在北宋时仅有“九先生”之一的周行己在邑人《沈子正墓志铭》中简略地记录下列数言:“洛阳程颐正叔、京兆吕大临与叔、括苍龚原深之与吾乡先生介夫皆传古道,名世宗师。学者莫得其门。君(墓主沈度,字子正)能资躬行(沈度次子)从之游(学),而乡党朋友咸称之,以为君子。”说明当时学子能进塘岙书塾,有幸做林石的学生,也并非易事。首先要做人正直,有一定学问基础,得到老师的认可才得入其门。更肯定林石本人的道德、学问与全国知名的程颐、吕大临、龚源等人齐名为“世宗师”。但对林石的学术、著作还未作过具体介绍。到南宋陈傅良的《新归墓表》才完成了为林石作家传的任务,成为林石事迹唯一重要的史籍,同时也给温州文化发展史填补了较多空白。尤其是陈傅良的特殊身份,为他所撰写的史料的权威性与可信性提供佐证。
一是林、陈两人道德、学问、志趣相近;两人都把爱国、爱乡,关心民生作为一生宗旨,热心奖掖乡里后学,关注家乡农田水利工利建设。林石终生精研《春秋》,其成就赢得“世宗师”的盛誉,当时著名学者如龚原、管师常等都“自认不如”,并受到州、县官员的尊重、敬仰。而陈傅良的《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旨》等重要著作与林的《春秋》均有传承、发展的关系。林石终生长期在乡里塘岙书塾课徒,在当时影响温州学人“不专趋王氏”而博采全国各学派之所长。陈傅良除在外地为官外,在仙岩、湗村办学授徒也长达数十年。林石对当地重要水利工程的石冈陡门的初建,陈傅良对该陡门的重修,都倾注心力。可谓是志同道合的隔代知音。
图源:永嘉学派馆
二是林、陈两人在世时间和住地相距甚近,陈傅良生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距林石卒年只有36年,距陈傅良懂事年龄也未超过半个世纪。陈还可以从在世时认识林石的老人那里听到林石的生前传闻。陈还亲见过林石的曾孙林仲损(炳之),又是炳之儿子林载的老师。特别是两人同住在瑞安县帆游乡,陈住的二都湗村里(今塘下镇风山社区)距林石住地三都塘岙(今塘下镇东塘岙社区)相距只有10市里,并有当时永瑞塘河及其东岸塘路大道水陆交通之便。加上两地民情风俗相似,山水相连,更能心照不宣地深入了解林石的生平、学术、为人、处事。
三是陈与林氏后人两家有多重姻亲关系。陈的妻子张幼昭是温州城南名士、元丰九先生之一张晖的孙女、张孝恺的女儿。张晖是瑞安另一望族沈度(林石为他撰行状)的长女婿,后又继娶林石次子晞孟遗孀曹氏为妻。曹氏在林家生林松孙(继林石事业的名儒),后在张家生张孝恺,与其异母兄松孙感情很好。林石的长子晞颜又是沈度的三女婿。沈度的次子沈躬行(九先生之一)及其从弟沈琪都是林石的学生。沈琪还在林石办的塘岙书塾里教授乡里后学。沈琪的女儿嫁给林石曾孙林仲损为妻,传承“林氏萱堂”故事。陈傅良与林家数代有姻亲、师生、乡里情谊,获得林石的信息肯定比同时期的文人要丰富而深刻得多。那么《新归墓表》记叙的史料的可信性、真实性就不言而喻了。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宋维远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新能源产业,温州这样布局
要闻04-20
-
“出海”拓市场,温州底气从哪来
经济04-20
-
东南沃壤 一都巨会
媒体专栏04-20
-
废弃布角料变宝,苍南启动温州首个国家级试点项目
经济04-20
-
十年探索书香满城 温州建成156家城市书房
科教文体04-20
-
加强高校合作 征集为企办实事项目 温州市工商联助力“强城行动”
社会04-20
-
温州民警狂追20多条小巷,嫌疑人累到放弃挣扎
社会04-20
-
@温州市民,近期温州多条公交线路临时调整
社会04-20
-
茅威涛:没有温州,就没有越剧《新龙门客栈》
科教文体04-20
-
西牛东送!这位乐商将3万头“高原牛”送上浙江餐桌
经济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