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徐画方印 相映生辉

徐画方印 相映生辉

温州宣传 2024-05-25 10:46:44

  方介堪是二十世纪中国印坛的杰出大家,著述颇富,一生交游广泛。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以画马享誉世界,常与国内著名印人相往还,对同时代的名家篆刻癖爱尤深,并对篆刻的认识也不落俗套,倡导印章要“奇肆”“古茂”“真率烂漫”“与古为新”,也要刻画出“情”。

  《方介堪与中国文化名人》一书,展现了方介堪的交往史料与故事,然而关于他和徐悲鸿的交往却鲜为人知。

  徐悲鸿 漓江春雨

  据张如元编撰《方介堪年表》载,方介堪与徐悲鸿的交往始于1929年。1935年11月,因经亨颐之邀,方介堪与其同往南京,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教授徐悲鸿相逢,两人受邀为林学家姚心斋(姚传法)妻子静慈绘画册页作画。此册另有两人共同好友张大千、谢稚柳、刘海粟、张书旂(张书旗),以及温州籍女画家张光等11人作品,由郑曼青题签《偶然集》。此时的南京可谓是群英荟萃,名家云集。

  1936年3月初,徐悲鸿准备隐居桂林阳朔,好友张目寒赠送一块鱼牙化石。次日,徐悲鸿携带化石奇印登门请方介堪篆刻“阳朔天民”,以志向往。方介堪刀法出神入化,将化石刻成一枚古封泥形式的印章。徐悲鸿为了记录这段因缘,写下《印人方介堪先生》一文,发表于《中央日报》,配图为方介堪所刻的鱼牙化石印“阳朔天民”与寿山石印“往来千载”。该文对方介堪的篆刻艺术给予高度评价,称誉他为“真印人之集大成者”。在笔者有限的视野中,未见此文收录于徐悲鸿文集,颇具史料价值,谨录如下:

  浙东古多才艺之士,今尤称极盛。吾所论交,若经子渊(经亨颐)、马孟容、郑曼青、潘天授(潘天寿)、张书旂、马公愚诸先生,皆饱学笃行,精绝艺事;而方介堪先生,尤以篆刊负盛誉于国中。先生擅篆法,善画,尤精治印。世之印人,皆习青田、寿山,或功名贵之田黄、鸡血,以拟秦汉,为士大夫遣兴之具,能事至此而止。方先生则上通贞卜、古籀、古鉥,研精秦汉官私铸凿,追本穷源,辨别正讹,博极无伦,兼能摧坚,举凡古玉、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群金,以及犀角、象齿,皆能得心应手,随意刊凿,不畏强硬,头头是道,真印人之集大成者也。

  余日昨承张目寒先生雅意,惠我鱼牙化石奇印。此石两性,既坚且韧,介堪本拟以两日之力为之,余摧残能事,登门促迫,方先生镇定应付,四时竟成。仿汉封泥,从吾所好。

  余素无别号,今将隐居阳朔,故有此章。当驱除忧怀,寻求造化。两君厚赐,永以为宝,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徐悲鸿旅居阳朔期间,被甲天下的绮丽桂林山水所陶醉,他精心构思,泼墨挥毫,其中创作的山水画代表作《漓江春雨》,上所钤的“水精域”系方介堪篆刻。另有《无题》《奔马》《枝头双喜》,以及赠君复书法等多件作品上也钤有方介堪篆刻的印章。徐画方印,相映生辉。

  徐悲鸿1937年作行书《游罗浮山诗》 镜片,方介堪印“阳朔天民”。

  1939年9月,徐悲鸿随身携带82方印章到新加坡,百扇斋主黄曼士将它钤拓为两份,集成印谱。这些印章是徐悲鸿45岁之前的几乎所有常用印,出自齐白石、方介堪、陈子奋等篆刻名家之手。此集收入方介堪所刻印章4方,分别为白文印“悲鸿”,朱文印“悲鸿”,另二方为腰圆形朱文印“水精域”与“自强不息”。每枚印旁有徐悲鸿手书篆刻者姓名,并附注释文。徐悲鸿题签《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又手书序言云:“如此册之作家,皆往古罕有之人物也。吾幸生与并世,且与友好,因得偿吾无厌之求,沉湎之嗜,谓非幸福乎!”可见徐悲鸿对这批篆刻好友的钦佩之情,与彼此结下的深厚情谊。

  方介堪所刻印章

  方介堪晚年在上海写作《龙角琐记》脱稿,其中有回忆与徐悲鸿的交往,文略云:“时徐悲鸿、张大千皆在南京,谈文论画,过从无虚日。一日,悲鸿出示龙角章二枚,一是长方弯曲形,已经化石,色泽极佳;一是小方形,色间杂深淡黄,亦不恶,倩予作篆。时大千亦在座,予乘兴镌成,悲鸿激赏之下,热烈拥抱,是日宾主甚欢。事过境迁,将四十有六年,偶一回忆,恍在目前也。记得悲鸿曾捡一龙角章与自制宜兴紫砂壶二品为赠,惜于抗战离乱中失去。”

  方介堪又在文中写道:“予于1934年所刻马元凤及徐悲鸿之龙角印,皆不成对,虽以为奇,未以为精也。”所谓龙角,即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角、骨化石。文中提到的龙角印,或许是为徐悲鸿所刻的鱼牙化石印。

  徐悲鸿最钦佩方介堪之印,数次于笔端揄扬。徐悲鸿曾在挽同乡金石书法名家潘稚亮联云:“三山旧学怀先觉;一代宗师悲故人。”跋语曾及其印,并谓“今海内印人唯介堪足为之继”。

  1949年后,方介堪投身于家乡文物工作,而徐悲鸿竟于1953年不幸病逝。越过岁月的风尘,两位大家的珍贵情谊永留于方寸金石。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徐画方印 相映生辉

  作者:卓永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