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邹鲁遗风传古今

邹鲁遗风传古今

温州宣传 2024-06-06 09:34:00

在龙港沿江路,有一座古香古色、型制精美的建筑,掩映在繁华的商业区,它就是孔子家庙,俗称“孔庙”。

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建于公元前478年,在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它以孔子的故居为庙,按皇宫的规格而建。此后,历朝历代凡是孔氏居住的地方所建的孔氏宗祠皆称“孔庙”。

龙港的孔庙与此有何渊源?

龙港孔氏属孔子世家平阳派,这里的孔庙以北宗曲阜孔氏家庙为正宗,始建于正德年间(1506—1521),距今已有500多年。自2009年龙港孔庙重建以来,先后举办过九次祭孔大典,此后活动停止数年。近期,龙港孔氏联谊会等民间组织以及社会文化人士纷纷呼吁重启祭孔大典,延续历史文脉,讲好城市发展故事,让邹鲁遗风传古今。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背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的一对楷木像、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圣遗像等传家珍宝,率300余族人离开山东曲阜,随高宗赵构南渡。靖康二年(1127)孔端友家族定居衢州并敕建孔氏家庙为宗庙,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孔氏“南宗”。

其实,在温州平阳生活着一支孔氏后裔,比衢州南宗孔氏早了200多年。

后梁乾化三年(913),孔子四十二代裔孙孔桧因避乱从曲阜南迁,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徙居平阳县城白石巷,以教授生徒为生,子孙繁衍生息,散布全国各地,形成孔子世家平阳派。孔桧入平,标志着孔学正式传入平阳。

平阳孔氏是千年望族,后世人才辈出,“昆山之下,孔徐多青紫”。元代以来,孔氏家族儒生纷纷出仕,担任教授、教谕、书院山长、学正等教职,传播儒学,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平阳孔子家庙早在天圣五年(1027),由宋仁宗所赐立,地址在县城西门外白石街孔夫子堂巷。清初被毁,后移建昆山山麓。清末民初,又择弓桥和雅河之间建家庙分庙(今平阳文化中心北侧)。昆山山麓的孔子家庙毁坏时间不详,雅河分庙于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时拆毁。2018年,按平阳县政府要求建设孔子文化礼堂,现已竣工。平阳县每年举办祭孔大典,吸引海内外孔氏族裔参加盛会,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龙港孔氏,源于孔子世家平阳派。孔桧有子三,长子孔演、二子孔湙、三子孔泗。定居平阳十六年后,三子孔泗(又名塾,字洙源),迁居瑞安大日,开始了耕读生活。明正统二年(1437),孔子第五十九世孙孔彥爽,因谋生需要,又迁居到永嘉四甲。正德二年(1507),其孙孔宏爱回迁鳌江南岸的江口新渡(今属龙港市)定居。

江口新渡一带在鳌江下游,全是海涂之地。孔宏爱扎根斯土,恪守祖训,耕读传家,艰苦创业,从事渔业和砻米为生。新渡孔氏族裔为了纪念先祖,修建三间孔子家庙。

新渡,原来就有一处渡口,与鳌江以北的雁门渡相对,但规模和人数不如下游的江口渡。清代诗人鲍台(1761—1854)居住江北柳嘉垟(今属平阳县鳌江镇),后至金舟乡夏口(今属苍南县钱库镇),隐居灵峰瀛水之间十余载,他经常取道新渡往返鳌江南北,还留下《寒食日祭先墓过新渡感赋》等三首诗描写新渡。

此后,新渡因年久失修,马道倾圮,无法摆渡,渡客行至此处,望江而叹。而下游的江口渡客多舟少,渡船超载,常有渡客因覆舟落水而亡。新渡乡绅孔昭发看到此景此情,不禁生发怜悯之心。

孔昭发是孔子后裔七十一代裔孙,他与当地乡人协商,决定重修新渡,以方便行人,分流江口渡客。孔昭发的提议得到众人支持,筹集资金,修筑马道,购置渡船。渡口修成后,为避免渡客遭受骄阳雨淋之苦,众人又在渡口旁建“平安亭”,供渡客休息和观赏江景。

孔昭发重建新渡,记载于民国《平阳县志》:“新渡,在九都新渡。旁有平安亭,同治三年(1864),孔昭发等重建。旧设小舢板二只,渡夫二名。”

新渡孔氏至今繁衍后裔1600多人。1983年,龙港建镇。新渡村地处龙港镇核心地段,全村共有392户,1926人,其中70%为孔氏裔孙。

温州市小康百强村、温州市文明村、县级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富裕起来的新渡孔氏族人不忘祖德宗功,重修家庙。

2009年,孔庙在原址重建,集孔子学堂、文化礼堂、道德讲坛、孔子家风家训馆于一体,古朴典雅,文墨逸香,是传统与现代相融相谐的精神家园。

这里,不仅举办各类主题报告和文艺讲座,还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办公益国学和游学活动等,被中国孔子基金会授予“优秀孔子学堂”称号,也成了龙港文化版图中一处重要的地标。

自古以来,祭孔大典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不仅是集体缅怀先圣的重要途径,也是继承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的有效方式。

龙港孔庙重建以来,每年于9月28日至圣先师孔子诞辰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孔盛典,以庄严、肃穆、朴实的祭祀礼仪,弘扬儒家思想,是龙港的文化重头戏。

2019年9月,龙港撤镇设市,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当下,该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注重传统礼仪的现代转化。祭孔大典具有一套繁琐的礼仪,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在保留基本元素的前提下,结合龙港地方特色,对传统礼仪进行转化和发展,使祭孔大典与时俱进,“旧瓶装新酒”,体现现代特色。如,变古代跪拜礼为现代鞠躬礼,简化礼仪流程,增设学生群体喜欢的经典诵读、诗词交流、书画表演以及投壶、射箭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古礼仪式的兴趣度和接受度,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面。

加强文旅融合的资源开发。新渡孔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要整体开发孔庙资源,将传统民俗、旅游观光与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形成文化旅游景点品牌。如,以祭孔大典为核心,与全国各地孔庙文化形成交流圈;吸引国内外孔氏文化精英回乡,举办经贸会和联谊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坛,提高孔庙的文化层次和深度传承。

立足目光长远的合力共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祭孔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独特的文化交流平台,以及无可替代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祭孔活动已成为各地的文化重头戏。年轻的龙港市,更应挖深祭孔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讲好这一古老的“孔家故事”。政府和民间合力共建,整合社会资源,精心谋划,提升档次,从而形成常态化的地方文化品牌,在传统文化滋养中守护和延续城市文化根脉。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邹鲁遗风传古今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