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这条小街临近古港 曾是温州著名的商圈

这条小街临近古港 曾是温州著名的商圈

2024-06-27 09:47:44

  漫步在朔门街,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世界,斑驳的雕梁翘脊和不兴波澜的古井都在默默诉说着温州的过往。

  朔门街是目前温州旧城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一条老街,东起水门头打绳巷,西至解放街,长380米,最宽处不过6米,最狭处更是仅有2.9米。因其位于古城七大门之一的望江门之内,邑人谓北为朔,故望江门又名“朔门”,民国时期曾称“朔门古横街”。

  这里曾是温州著名的商圈,如今繁华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仅有两三位老人悠闲地交谈着。

  封火墙筑起防火线

  朔门古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便是清代的两面封火墙。封火墙,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防火为目的的墙体建筑。朔门街的封火墙,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先有东、西、中三面封火墙,西端的封火墙因解放街拓宽而被拆除。墙跨街而设,同两侧民居的山墙连为一体,高出民居的二层檐口,直抵正脊。它隔开了两侧楼房的木构架,可以有效阻止火势的蔓延。民国时曾有一场大火烧毁了沿街的多家商户,幸好有封火墙阻隔了火势的蔓延,整条街得以保存。巧妙的是,封火墙还能增强房屋结构的纵向联系,发挥巩固效用,在台风季节也能立功。

  封火墙厚0.55米,采用薄砖一顺一丁的砌筑方式,街中开拱券门洞,宽2.77米,门洞至2.16米处开始起券,券成半圆形,中部梢高,矢高约1.44米。券砌法为两券两伏,门洞之上标高0.42米处有砖砌字匾,匾框处墙体内凹成槽,四周用灰浆堆塑卷云及花草纹。第一道墙正面书写“紫气东来”,反面书写“海市屏藩”,揭示了朔门曾经的繁华景象;第二道墙正面书写“金城巩固”,反面则是“固若金汤”,寓意着其坚不可摧的防御功能。

  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青田怕水淹,温州怕火煨。古代温州的房子多为木质结构,民居建筑杂乱无序,巷道狭小。而且朔门一带是温州城的繁华地带,人口密度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史料记载,南宋绍兴十年(1140)十月十七日,望京门(朔门)外就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至城内,烧毁谯楼、开元寺、州学、市舶务及民居千余家。后知州程迈“为营官舍千区,开河渠,立望楼,结火保”,在高处建望火楼,有专人负责瞭望,这就是现代消防瞭望台的前身。此前一般只建在京城,而程迈却将其推广到温州,加上开河渠和火保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火势。

  如今,朔门街仍保存有清代封火墙,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温州人智慧的象征。

  几处古迹保留至今

  两面封火墙之间有一口古井,已有200多年历史。古井原名“沙前井”,因井身外露,井栏无盖,每当下雨时节,雨水污水侵入,当地群众便将蓑衣盖在井口,以保持水质清洁,故邑人俗称此井为“蓑衣井”。

  蓑衣井背靠民居,用单块花岗石做成井栏,平面外呈方形内呈圆形,外井栏边长0.5米,内径0.3米,井深2.1米,造型小巧精致。蓑衣井是鹿城区目前保存较好的古井之一,其水清冽,仍能使用。

  朔门街的民居大多是老屋,承载着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历史记忆。位于朔门街92弄2号的张氏民居,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这座宅邸由张寿伍所建,他曾是朔门街上知名的冥纸店商人。正屋为三间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外立面展现了浓郁的西式风格。南侧设有外廊,方形廊柱为宅邸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典雅。二层柱间巧妙运用了拱券设计,券脚采用科林斯柱式,二层设有宝瓶式栏杆,石灰砂浆作为扶手。张氏民居的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门套、窗套、廊柱上的灰塑图案细腻生动,惟妙惟肖,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不远处还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郑宅,屋主为棉商郑明云,民国年间在朔门街开了一家叫“和顺生”的棉花店。郑宅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商住功能分区的近代建筑,由北侧两个院落和南侧临街店面构成。北侧东院是传统的中式合院,其正屋宽敞明亮,面阔三间,底层前廊采用独特的船篷轩设计,二层外廊装饰着精美的“寿”字纹木栏杆。西院则是一座西式风格的楼房,清水砖外立面古朴典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架。屋顶采用拱券结构,拱上灰塑着精美的花草鸟兽图案。室内为木梁架结构,顶部用石膏抹面吊顶,现代感十足。

  过去几乎家家经商

  温州城北面是古城“北埠”所在,是温州古城最繁华的地方。民国时期,朔门外各类码头一字排开。不仅连接着洞头、玉环、楠溪江流域等临水经济区,还是是青田、丽水、缙云等瓯江中上游经济区的物资转运站,各种货物都通过此门进入城内。船只一靠岸,人们便纷纷涌入朔门街。

  到了晚清及民国时期,随着海上交通的革新和动力轮船航线的开通,朔门街的码头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成了洋油、洋钉、洋布等舶来品的集散地。

  过去的朔门街几乎家家经商,糕饼店、棉花店、油行、米行、南北货栈等鳞次栉比,沿街排开。周边街巷的名称,也多因售卖的商品而得名,如打绳巷、七枫巷等。“聋子雪花膏”的喇叭声与“油炸果”“熬蚕豆”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老街的上空。打铁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棉花铺里牛筋弓发出的声响,与行人的脚步声、货郎的吆喝声共同构成了朔门街独特的交响乐。

  “胜利油行”的徐金余,因其经营煤油、桐油、菜油等油品而声名远播,被街坊亲切地称为“卖油郎”,他专为洞头、乐清、玉环一带的渔民服务,由此发了财。而“叶源顺”豆麦行也在朔门街享有盛名,店主叶定卿精通商道,懂得如何和气生财,如何“小钱出大钱归”。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这条小街临近古港 曾是温州著名的商圈

  如今它是温州古城中保留最为完整的老街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