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历史上曾先后有两个东瓯国,“方国”和“藩国”有何区别?

历史上曾先后有两个东瓯国,“方国”和“藩国”有何区别?

温州大典 2024-07-05 10:16:45

“温州之名,始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作为温州前身的东瓯国与永嘉郡这段历史,可称之为“温州前史”。然而,这两个重要历史时期却极少有文字记载。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代代学者在孜孜矻矻地研究、考证,为拼接、还原“温州前史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驺摇像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陈瑞赞长期从事温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文史兼擅。他这本《温州前史》虽然只有寥寥数万字,但相关的重要问题都已囊括在内,而且条理清晰,论述扎实,既具学术性,又相对易懂。因篇幅关系,本期只节选了书中关于“东瓯方国”和“东瓯藩国”两个章节,让广大读者对于“温州前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东瓯方国

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曾经出现过两个东瓯国。叙述东瓯国的历史,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东瓯国,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方国,而后者则为藩属国。西汉时期的东瓯国在《史记》里有明确记载,为人所熟知。至于战国时期的东瓯国,直到1983年才随着蒙文通的遗著《越史丛考》的出版而被提出来。

蒙文通认为东瓯国创立于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这一年越王句践灭吴,于境内行分封之典,东瓯即践所封之国。蒙文通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是《越绝书》的一句话: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筑。并从《越绝书记吴地传》中找出麋王、荆王、干王、摇王等王号,以为“句践行分封之确证”。

东汉《越绝书》民国涵芬楼借乌程刘氏嘉业堂藏明刊本影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越绝书》成书于东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历史的著作,它的记载自然十分重要。但蒙文通的引文不见于今传本的《越绝书》,而是转引自南宋罗泌的《路史》,《路史》的材料又来自《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更早的典籍。辗转相引,既失《越绝书》本来面目,因而很容易造成误读。太平御览》卷一九三“居处部二一”引《丹阳记》曰:“越城,去宫八里。按《越绝书》,则东瓯越王所立也。再看《太平寰宇记》卷九〇“江南东道二昇州上元县”条所载:“故越城,在县西南七里。《越绝书》云‘东瓯越王所立也’,即周元王四年越相范蠡所筑。”

宋 李昉撰《太平御览一百九十三》明钞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

宋 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南宋蜀刊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

在此二书中,《越绝书》的引文与作者的行文混合在一起,如果仔细加以甄别,则属于《越绝书》引文的仅“东瓯越王所立也”一句,而且这句话是针对“越城”或“故越城”而言的,意指“东瓯越王”立“越城”或“故越城”,并不是越王立东瓯。换言之,“东瓯越王”是立城之人,因而不应该破读。“东瓯越王”修筑“越城”的事实,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江南道一·润州·上元县”条也有记载:“越城,在县南六里。本东瓯越王所筑也。吴王濞败,先趋此城,后保丹徒。”《元和郡县图志》实际上也引用了《越绝书》,只是未加注明而已。从《元和郡县图志》的这段话来看,“东瓯越王”其人为谁,已经呼之欲出。他就是西汉初年参与七国之乱的东瓯王。

唐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清嘉庆二年刻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东瓯国是在越王无彊兴兵伐楚,为楚所败,亡身失地之后,由越国贵族渡钱塘江南下而建立的。根据《史记越世家》的记载,越国遭楚国打击后,浙江(今钱塘江)以北的土地丧失殆尽,“越以此散,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东瓯、闽越等方国大概就在这一时期建立,其社会主体为当地土著民族,统治集团则为南迁的越王句践后裔。楚破越的时间,《史记楚世家》和《六国年表》记在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但根据当代学者考证,应在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前后。如此,则可以认为东瓯国最早建立于战国后期。

西汉 司马迁撰《史记楚世家》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刊本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

清代道光年间的温州学者黄汉撰《瓯乘补》,曾从徐钰《唾余集诗注》中转引武林《顾氏家乘》的记载:“驺摇先世,周时世王东瓯,秦废安朱为郡长,安朱子驺摇佐汉灭秦,封海阳侯。孝惠三年,仍封东海王。

清 黃汉撰《瓯乘补卷一》清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顾氏为吴郡旧姓,相传为东瓯王驺摇之裔。《顾氏家乘》谓驺摇祖先“周时世王东瓯”,那么周代的东瓯国总共经历了几代呢?另一位温州学者、生活于乾隆时期的施元孚曾见过另一个古老的东瓯氏族欧阳氏的族谱,记载驺摇为越王无彊的七世孙。如果东瓯国是在无彊被杀后所立,那么在无彊与驺摇之间,应该有五世东瓯王。这些东瓯王在历史上皆无事迹可考,仅驺摇的父亲、战国时期东瓯国的末代东瓯君主安朱留下了一个名字,还有就是那位“寿百六十岁”的东瓯王,但一百六十岁实在是超出了人类寿命的极限,只能看作是越人勇之的缪悠之言。

《顾氏家乘?世系图》民国二十年瑞芝堂铅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秦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灭亡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持续了十年时间。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在王翦的率领下,平定楚国江南地区,灭亡楚国,随即“南征百越之君”(《史记王翦列传》)。先是降服越君,设会稽郡,而后又将东瓯王、闽越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史记东越列传》)。据《顾氏家乘》记载,安朱生于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年)。东瓯国被废时,他50岁出头。而十年后参加反秦战争的驺摇,此时大概还只有二三十岁。

秦以郡县制代分封制,伴随着统一战争的进程,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后陆续又有所增置。秦设闽中郡,是温州被纳入王朝行政建制的开始。当然,由于秦王朝的短命,闽中郡存在的时间也不久,可能空有郡名,并未真正建立郡县行政体系,实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汉武帝时,大臣严助才认为东瓯、闽越之地“秦时弃弗属”(《汉书严助传》)

二、东瓯藩国

公元前192年,即汉惠帝三年,是温州历史的新纪元。这一年,汉王朝立驺摇为东海王。这一事件被记载在《史记?东越列传》中:“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汉王朝立驺摇为东海王,名义是“举高帝时越功”,即对驺摇佐汉灭楚功绩的封赏。

西汉 司马迁撰《史记东越列传》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刊本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东方的途中驾崩。第二年,即秦二世元年七月,以陈胜、吴广为屯长的一支戍卒队伍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由此点燃了声势浩大的反秦战争的烽火。

陈胜、吴广在起义的第二年即因战事失利而被杀。此后,反秦战争形成了两股主要力量:一是为秦所灭的六国贵族之后,一是饱受秦朝苛政之苦的广大农民;前者以项羽为代表,后者以刘邦为领袖。楚作为南方大国,其实力本不逊于秦,但在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楚国多次被秦国设计欺骗,楚怀王应约赴会,却被秦昭襄王扣留,客死异乡,楚国也最终被秦吞灭,所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对秦国仇恨最深,反秦意志也最坚定。陈胜、吴广是楚人,项羽、刘邦也是楚人。春秋时期,吴、越本是与楚并存的南方强国,但在兼并的过程中,吴为越所亡,越又为楚所灭,到了战国后期,原来的吴、越之地都成了楚国的国土。所以,当楚人起兵时,越人也在“番君”吴芮(相传为吴王夫差七世孙)的率领下,加入了反秦战争,其中就包括闽越和东瓯两支越人部族的军队。东瓯越人军队的首领为“闽君摇”,也就是被汉惠帝立为东海王的驺摇。据语言学家研究,古瓯语称国主、首领为“驺”,相当于汉语中的“王”,所以驺摇就是“摇王”,亦即名字叫作“摇”的王。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孙子。他随叔父项梁在楚国灭亡后流亡到吴县(今江苏苏州),率先杀秦会稽郡守,发动“江东子弟”响应起义。因而在反秦战争初期,项氏叔侄在越地的号召力最大。驺摇率领的东瓯军队,最先也是投入项羽麾下。项羽在钜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入关之后,假借楚怀王之名,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鄱阳令吴芮也因为“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有功,而被封为衡山王(《汉书吴芮传》)。

东汉 班固撰《汉书?吴芮传》北宋刻递修本

(北京图书馆藏)

灭秦之后,原本并肩作战的项羽和刘邦却反目成仇,爆发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在刘邦谋士张良的策动下,接受项羽分封的吴芮转而拥护刘邦。驺摇在楚汉战争中的立场与吴芮一致,“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史记东越列传》)。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后,照例也要封赏有功诸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与驺摇一起“率越人佐汉”的无诸被封为闽越王。但不知为什么,驺摇却未同时受封。

由此看来,汉惠帝三年封驺摇为东海王,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动机,尤其可能与当时的政治需要有密切关系。

首先,是出于西汉朝廷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汉惠帝是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登基。他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哲学,实施仁政,减轻赋税,继续遵行刘邦制订的“休养生息”政策。在吕太后和萧何、曹参等前朝旧臣的辅佐下,汉惠帝十分注意平衡功臣和诸王,以求保持政治局势的平稳。他立驺摇为东海王,显然也是这一整体政策的体现。

其次,是出于西汉王朝现实国力的考量。因为秦末大动乱和楚汉战争的破坏,西汉立国之初,面对的是民穷财尽的窘境。汉惠帝三年与匈奴的和亲与赐封东海王这两个政策可以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为了保证汉王朝与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和睦相处,为国内人口恢复和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第三,出于汉王朝南方羁縻政策的需要。在驺摇受封为东海王之前,与驺摇同为越王勾践后裔的无诸已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封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省福州市)。无诸很有才能,在他的带领下,闽越迅速发展成为东南百越诸部中最强大的一支。到了郢和余善时代,闽越经常“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与汉廷相抗衡。汉廷在闽越北边设立东瓯国,不排除有牵制闽越势力扩张的目的。

西汉 司马迁撰《史记吕太后本纪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刊本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

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为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曾封韩信、张耳、英布等为王。但在建立汉朝后,就逐渐剪除异姓王,并定下规矩:“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所以,东海王和闽越王、南越王一样,都是外藩性质的“王”,其“王国”是外藩属国。这些外藩属国不属于汉王朝直接统辖的范围,不置国相,户口、图籍不列入州郡县邑的编制系统,在部族组织、军队组织及边境疆域等方面保持独立,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也都保持自己的特点。

《东瓯王庙之碑》(局部)清光绪朱彝尊撰 郭钟岳篆额

从秦废东瓯国到汉惠帝三年重立东瓯国,中间只隔了三十年左右,人们对战国时期的东瓯国记忆未泯,因而将驺摇受封为王视为东瓯复国,并称驺摇为东瓯王。

位于温州市华盖山西麓的东瓯王庙(网络图片)

来源:温州大典

原标题:历史上曾先后有两个东瓯国,“方国”和“藩国”有何区别?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