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百年前温州学神的“高考卷”

百年前温州学神的“高考卷”

温州三十六坊 2024-07-27 10:51:14

  高考滑档、物化捆绑、征集志愿……最近,关于今年高考的话题不断冲上热搜。你想知道古代最高级别的“高考试卷”长什么样吗?两百多年前的温州学神如何答“高考卷”?

  温州博物馆就保藏有两份清代殿试卷,它们的主人分别是:清代温州人考试第一人、探花郎孙希旦,和清代浙江大儒、北大名师陈黻宸。两份殿试卷卷面整洁,没有一处错字,而且答题形式标准,字迹工整漂亮,比印刷更精美,非常罕见。

  中高考刚结束不久,温州学子们可以去温州博物馆历史厅,沾沾古代“温州学神”的文气。

  殿试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是古代科举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清代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开始,定于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后成定制,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

  因此,殿试卷堪称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试卷。殿试考题只有一个,由皇帝宣布,考试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中途不许离座。最终皇帝根据考官打出等第等多个方面,再钦点出状元、榜眼、探花。

    古代殿试的场景

  这份清朝温州探花孙希旦的殿试卷,长200厘米、宽38.5厘米。试卷上小楷字迹工整漂亮,卷面非常干净整洁,没有一处涂改痕迹,也没有一字留空。格式也非常讲究,有顶格书写、靠右书写、缩小字号等。

    孙希旦殿试卷

  孙希旦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探花,以此计算,这份试卷已经有246 年的历史。

  孙希旦(1737—1784),字绍闻,号敬轩,瑞安二十七都集善乡昭德里(今瑞安陶山碧山镇桐田垟村)人。他打小就是位“学神”,观书过目不忘,学识渊博,得了一个“孙书柜”的绰号。孙希旦25岁时中举人,乾隆四十三年中进士,殿试擢一甲第三名探花,是清代温州人中获得科举名次最高的一位。

    孙希旦殿试卷首上的个人简历

  在这份殿试答卷中,孙希旦先填写了姓名、年龄,接着是籍贯: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人,然后是履历及三代简历,跟今天考生考前填表格差不多。接着开始答卷,回答皇帝所提出的策问。答题内容主要有关于民的教化与吏和民的关系;杜绝私党;书籍记载放失伪舛;民之俭与奢等。

  瑞安有一处名胜“探花楼”,就是为了纪念孙希旦,相传当年他曾在此处读书。探花楼和拱瑞阁、观潮阁、话桑楼合称为瑞安四大名楼。中探花次年,孙希旦受温州知府郑沄邀请,曾出任中山书院(旧址在今温州市实验中学校内)掌教。

  另一份殿试卷的答题考生,是清末名师陈黻宸。这份试卷作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距今也有121年历史了。

    陈黻宸殿试卷

  现在中高考试卷的上面都有一条密封线,上书“密封线内不准答题”。这条密封线,其实就是由古代的“弥封”而来。弥封又称糊名,是古代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舞弊,在考生试卷写姓名处,由弥封官反转折叠,用纸钉固糊名,上盖关防印章。这样,考生的个人信息就被折叠掩盖了起来。

  陈黻宸的殿试卷答题前,就盖有两个红色“弥封官关防”印章,折痕和糊名的印迹也非常明显。

    陈黻宸殿试卷上加盖的弥封官关防印章

  与孙希旦的殿试答卷类似,陈黻宸的卷子前面也是先填姓名、年龄,籍贯也是浙江温州府瑞安县人,以及履历及曾祖、祖父、父亲名字。

  卷前个人信息栏上,还有二甲第五十二名的红字,是考生陈黻宸此次考试的最终成绩。加上一甲三名,陈黻宸当年得到了全国第五十五名的好成绩,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学神”了。

    陈黻宸殿试卷上写有名次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学者,与陈虬、宋恕合称“东瓯三先生”。他自幼聪颖好学,学力惊人,20岁中生员,被业师孙锵鸣赞为“龙门飞将”。陈黻宸是胡适口中“北大温州学派”的核心人物,被誉为“海内师表”,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学者冯友兰、陈中凡等都是他的学生。

  1903年陈黻宸中进士后,1904年清廷加开甲辰恩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

  清代殿试于每科完成之后,新进士的策文原卷,即存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内阁大库,从此束之高阁,由守卫严密监管,属朝廷机要档案。因此流落民间的殿试卷极为稀少。清末清廷管理混乱,极少量试卷流落到私人手上。这两份殿试卷何以流传出来,被完好保存至今,殊为不易。

  除了这两份名人殿试卷外,温州博物馆还藏有数百份清代科举硃卷,大多为乡试、会试考生的刻印卷,这是清代将乡、会试中式者卷编刻成书后而得以保留下来的。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百年前温州学神的“高考卷”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