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造的铜铳在福建发现!一年可生产27万件军器!古代温州军器制造全国闻名

温州造的铜铳在福建发现!一年可生产27万件军器!古代温州军器制造全国闻名

孤屿志 2024-08-26 09:37:43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扼守浙闽通道,东临浩瀚大海,与日本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防御重地。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瓮城遗迹,海坛山曾建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还有东面的杨府山在清代建造了炮台……温州港不仅承载着商贸往来的繁荣与辉煌,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更在历史的风雨飘摇中,成为抵御外侮、捍卫家国安宁的坚固堡垒。

不仅如此,明代温州卫善于制造军器,其声誉在全国“为时称首”。福建晋江市博物馆内的“温州府铸造”铭铜铳,重达三百二十多斤,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重量级”铜铳为温州制造

在晋江市博物馆,有一件重量级的文物——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温州府铸造”铭铜铳,铳身有“铳重二百七十斤”的刻文,相当于现在的三百二十多斤,这个重量在全国出土的铳类武器中实属罕见。

这件铜铳保存得十分完好,其腹部直径为86.3厘米,整体长度为81.8厘米。主体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构成,两侧各有一只铜兽,膛内壁尚残留一铁弹。也就是说,里面还有一发没打出去的炮弹。铜铳上刻的铭文信息清晰可辨,前堂下部阴刻竖向楷书“温字捌号”,右侧刻铭“嘉靖三十二年孟春吉日”,中间为“温州府铸造”,左侧刻“耆民张元钲铜匠池魁”。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温州府铸造”铭铜铳

这件铜铳是在深沪湾退潮时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铁炮、铜锣等文物。结合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在泉州沿海频繁活动的史实,学者推测其可能为明末清初郑成功部队的遗物。

铳是对古代管型火器的统称,铜铳器型近似于炮,是城防、海防、边防的重要武器。据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练兵实纪》所述,火炮是当时最厉害的武器,被尊为“大将军”。我国现存的古代火炮,最早的应该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二月铸造的铜火铳,铳头稍大,用以安放石弹;铳身装火药,铳尾有火眼,用以点放。另外还有元至正(1341—1368)年间制造的火炮,有的装石球,有的装铁弹丸。嘉靖温州生产的铜炮内装铁弹,显然威力更大。

清康熙十三年(1674)5月,耿精忠部将曾养性攻占温州,曾征集民间铜器,开局铸钱,称为“裕民通宝”,还组织铸造大炮。在现在华盖山大观亭旁,还保留着当年所铸的铁炮。

城内有多处军事重地

烽火台是用烽火传递军事情报的重要通信设施。绍兴三十一年(1161),温州在沿海山势高阜、报警便捷的地方,设置烽火斥堠36处。一旦外敌来犯,昼烟夜火,鸣锣挥旗,急速传至龙湾、永嘉石龟山、杨府山,最后由城里的海坛山接收。

清咸丰元年(1851),朝廷在杨府山修建炮台1座,安设红衣炮3位,以御由海路来犯之敌。清光绪年间,龙湾山和乐清盘石山巅同时建造了炮台,两座炮台隔江对峙,相距仅1公里,共同守卫着东瓯大门。

1877年《温州府城图》中,镇海门(东门)附近标注了一处“炮台”,说明此处应该也建有一座炮台。而1933年的《永嘉县城区全图》中,已经找不到这处“炮台”的踪迹,反而多了一个“炮台边”的地名。

左图为1877年《温州府城图》,右图为1933年《永嘉县城区全图》。

早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温州就已设立军器局。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朝廷设立军器局与兵仗局,专司兵器生产,而各州的兵器则由各卫制造。王瓒在《温州卫军器局记》中描述,当时温州卫军器局能够制造各种军器,其声誉居于全国前列,“如吾温者为时称首。愈繁而有贮,弥久而如新”。据万历府志记载,仅温州卫一年制造的军器就超过27万件。

王瓒《温州卫军器局记》

温州卫军器局位于卫治西南的寿宁坊。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三建置志一隅厢街巷载:“寿宁坊即宝纶楼前,今曰三牌坊。”在1877年的地图中可以看到,三牌坊附近还有火药局。

明清时期,信河街两侧是古城军事重地。除了军器局、火药局、弓箭局等军事机构,军营有城守营,镇标中军中营、左营、右营等。城守营都司署在谯楼北,守备署在蛟翔巷;镇标中军中营游击署在八字桥,守备署在简讼坊;左营游击署在竹马坊(九曲巷),守备署在屯前;右营游击署在府城隍庙西,守备署在大士门。

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中,可见信河街两侧众多的兵营。

温州古城内有许多地名都与军事有关。蛟翔巷是教场巷的谐音,因城守营守备教场设此。朱自清故居所在的四营堂巷,有一种说法是因清时巷对面有四面营营盘而得名。兵营巷,相传清代巷中有驻军兵营。

1877年温州城区图中标注的火药局,在大士门三牌坊一带。

火器专家研发超牛武器

明朝温州饱受倭寇侵扰,在此背景下,温州走出了一位军事发明家赵士桢。他改良西方火器,并自主研发“迅雷铳”等多种武器,以加强国防力量。

步入仕途后,赵士桢对军事火器尤为关注。他钻研相关书籍,接触从西方引进的先进火器,还时常向陈国保等老前辈了解明代前期使用火器的情况。他遍访抗倭名将胡宗宪、戚继光旧部,了解到“倭之长技在铳,锋刃未交,心胆已怯”,深刻认识到火器在抵御外敌中的关键作用。

赵士桢的同乡好友陈寅是一名抗倭将领,在抗倭中屡立战功,对火器也十分了解。赵士桢时常能在陈寅处见到西式火铳。他得知有一种很厉害的火绳枪叫“噜蜜铳”,留居北京的噜密国(今土耳其)人朵思麻手中就有,赵士桢便设法向他求教。朵思麻把所藏的鸟铳给他看,并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

经过不懈的努力,赵士桢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火器,包括掣电铳、迅雷铳、鹰扬炮等,为此不惜“散尽千金空四壁”。他发明的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可以使火箭完全装入发射筒内并从筒后引火,筒上又装有简单瞄准仪器的火箭系统,通过鸟铳式的发射装置,能够达到“永无斜冲逆走之患”的效果。不仅在速度、射程等方面能发挥较大的效能,而且由于弹道摆动的幅度较小,命中率高。这也意味着当时中国第一代直杆火箭系统已经问世。

火箭溜

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士桢将七架新火器式样绘了图样,并撰文对其构造、制法、打放架势等作了详尽说明,名为《神器谱》,共5卷,上呈御览,疏请制造。

《神器谱》

万历三十年(1602),赵士桢研制的火器通过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门官员的试验。结果确认“器械委果铦利,制度委果精巧”,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赵士桢“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

来源:孤屿志

原标题:温州造的铜铳在福建发现!一年可生产27万件军器!古代温州军器制造全国闻名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