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温州人被誉为“郯庐断裂之父”,他发现的这条断裂带曾轰动国内外
前段时间,安徽省合肥市连续发生多次地震,引发了人们对“郯庐断裂带”的热议。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条北东向巨型断裂带,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两地命名。合肥在郯庐断裂带南部。郯庐断裂带也是一条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带由中国地质学家徐嘉炜于上世纪60年代发现。1980年,徐嘉炜在巴黎第26届地质大会上发表关于“郯庐大平移”的文章,引发全球地质学界震动。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指出“这个断裂带确实在活动”;地质专家卜德安称这条断裂“震撼了半个中国”;日本教科书《构造地质学》中,将“郯庐断裂系”作为世界七大地质构造之一,名列第三。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被誉为“郯庐断裂之父”的地质学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温州人。徐嘉炜出身温州城区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蝉街徐氏后裔,母亲是来福门陈氏后裔,曾就读于温州中学。本期,三十六坊君就为读者介绍这位温州走出的地质学家徐嘉炜。
热爱自然科学的名门后裔
温州市区信河街飞鹏巷98号,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这座洋楼原先的主人,是温州辛亥革命元老、来福门陈氏的代表人物——陈守庸。据说,这座洋楼所有建材都是陈守庸亲自选择好,从上海运来的。
陈守庸故居
民国期间,来福门陈氏一门五兄弟,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长兄陈励任经营陈氏家业,在父亲早逝后将四个弟弟都培养成大学生;老二陈云舟,曾官授安徽通判、金山场知事、浙江省硝磺总局委员兼温州硝磺分局局长和财政部秘书;老三陈禹门在辛亥革命时,与弟弟陈守庸及几位同乡一起成立光复会义勇军(民团),响应温州光复革命;老四陈守庸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在温州府中学堂任教英语,后被任命为温州军政分府交涉部副部长,民国成立后曾主持过各地盐务和招商等部门;老五陈亦侯曾任温州电报局局长,在担任天津盐业银行经理期间冒死保护国宝金编钟,留下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佳话。
陈守庸
陈励任的长女陈芝英,正是徐嘉炜的母亲。徐嘉炜的父亲则是温州蝉街名门后裔徐碧晖。徐碧晖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博学多才,精通英、德、日等多种语言。徐碧晖夫妇育有六子一女,几乎全都投身科技事业。女儿徐曼丽曾说,父亲最大的成就是为国家培养了四个教授。徐碧晖夫妇的三子徐嘉炜、四子徐小荷,以及女婿陈廷国、小舅子陈圣龙,还是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名门后裔、书香门第,1931年出生的徐嘉炜,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幼时在温州中学附小及三希小学上学,后就读于温州中学。徐嘉炜喜欢自然课程,喜读课外书,并曾获得校自然科学征文一等奖。他后来回忆说:“我从小爱科学,梦想奉献科学。一生数十年沉醉于对地球构造执着地探索、求真、奋斗和奉献之中……人世间的许许多多事物已经或即将离我而去。但我希望我的研究成果还会在世界上长期流传,比我生命更长久。”
“震撼半个中国”的断裂带
一亿多年前,最大的大陆板块(欧亚大陆)和最大的大洋板块(太平洋)相撞,形成了一条长达5000余公里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的命名结合了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但全线不止郯庐之间。
1950年,徐嘉炜考取了东北工学院。1954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淮南煤炭专科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前身),并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今后要研究地球发展的规律。”
“郯庐断裂带”的发现是徐嘉炜科研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地质研究需要实地勘测的数据支持,参加工作以来,徐嘉炜始终坚守在地质勘测的“最后一米”,是一位用“脚步丈量数据”的科研工作者。
年轻时的徐嘉炜
1956年,在淮南煤专地质系主任柴登榜教授的带领下,徐嘉炜等人用十几米的皮尺拉线,历时四个月,测量了长达数百公里的地层剖面。在长达两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发现了一条作为淮河煤区的东界,自山东经江苏到安徽的大断裂,并将其命名为“安江山深断裂”,它就是日后名震世界的“郯庐断裂带”。
虽然这一断裂带的发现在当时受到质疑,但徐嘉炜坚持深入研究探索。1957年,他完成《皖苏鲁北北向东深断裂带》一文,投稿《地质论评》但未被发表。1963年,在安徽省地质学会上,他提出郯庐断裂平移的踪迹,发表了《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平移运动》论文,提出210千米的左行平移观点。
1964年春天,中科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在庐山开会时,对徐嘉炜的研究给予鼓励。1969年,渤海发生6.9级地震,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李四光指出:“这个断裂带确实在活动,要重视郯庐断裂带南面移动200多千米的报道。”连续被两位中科院院士肯定,徐嘉炜的研究成果逐渐打破了学术界的质疑。
徐嘉炜发表的《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及其地质意义》一文
1973年,徐嘉炜参加宁芜盆地会战及后来参加震旦亚界工作组的地质调查,均为大平移的方案提供了佐证。1977年秋天,他有了一个基本成熟的大平移方案。这年12月,他写就《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及其地质与找矿意义》。次年,在黄汲清的支持下,《地质矿产研究》将其全文30页刊出。
徐嘉炜的郯庐断裂带研究轰动一时,学术界也纷纷参与讨论。当时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卜德安说:“徐嘉炜抓了一条断裂,震撼了半个中国。”
1981年开始,徐嘉炜用近十年时间,带领30多位研究生完成了20个课题,北至中苏边境,南达南海边。工作面牵涉到14个省市,积累了大量资料,也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最根本的是建立起一个纵贯中国大陆东部,长达5000千米、宽达1000千米,包括30多条大型断裂炼的郯庐断裂系统,它是地球上最为宏大的断裂系之一。
享誉国际的“郯庐断裂之父”
改革开放后,徐嘉炜的学术成果开始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1980年,徐嘉炜在巴黎第26届地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短文,提出“郯庐大平移”方案,引发全球地质界巨大反响。徐嘉炜指出:“‘郯庐断裂系’最大位移740余公里,超过了位移700多公里的美国‘圣安德列斯断裂系’。”
徐嘉炜应苏联远东地质研究所乌特金博士的邀请,考察远东的锡霍特-阿林断裂
“郯庐断裂系”很快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40多人次来访考察交流,并达成了一系列项目合作。日本学者水谷教授编著的教科书《构造地质学》中,将“郯庐断裂系”作为世界七大地质构造之一,名列第三。“郯庐断裂系”向北延伸至苏联,苏联以专家名义邀请徐嘉炜指导地质工作。日本学者大塚勉博士更是将东亚“郯庐大平移”时期发生的事件统称为“徐氏事件”。
徐嘉炜又在自己的学术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开始从大陆东部郯庐断裂系到西太平洋边缘演化的研究,他的论文不断在国际上发表。1986年,他在瑞士PAGEOPH发表《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南段的韧性变形和区域应变场》。1987年与Fitches合作在英国皇家协会构造地质年会上宣读论文《郯庐断裂带:圣·安德列斯断裂系在中国的对应物》。
徐嘉炜在《构造物理》上发表的论文
1987年,在《构造物理》上发表《郯庐平移断裂系的形成和演化:太平洋西北部的主要剪切系统》。
郯庐断裂带野外地质调查队伍,其中还有参与中英合作研究的专家、威尔士大学的Fitches博士(安徽肥东,1987年)
1980年和1989年,他分别在《东南亚地球科学学报》发表了《陆缘弧》和《东南前侏罗纪构造格架纲要》论文。
英文著作《郯庐平移断裂系统》
1995年,著名国际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 Limited出版徐嘉炜主编的《郯庐平移断裂系统》一书,黄汲清为其写序。该书出版后受到广大国际地学学者的好评,英国牛津大学指定其为博士生研究中国项目的必读书。同年,徐嘉炜还在《国际地质评论》上发表《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模式》一文。
徐嘉炜研究郯庐断裂带近40年,完成了关于郯庐断裂带等研究的专著与编著4部,发表论文近百篇。经历了长期的争议和讨论,他的研究最终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我国郯庐断裂系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地球构造。因此,徐嘉炜也被誉为“郯庐断裂之父”。
资料来源:
《温州陈氏家族:爱国济世之风一脉相承》施菲菲
《徐嘉炜:郯庐断裂之父》秦翔、王浩
《“郯庐之父”徐嘉炜:风雨探索的一生》合工大资环学院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这位温州人被誉为“郯庐断裂之父”,他发现的这条断裂带曾轰动国内外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泰顺大山间的凤垟长寿之乡 每到重阳便成旅游胜地
社会10-15
-
倡议多带老人去看戏 宋伟宏院士为“九山寿戏”打CALL
社会10-15
-
温州戏:游走故里,好戏不断
科教文体10-15
-
特地打“飞的” 温州“追星”族拍到了6万年一遇的彗星
社会10-15
-
他本来只想办张身份证 却找到失散20年的家人
社会10-15
-
科幻照进现实 VR技术辅助完成高难度肠癌手术
社会10-15
-
看文旅消费新场景 首批温州市级“非遗茶空间”名单出炉
社会10-15
-
怡园重新开馆
社会10-15
-
温州市区“赏桂图”来了 满城尽飘桂花香
社会10-15
-
温州高一女生请假拿了个冠军!全国棋协大师赛温州站落幕
科教文体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