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科普场馆遍地开花 科学教育氛围浓郁
温州网讯 “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带着这个问题,龙湾区实验小学科学副校长、国科温州研究院郑斌博士与科学老师杨艳带领学生们利用棱镜“制造”彩虹,深入探索棱镜的奥秘。这堂课由郑斌与杨艳共同备课,杨艳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科学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大纲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研究,提升自身素养。”
其实,科学家走进课堂与中小学生面对面,在温州早已不是新鲜事。2023年,温州市教育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新时代温州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推进“瓯越大科学教育”共建行动,着力发挥家庭教育同盟军作用、大力推动校园科普场馆建设、积极盘活校外科学资源,累计认定市级科普基地208家,举行科普助力“双减”活动超2000场,走出了一条家校社协同推进大科学教育的新路子。
多方位推进家庭实验室
让科学教育更“接地气”
家庭是学生科学启蒙的先导阵地。早在2004年,温州就在全国首创开展科学教育“家庭实验室”活动,将科学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
家里的客厅、书房、阳台、厕所……只要有可利用的空间,都有可能被孩子们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几根吸管、一杯水、锅碗瓢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都成为实验室的器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化身“实验员”,全家总动员感受家庭实验的神奇。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研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科学实验,在日常观察和实验中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温州市实验小学教师陈侃这样解释家庭实验室设立的初衷。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如今家庭实验室已成为影响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为培养科学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四年级创设实验室、进行小实验、发布科学部落格,五六年级设计制作贴近生活的小发明、进行科学论文答辩,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小学生邱天带着家庭实验中培育的倒栽葱参加比赛,获得浙江省青少年“科学3分钟”演讲赛一等奖第一名,还应邀赴北京参加首届“京浙小院士”论坛。谈及心路历程,他说,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在家庭实验室,和父母一起见证生命的奇迹。
去年以来,温州升级实施家庭实验室“百校万家行动”,推进建设100所基地校、10000个家庭实验室,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矩阵,引导广大家长成为科学教育的传播者、共育者。
而由温州首创、坚持推进十多年、用于记录科学观察日志的科学部落格平台,也于今年升级上线。它将过往分散在个人空间的资源汇聚在一起,包括动物部落、植物部落、微生物部落、小实验部落、星空部落五大类,成为学生、家长交流研究心得体会的重要载体。科学部落格每年评选优秀案例1500多个,60多万名学生、500余所学校参与其中,斩获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还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典型案例。
多渠道创设校内科普馆
筑牢科学教育校园“主阵地”
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温州的中小学校园里,藏着各式各样的科普馆: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的李启虎声音科普馆和神韵贝螺科普馆、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航空航天科创院、温州四中王建南生命科学馆、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的昆虫馆和萌宠馆……这些博物馆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不断拓宽着科学教育的场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作为全国第六所、温州市第一所钱学森学校,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锦江校区建有钱学森生平事迹馆、航天科技体验馆、航天创客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太空智慧农场等集学习、体验和实践于一体的场馆式学习空间,总建设面积约1350平方米。“校园博物馆的打造,让学校特色航天课程的实施有了更直观的、可视化的载体。”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充分融合场馆资源建设钱学森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实践,课程项目涵盖航天科技、人工智能、创造发明、科普科幻、艺术想象等一系列主题。得益于科学思维的熏陶,今年的校科创节,几乎每班都有一个发明创意作品。学生将智慧巧思变成了一个个可触摸的发明,折叠课桌、排球扣球机、可拆卸黑板擦等创意项目成果将陆续投入到校园实际应用之中。
校园科学场馆的打造,不仅为在校生提供了可视化的学习空间,也丰富了温州学子的“第二课堂”。前不久,温州四中王建南生命科学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温州市建设小学校科学社团的孩子们。“生平第一次见到形形色色的鸟类标本,从形体到色彩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建小学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得知眼前这些标本是生物特级教师王建南花费近60年时间自制而成时,建小学子不由得心生敬佩,为王老师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崇敬之情所感染。
“这么好的展馆,该怎样让大家都有机会参观和学习呢?”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师生利用AI,创造性地将李启虎声音科普馆和神韵贝螺科普馆移植到了云端,由学生沉浸式地参与了云上策展,优化线上展区体验,加入展品的视频讲解、互动等。通过扫码,参观者能轻松实现云上参观,借助视觉和听觉传递展开线上研学活动,实现跨学科、跨维度的学习境界。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创新融入3D扫描成像技术,让参观者能从任意角度仔细观察展品。学生只要在手机上旋转、放大各种贝螺标本,就能全方位观察贝螺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贝螺相关知识。
多途径拓宽校外场域
打造全域科学“新生态”
科学教育离不开实践场域。从学校主阵地到社会大课堂,温州汇集了科技馆、能源博物馆、少年宫等优质科普教育场所和高校实验室、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园区等高水平科学教育资源,优化校外资源供给,建设科学教育“中央厨房”,更高效地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作为目前浙南地区最大的科普教育场馆,装饰一新的温州科技馆每天上午10点一开放网络预约,几千个名额在数十分钟内就被一抢而空,若是碰上周末或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科普场馆的火热程度,见证了我市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让馆内静止的科普资源活起来,温州科技馆精心打造探客空间和科创课程,配备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木工车床等设备,嵌入编程、机器人等科技元素。孩子在这里不仅能亲手操作设备,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能全方位感受科学的魅力,温州科技馆也因此成为亲子体验科学乐趣的首选地。
把课堂搬进博物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今年5月,温州能源博物馆开门迎客,两堂妙趣横生的STEAM课程在这里开讲,近百位来自我市小学、幼儿园的科学教师、教研员齐聚一堂,就如何上好博物馆里的科学课碰撞思维火花。“借助博物馆资源,把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变得更为直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聆听了博物馆里的科学课,温州市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林雪瑶如是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施昌魏表示,把课例展示、教学研讨搬进博物馆,是实施馆校融合,探索“无边界”的科学教育的大胆尝试。
高校实验室和科研院所,也是让学生向往的科创之地。家门口的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瓯江实验室,汇聚全球顶尖的科研力量与科研团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让“小科学家”与“大科学家”面对面,分享科研经验和学术见解;聘请100名国科温州研究院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担任百所学校科学副校长,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温州还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固定举办地,近五年共有超过4000名中外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年科技人才等相继赴会。青科会就犹如一颗创新种子,在这座城市不断萌芽、长大,以青科会为依托开展的“菠萝科学奖”“大手拉小手,一起做科学”等活动,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
温州科普场馆遍地开花 科学教育氛围浓郁
家校社协同 打造无边界科学教育空间
记者 潘舒畅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温州“双十一”直播激活新潜力 快递业务量1.53亿件
经济11-12
-
在青科会举办地温州,看见“创新中国”
社会11-12
-
温州这口“本地鲜”,上市了!
社会11-12
-
温州三地,获省级专项资金补助!
社会11-12
-
从古港新生到瓯江新城崛起“双城”引领,打造温州滨江最强封面
社会11-12
-
飞云湖畔,百丈小镇值得一次万米奔跑!
社会11-12
-
当泰顺石邂逅茶文化 “石”尚花开直播引流带动农民增收
社会11-12
-
消费者维权挽损:商品托运受损 物流公司却不按保价赔付
社会11-12
-
“飞”一般的感觉!温州国际卡丁车赛道综合体来了!
社会11-12
-
一路通达 山窝窝飞出“金凤凰”
社会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