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温州干了这些事!

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温州干了这些事!

2024-12-14 08:46:00

  温州网讯 12月13日,温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温州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有关情况。这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的第七场。

  郑鹏 摄

  发布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瞿自杰作有关介绍。

  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一直以来,温州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保障,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效。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还就大家较关心的问题

  回答了记者提问

  今年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在本轮的规划编制和实施中,主要采取哪些举措来强化温州空间保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 瞿自杰:

  本轮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期限为2020年-2035年,于今年3月底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复。该规划是温州历史上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目标定位上的优势、土地利用规划在刚性传导上的优势,和城乡规划在功能布局优化上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释放更大的叠加性政策红利。除了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外,今年市本级和8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全部获批,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基本构建。

  本轮规划围绕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目标,主要通过3项举措来保障温州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提升:

  一是谋划城市格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在全市域构建“一主一副两城多点”的空间结构,“一主”指温州中心城区,“一副”指龙平苍副中心,“两城”指依托文成、泰顺县城,“多点”指26个特色强镇构成的功能节点,形成以都市区主副中心为引领,两个山区县城为节点,产业强镇、特色城镇协调有序发展的新格局,打造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推动浙南区域一体化,不断提升温州的辐射力和虹吸力。

  二是拉开城市框架,推动中心城区崛起。本轮规划把做强城市核心功能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城市的资源承载度、环境优美度、生活宜居度和医疗教育集聚度。在中心城区构建“一核三辅”空间结构,“一核”即中心城区特别是瓯江新城,“三辅”即洞头、乐清、瑞安三个辅城。通过“体制不变、机制创新”,将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面积从980平方公里扩展到2622平方公里,由全省第7提升至第3。开展“1820”空间重构规划行动,即1个总体规划、8个配套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五城三园”20个详细规划编制,推进城市提能升级、提质焕新。

  三是创新用途管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将空间用途管制贯穿用地用海用林用矿全过程,以“多规合一”为抓手,推动战略谋划、产业策划、空间规划、行动计划“四划合一”。在维护规划刚性的前提下,坚持刚性和弹性相结合,以适应温州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如完善城镇开发边界动态调整机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外允许布局交通、公用设施等项目。编制“一带三江五湾五岛”海洋空间规划,实现海陆空间资源有效管制、统筹利用。

  温州今年的各项自然资源指标是如何安排的?在满足重大项目需求方面资规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姜亮: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全面支撑项目用地用海用林用矿需求,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抢抓机遇争指标。在用地方面,用足用好部、省各项政策,积极谋划和申报项目,做优增量、盘活存量,全力为温州争取最大利好。截至11月底,全市已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7496亩,保障了园博园、温州市域铁路S3线一期工程、温州绕城高速藤桥连接线改建工程、瓯海大道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在用海方面,紧抓历史围填海处置政策窗口期,全市历史围填海区域累计通过自然资源部备案超9万亩,面积居全省前列,今年项目用海已获批39个,面积7233亩。在用林用矿方面,全市已争取新增林地定额指标4410亩,年度任务完成率110%,完成项目用林报批504个,面积4881亩;争取用矿指标7000万吨,居全省第三,将有效保障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等项目的建设需求。

  二是协同联动保重点。聚焦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会同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梳理重大项目清单,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用地专项保障范围。今年谋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2个,入选省政府重大项目用地清单54个,其中列入全省2024年“百大攻坚”项目25个。为保障重点项目顺利报批,在专班化服务的基础上,今年赴部、省对接10余次,点对点指导各县(市、区)20余次。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目前25个“百大攻坚”项目已全部获批。

  三是强化统筹提质效。完善用地“指标银行”机制,对年度计划和耕地占补指标实行全市域统筹,对急需落地的重大项目,以预支指标的形式予以优先保障。今年累计统筹计划指标3502亩,耕地占补平衡数量水田指标4342亩,及时解决了温州园博园等重大项目的指标缺口问题。同时将指标投放与指标执行、用地审批质量等情况相挂钩,奖优罚劣,进一步提升建设用地审批质效。

  资规部门在提升审批服务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举措去助力各大项目的落地投产?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 徐强:

  今年以来,聚焦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审批改革,推动用地用能增值服务“一类事”集成,助力项目落地投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采取两大方面的举措:

  一方面,全面承接上级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用地审查报批。按照部、省的统一部署,简化用地预审审查,对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用地、水利水电项目涉及的淹没区用地等5类情形,业主单位无需再申请办理用地预审。同时明确规划土地用途调整方案、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生态红线不可避让论证意见,不再作为预审前置材料,切实减轻企业办事负担。此外,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如对于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将选址论证等5大专题合并进行,项目评估量至少压缩50%。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在立项阶段合并规划选址意见书与用地预审两个事项,用地报批阶段推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用地批准、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合并办理,审批时间压缩三分之一以上。该项改革纳入全国16个城市实践经验获自然资源部推广。

  另一方面,结合温州实际,推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增值服务。主要有3项举措:一是“拿地即开工”。通过“方案预审+并联公示+许可联办”,利用土地出让公告期和合同签订准备期,对意向企业的设计方案进行“无差别”预审查,企业拿地后可实现用地许可、方案批复、工程许可的同步办理,审批时间从32个工作日最多可压缩至1-2个工作日。这项改革已惠及40多家企业,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二是“滚动审批”。探索“一次规划、分期审批、叠加建设”模式,企业在首次开发达到合同约定的容积率下限的前提下,即可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实现厂房的“急用先建”,后续根据需要进行滚动开发、分期建设。目前已惠及200多个项目,有效减少企业建设的资金压力。三是用地规划许可即办。针对企业高频许可事项,联动发改部门开展并联审批,企业签订出让合同后,即可完成项目备案,并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时限由法定的20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目前已办理200多个项目。

  工业用地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今年温州在工业用地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肖晓锵:

  为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工业项目的用地需求,今年在去年保障工业用地(用海)1.5万亩的基础上,自我加压提出了2万亩的目标,目前全市已保障工业用地(用海)2.3万亩,提前1个季度完成年度任务。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域谋划工业用地空间。一体化谋划完善产业布局,将工业用地规划空间从22.7万亩拓展到36万亩,增幅全省领先。推进历史围填海区域高效利用,已争取工业用海2.57万亩。为推动资源通盘统筹,建成了全市工业保障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实现资规、经信、投促等多部门信息共享,促进供需有效衔接。

  二是大力挖掘低效存量资源。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一方面探索时间换地,对低效利用的存量建设用地,在不改变远期规划用途的前提下,允许近期按照工业用地实行短期利用,实现土地的周期性滚动开发,缓解局部地区工业用地紧张的矛盾。目前全市首宗试点已落地瓯海。另一方面鼓励空间换地,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引导企业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比如推行“工业上楼”,在符合安全等底线条件的基础上,全面放宽存量工业用地建设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审批条件。今年以来,存量工业用地通过此类“空间换地”,腾挪出1140亩土地,大大降低企业的用地成本。

   三是积极创新资源供应方式。围绕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比如探索弹性年期出让,根据产业项目生命周期,合理确定出让年限,今年以来以该方式出让工业用地37宗894亩,既让资源配置与生产需求相符,又减轻了企业的拿地资金压力。推行限地价竞税收模式,在竞拍中当地价达到上限时,以竞报亩均税收方式确定拿地企业,让优质企业优先获得土地。今年9月,全市首宗“限地价竞税收”工业用地通过了达产验收,与普通出让方式相比,该宗地块的亩均税收实现了翻番。今年全市通过该模式共供应工业用地61宗1822亩。同时资规和经信部门联动,迭代升级“数据得地”改革,有效解决了优质增资扩产项目和中小企业用地难问题,获得国家和省里的充分认可。今年以来,已为313家中小企业保障工业用地7219亩。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市政府新闻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制图:陈姣姣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