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谢侠逊、苏步青、马星野的那些往事
编者按
马氏是平阳大家族之一,家族中出名的有马莲屏及其胞弟马玉田,晚清禀生、曾任平阳教育会副会长的堂房兄弟马廷驹等。近代,被誉为“棋王”的谢侠逊是马廷驹的学生;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原夫人马步华是马氏家族亲戚;新闻界乡贤马星野则出自马氏,他是马敏中的长子。本文作者叶芃生正是马敏中的外孙、马星野的外甥。叶芃生1938年出生在其外祖父家中,因此他有机会与谢侠逊、苏步青、马星野三位平阳著名人士接触和交往。这篇文字即其对往事的追忆。
谢侠逊(1888-1987)名宣,小名卿源,原字弈算,后改字侠逊,号烂柯山樵。出生于腾蛟凤巢,定居平阳县城。他是中国现代象棋运动的开拓者,爱国象棋家,也是新中国国际象棋运动的先驱,人称“百岁棋王”。
谢侠逊
据谢侠逊小儿子谢瑞淡撰文回忆,辛亥革命后马廷驹热心办学,谢侠逊成为他最心爱的学生。谢侠逊祖辈世代务农,谢父后迁至平阳城关南门开了一间小小的旱烟店勉强糊口,难以供养谢侠逊读书,因此,谢启蒙入塾后,读读停停饱受失学之苦,以后转入马廷驹门下才有机会连续读了好几年书。马廷驹伯乐知马,非常欣赏谢侠逊的勤奋和聪颖,根本不计较学费,有时减、有时免,还将自己家中藏书任供借阅,使谢侠逊从小能饱览许多古藉,马廷驹也成了对谢侠逊帮助最大、影响最深、最受他尊敬的师长,也使谢家与马家从小结为莫逆之交。
谢侠逊成年后谢家与马家交往更加密切。谢不仅已成为全国的棋王,他也是诗词爱好者,经常参加由名宿刘绍宽、马廷驹、马玉田之子马翊中、马敏中组织的戊社诗钟活动,常以诗词相互酬唱。马翊中暨夫人画家蔡墨笑曾在平阳荫泽巷创办“扶秀女塾”,谢侠逊先后将自己女儿、孙女四人入塾读书。谢侠逊子女多人与马家同辈更是几度同窗,如谢瑞淡与马允伦(马翊中次子,原温州市政协副主席)小学、初中同班,高中同校;与马允元(马翊中长子)一起就读平阳县小与平阳临时中学。小女儿谢秉川也与马敏中之女马金权、马均权就读平阳临时中学。谢家与马家下一代青年时期结下的情谊使二家能长久地保持密切的交往。
我第一次见到棋王是1948年底,因解放战争迅猛进展,父亲将我们一家从南京送回故乡,并住在外祖父家。一天外祖母吴佩年带我去棋王家,这是一座独幢平房合院,天井有许多花木,秀色诱人。我们在中堂入座,只见房屋正中悬挂着一张大棋盘,这是1928年谢侠逊首创介绍象棋比赛实况、可供观众欣赏的挂式大棋盘,此创造后被推向全球。我见到棋盘上挂着几个棋子,其中“将”字棋子特别醒目。棋王以宏亮的声音告诉外婆说,他的大女儿有精神疾病,最近发作时他把“将”字棋子往棋盘一挂,大女儿的病情就好转了,真神助矣!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其间谢家与马家虽保持联系,可我一直没有见过棋王。1961年我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工作,我的妻子则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合肥安徽大学工作,二人都住学校集体宿舍。1964年2月我们准备在上海结婚。谢家知道这一喜讯后,棋王小女儿秉川阿姨主动表示要为我们提供婚房。当时她与父亲、大哥一起住在四川路西宝兴路附近的一座房子:大哥住三楼、她住二楼、棋王住一楼,他们把一楼与二楼之间的亭子间腾出给我们当婚房。婚房布置得十分简朴,唯一令人瞩目的是房内悬挂着二幅由画家蔡笑秋姨婆赠送的画作。结婚那天,棋王随秉川阿姨端着红枣桂圆莲子汤来到我们房间,代表长辈向我们祝福。当他看到画上题字,便幽默风趣地对我说:“你姓葉,这个姓好啊,是廿世木,你们会世世平安的,蔡笑秋称你为世交,我们也是世交!”棋王慈祥睿智的话语至今难忘。
当年棋王的大女儿住在上海淮海路马当路,棋王有时也去那里居住。因秉川阿姨的丈夫在南京工作,她一人带着儿子,故有空我也去她家帮忙,有时她会让我将物品送到马当路,故能见到棋王。
1974年我从上海调往安徽工作,有过一段时间不能与谢家交往。1989年我们重新调回上海工作时,棋王已经逝世。秉川阿姨一家搬迁到双峰路居住,于是我们便急着去看望她。她也不顾年迈,到了闵行交通大学宿舍看望我们,为我们夫妻回到上海祝福。
棋王与周恩来总理对奕残局
如今棋王与其下一辈多人都已作古,令人欣慰的是家乡人民一直记住他,为他新建了棋院和棋王碑陵,在那里有棋王与周恩来总理对奕的残局景观,使人们自然想起总理赐予谢侠逊“爱国棋王”称号的最高褒奖,另有诸多民国老宿的题字,也使人永远记住棋王壮阔传奇的人生。
苏步青(1902-2003),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课堂上的苏步青
苏步青与原夫人马步华同年同月出生,可以称为青梅竹马,新中国成立后她一直住在温州城区信河街木杓巷,我的外祖母则住在信河街里瑞巷,两巷相距仅1公里,因此交往密切。有时外婆会叫我去送东西,故经常能见到步华阿婆。她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苏尔馥1952年秋毕业于温州中学,是我的校友;小儿子过继给苏步青在台湾的兄弟;女儿苏素丽1958年毕业于温州中学,后考取安徽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与我原爱人董华霞是师生、同事关系,也足见我们与苏家的缘份。
1956年,我考取复旦大学物理系,步华阿婆知道后十分高兴,特地写了一封信,嘱咐我当面交给苏先生。当时复旦大学校长是陈望道,苏先生任教务长。到复旦大学报到后,我便拿了这封信以及母亲为我准备的茶叶,去其办公室拜见。想到要见到一位大科学家和学校领导,我十分忐忑。但苏先生却很亲切地招呼我坐下,详细询问温州家乡的情况。我也从紧张拘束的状态慢慢平静下来。临走时苏先生再三叮嘱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规律。我1955年高中毕业,因家庭问题没有考上大学,辍学一年重返课堂,如饥如渴学习知识,期未考试所有功课都是五分。当我把这喜讯告诉苏先生时,他非常高兴。1957年,苏先生更嘱咐我要慎言慎行。他的教诲令我受益匪浅。
前排右三为苏步青
1961年我大学毕业后留在复旦工作。第二年10月,是温州中学六十周年校庆。为庆祝母校华诞,在复旦的温州中学校友特地到学校附近的五角场照相馆拍照,也因此留下与苏先生同框的珍贵镜头。照片前排左三为苏先生、左二为苏先生大弟子谷超豪,左四是复旦大学办公室主任赵安东、左五是物理系总支书记钱孝蘅,后排右二为本文作者。
照相馆老板知道苏先生是著名的数学家,合照后特地为他拍了正面照,是年也是苏先生六十华诞。这张照片后被放大并在照相馆橱窗内悬挂了很久。
苏先生担任教务长期间,十分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在他的关怀与倡导下,物理系和数学系合作成立了近代物理数学研讨班。苏先生大弟子谷超豪,陈建功大弟子夏道行及年轻教师吴时霖分别讲授了微分方程、泛函分析及群论。当时我正在从事基本粒子模型的研究,得益于研讨班打下的群论数学基础,提出了基本粒子SU4群模型,研究论文在物理学报发表,根据该模型曾预言分数电荷基本粒子的存在,文章给出该基本粒子的参数与后来发现的夸克完全相同(参数包括粒子数N、同位旋I、超荷Y、电荷Q,具体见发表文章截图),这项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因文化革命而终止,令人扼腕痛惜。
1987年,苏先生从复旦大学校长职务退居二线后,有更多时间关心家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与谷先生曾先后担任温州大学名誉校长,在他们推荐下我也曾荣幸地在温州大学担任过兼职教授,为家乡教育科研事业尽一点绵簿之力。
苏步青塑像
苏先生八十华诞曾与步华阿婆、苏素丽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苏尔馥教授家同庆生日。1991年9月,苏步青以温州大学名誉校长身份,出席该校新生开学典礼,并作重要讲话。随后,在苏尔馥、苏素丽等子女陪同下,回到平阳带溪老家,邀请亲朋乡友共庆九十大寿。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数学家,建成的苏步青励志教育馆,连同其故居已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参观游览的胜地。
马星野(1909-1991),平阳人,原名允伟,又名马伟。中国著名报人、杰出新闻教育家,旅美时,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作为笔名。中央政治学校毕业。1934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闻学院,是中国现代新闻学的拓荒人。
马星野
马星野是我的舅父,他的父亲马敏中育有子女六人,舅父排行第二,其余五人是大姐马伸权、大妹马荣权(即我母亲)、二妹马秀权、三妹马金权、四妹马均权,人称五朵金花。
抗战胜利后,马星野1945年出任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我父亲任中央日报社会计主任。最初我们一家包括母亲、妹妹、姐姐及我四人仍住在平阳外祖父家的西边厢间。1946年马星野舅父为竞选国大立法代表回到家乡,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当时我还太小,只知舅父十分和蔼可亲,人很魁梧、英俊。舅父十分欢喜我们,不顾日程繁忙,特地抽空到照相馆与我及我姐一起照了相片,这张合影我们一直珍藏至今。
左为作者,中为马星野
不久我们全家搬到南京,有了更多接触舅父的机会。当时我家住在夫子庙附近的朱雀桥边,舅父家则在靠近鼓楼的中央巷。因舅父大儿子上庚与我年龄相近,我们是要好的朋友,故经常在周末舅父派车接我到他家过夜。周日我们全家与舅父全家有时一起到玄武湖公园游玩,结束时舅父总是叫司机先送我们回家。春节时舅父总是请我们到他家过。他家的客厅里点起许多蜡烛,吃年夜饭前孩子们围坐一起做游戏、表演节目,十分开心。一次我到了舅父中央日报社长的办公室,那是一个很大的房间,放了一张特大的办公桌与转椅,还有很多书柜,当时觉得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或许是我儿时对舅父最深的印象吧!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回到温州,不久舅父去了台湾,从此天各一方,我们再也没有见面了。
舅父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在台湾虽身居要职,事务繁忙,但怀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无时或减。1980年1月21日他在中央日报曾撰写《我生之初》思念故乡的长文,谈到他出生的万全陈岙村巍峨挺秀的板幛岩,老屋门前水清泉冽的水井,用深挈的感情、优美的笔触,赞美那山村中繁花似锦的桂花林。
1983年11月13日,他发表于中央日报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诸多海外赤子和家乡人洒下热泪。
1984年4月21日,舅父在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接受颁奖后,从圣路易斯机场转机去圣地亚哥时,曾与二妹马秀权丈夫吴汝康院士及他正在美国求学的女儿吴建新,相约在机场大厅见面。据我表妹回忆,因舅父的父母、姐妹(除小妹外)均在大陆,因两岸关系他一直不能回来与亲人团聚。因此在相隔48年之后舅父终于见到大陆亲人时,紧紧拥抱着外甥女泪流满面。临别时他交给表妹一封用下塌酒店洗衣单背面匆匆写成的信,信中写道:"星今七六,在世无多,未报父母,厚负国恩,四十年间怀亲思妹,肝肠寸断……”又说:"兄一生艰苦,又值乱世,衰白之年,难望长久,统一以后,当每年清明,在阳明山第一公墓宝塔之下,一视余迹""祖文(即他夫人)老矣,亦望余年能见骨肉及甥侄辈耳……"。这封信是舅父晚年期盼国家统一、亲人相见情感的最真实写照。
1984年,马星野接受密苏里大学校长颁奖
舅父生性至孝,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悲恸愈恒,曾凄凉地写道:"茫茫大海,一发青山,何处是双亲故墓?"每逢清明和父母的生辰、忌辰,他总要向着大海,陈列水果和清茶,朝西跪拜、哀读祭文。
1991年3月11日舅父仙逝,他最终未能实现叶落归根的愿望,未能将自己埋在温州梅岙父母故墓之下,与姐妹相守。他的夫人辜祖文女士数月后也随他而去,未能实现回大陆与亲人团聚的梦想。
未能再见到舅父是最令人遗憾的事,但我们会永远记住舅父这份浓浓的对家乡与亲人的爱。经多方努力,2011年底,我与舅父在台湾的女儿马大安取得联系,应她邀请,我偕夫人参加了2012年11月9日在台北举行的纪念舅父马星野逝世20周年“星垂平野阔”电子书发布会。跨过海峡,当亲人终于相见时,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我们久久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天下午大安表妹又不顾疲劳,带领我们几位远道来的亲人,前往阳明山第一公墓凭吊舅父母、马上庚表弟墓地,圆了舅父生前期盼大陆亲人“在阳明山第一公墓宝塔之下,一视余迹”的夙愿。
马星野故居
2015年9月,马大安偕丈夫叶永烜(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马均权大女儿吴德里偕丈夫李庆平(台湾海基会原副秘书长)首次到访故里。2016年3月马星野居住在美国的次子马少野偕夫人胡颖琦,在马大安陪同下也到故里省亲。当地政府与乡亲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先后拨巨资完成了对其故居的修缮,蒋孝严撰写了《马星野故居》题字,马少野撰写了《星野新闻学堂》题字,马星野的长孙马千山撰写了《丛桂草堂》题字,马星野海内外亲属还为故居捐献了马星野生前用品及有关书画等。马星野故居目前已经对外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未来将成为大陆与台湾两岸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2024年8月于温州
来源:温州文史馆
原标题:与谢侠逊、苏步青、马星野的那些往事
?叶芃生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新政惠民!温州住房公积金贷款同比增长46.95%
社会12-14
-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73人通过“问企识才”机制改革获评职称
社会12-14
-
从建筑码到房屋码实现“一码全链” 这场全国性会议上“温州经验”受关注
社会12-14
-
代表委员看温州交通变化 高速里程从全省倒数第二到全省第三
社会12-14
-
苍南启动省级共富乡村试点建设 一条国道串联5个抱团乡村
社会12-14
-
无土栽培 自动浇灌…… 鹿城这里有个种草莓的“植物工厂”
社会12-14
-
这个乐清民间技艺仅冬日可见!错过等一年
社会12-14
-
乐清这间乡村公益老年食堂老火了 持续温暖11年
社会12-14
-
三九补一冬!温州多家医院开启“三九”养生项目
社会12-14
-
温州今年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数超20例 为历年最多
社会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