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施昕更
2024年12月30日,瑞安西山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施昕更瑞安印迹馆正式开馆。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新生,更是瑞安人对一位伟大考古学者的深切缅怀。
85年前,施昕更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揭开了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并在瑞安,完成报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85年来,瑞安人锲而不舍,跨越重重障碍,最终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寻找、发现和突破之旅。
它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媒体智慧与勇气的辉煌展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非凡的旅程,看尘封的历史是如何重焕光彩的。
图源:瑞安发布
一
施昕更与瑞安的结缘,有一个模糊的时间点:《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杭州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第277页写道:“施昕更大约在1938年五六月间到瑞安……”
书的作者之一叫施时英,施昕更的孙子,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址管理科科长,曾多次到瑞安寻找爷爷的坟墓,均未能如愿。
1938年的施昕更,也决然想不到,自己的孙子,数十年后,会在他熟悉的瑞安街头茫然四顾,试图找寻他的踪迹。彼时才26岁的他,因为浙江省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的介绍,投身抗日洪流,来到浙南,任瑞安县抗日自卫委员会秘书。
没有日记、没有书信,我们无从窥知他当时的心境,但是从《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以下简称《良渚》)866字的卷首语,从“而我还盼望第二次在良渚发掘的时候,在焦土瓦砾中,找出敌人暴行的铁证,同胞血和泪的遗迹……”,我们有理由相信,相较于投身抗卫委秘书的繁重职责之中,他内心深处无疑更向往、钟爱那能够追溯历史、探寻文明足迹的考古工作。
这位1912年8月出生于余杭良渚贫寒家庭的青年,求学之路异常艰难:1924年从县立良渚中心小学毕业,借得学费升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初中部,1927年考入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附设高级工科职业学校艺徒班,半工半读一年半,终辍学。
“职高肄业生”的人生转机,缘于1929年6月至10月,他应聘在第一届西湖博览会上做了百余天的临时管理员和讲解员,此后,经师长举荐,1930年进入新成立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担任自然科学部地质矿产组绘图员、助理。
此后,便是良渚故事的开端:1936年11月3日,在野外奔波了数天的施昕更,走到良渚镇棋盘坟,在干涸、裸露的池底,发现了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之后,在博物馆的支持下,他马不停蹄主持了三次田野发掘,获得大批黑陶和石器,并发现了以良渚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1937年四五月,他编写完成5万余字并附有百余幅插图的《良渚》。
但是,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良渚》的出版被迫中断。次年春天,博物馆缩编,“被裁员”的施昕更把校稿寄存良渚乡间,携原稿至瑞安。1938年8月,在好友的襄助下,命途多舛的《良渚》终于在上海出版,这是良渚第一部正式考古发掘报告,向西方学术界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令人扼腕痛惜的是,1939年4月,施昕更突发猩红热病,医治无效,于5月29日去世。
《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杭州出版社2012年版
二
施昕更在瑞时间仅短短一年。时隔85年,我们不禁遥想,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在战火年代,孤身一人在瑞安,是怎么生活、工作的?
翻看史料,瑞安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是1938年2月成立的,首任会长由县长甘家馨兼任。5月,甘辞职,6月,吕律接任县长兼会长。
查看民国时期瑞安地图,寻找施昕更在瑞的足迹。
当时的瑞安县政府在“县前街”(今解放中路)的北侧,从公元323年开始,这里一直是瑞安最繁华、热闹的政治、商贸、交通中心。县政府大门正对面有一堵照壁,县里的告示都贴在这里,施昕更能写会画,这些布告、通知等,有没有可能就出自他之手呢?那时县前街前有一条县前河,河上架着一座通往新街的县前桥,施昕更住哪儿?日常工作生活中,他可能一次次从这座桥上经过吧?从浙北到瑞安工作,这一年来,瑞安方言他能听懂多少或能讲几句了吗?他1939年2月8日寄给好友钟国仪的黑白照片,是在位于解放中路的瑞安快活照相馆拍的,戴着眼镜,斯文儒雅,当时是因为工作需要拍摄的吗,然后多冲洗一张,寄给好友?施昕更于1930年成婚,并分别于1932年、1934年、1936年生下忆良、建良、建安。三子建安出生一星期即夭折,1938年次子建良患病、夭亡,人在异乡的施昕更获悉后,内心是怎样的愁苦?施昕更从事过考古发掘,对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肯定格外关注,工作之余,他是否也会去玉海楼、隆山塔参观游览?1939年4月19日《浙瓯日报》报道“昨晨敌机袭温,在瑞安投弹一枚”,瑞安亦不安全,家乡良渚又会是怎样,那里还有他年迈的父母,年轻的妻子与不满十岁的儿子,4月染病迟迟未愈,与心里头这份牵挂是否有关?
今年73岁的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明十几年来一直搜寻、研究施昕更相关的信息,并多次陪同施时英寻找,但一直无果。他和施正勋、胡炳华写的《良渚遗址发现者施昕更与瑞安的调查报告》,曾入选瑞安市社科社团2019年十大课题项目。在该《调查报告》中,他们通过零星资料,串连起施昕更在瑞安生活、工作的轨迹,推测其工作内容与强度,及其患病就医、病逝墓葬等情况,但因资料有限,仍有许多疑点待考。
大家熟知的情况是,施昕更来瑞后,一边致力于抗日宣传,因《浙瓯日报》没有署作者名,但据内容推测,那百余篇报道是他工作内容,应系他撰写的;一边对《良渚》报告中因战火原因丢失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并写下一篇慷慨激昂的抗日檄文作为卷首语:“祖先开辟的国土,一天天的沦亡,我们的文化,也被敌人疯狂的摧残……但中国绝不是其他民族可以征服了的……”在文末,他深情地落笔:“昕更志于瑞安”。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1959年,一位来自瑞安的考古学家夏鼐,遵循考古学界以发现地命名的惯例,正式将这一璀璨的文化瑰宝命名为“良渚文化”。
施昕更去世后,瑞安县政府将他安葬在西山,并举行公祭,此后,将他的遗物委托给一名余杭籍人士,托他送往施家。谁知,该人萌生歹意,将财物窃为己有,唯将刊登了施昕更去世消息的报纸及一封家书转寄至他老家。此后,因历史原因,施家人未能保存好报纸和信件,其儿子施忆良在20世纪50年代将内容抄录在笔记本上。
1997年以来,施时英带着家人的期盼,前后三次来瑞寻找爷爷的坟墓。
卷首语结尾,“昕更志于瑞安”
三
与施时英一次次来瑞安找爷爷双向奔赴的,是瑞安文史工作者、爱好者对施昕更坟墓的执着寻找。
1983年,瑞安开展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时任瑞安文物馆馆长的俞天舒(又名岳秋)曾带工作人员去西山寻找施昕更的坟墓和遗物,但没有任何收获。
瑞安博物馆原馆长陈钦益曾在1997年、2010年施时英两次来瑞时,陪同寻访,均无果。
2019年6月,施时英再次来瑞寻找,未果。7月,良渚文明作为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7月9日,《瑞安日报》刊登《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最后的生涯在瑞安度过 后人多次来瑞寻找其坟墓》一文,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市委书记陈胜峰批示:“……最早发现者施昕更前辈理应得到尊重和景仰,他的坟墓寻找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请民政局、文旅局、志愿者组织加以研究,尽可能圆施先生家属一个梦。”
此后,当时的瑞安市文保所所长陈奇、市民政局殡葬管理所副所长曾鸿星和玉海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又一次次前往西山探寻施昕更坟墓,并向负责西山电影院建造、当年98岁的原瑞安县建筑工程公司经理木云荪,上世纪90年代负责将西山、万松山上的烈士坟墓迁移至烈士陵园、当年86岁的瑞安市民政局离休干部乐嘉楠,及居住在西山上的老人们打听询问,都没收获。
2019年7月9日瑞安日报刊登施时英寻墓新闻
四
时间来到2024年,施昕更去世85周年。
正如施昕更这位非科班出身的探索者,不经意间揭开了良渚文明的神秘面纱,施昕更留在瑞安的那些疑问,仿佛命运的伏笔,在2024年的夏日,被叶真捕捉到了。
叶真,瑞安人,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现为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身兼教授、主任医师与博士生导师数职,平日里,他常常流连于各大博物馆,对文史抱有极大的热情。当他看到施昕更在瑞安患病去世的记载时,职业的敏锐与内心的热爱驱使他探寻真相。
《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一书是目前最详尽介绍施昕更生平的权威著作,但是,去年上半年,叶真对其中的章节深入剖析后,提出几个疑问:在瑞安县立第二医院去世,1939年瑞安有这个医院吗?接诊医师是谁?根据施昕更临终前写给父亲的信所描述的临床表现,猩红热不是大病,怎么就不治而逝呢?施昕更去世的消息、县长吕律的悼词及公祭新闻等都发在《瑞安日报》,当时有《瑞安日报》吗?
疾病方面的问题,他联系瑞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教授们,听取他们的专业见解;报纸这块,6月初,他通过瑞安市委宣传部部长孙寒星的引荐,与瑞安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华小波取得联系,询问能否找到1939年的《瑞安日报》。
早在2013年瑞安日报复刊20周年时,当时的瑞安日报社就曾认真地梳理查找过,确定如《瑞安市志》记载,作为中共瑞安县委机关报的《瑞安报》是在1956年5月1日创刊的,2000年12月25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并更名为《瑞安日报》。
华小波遂联系温州市图书馆及相关专家。前些年温图曾组织人力把温州地区民国期间的报纸全部逐家逐日逐版做了梳理并将它们数字化,因此,所有人给予的答案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瑞安可能不存在《瑞安日报》!
只能继续往上去找!又向浙江图书馆查询,但浙江省现有系统里、搞学术研究的人、所找到的文章、史料里都没提到当年曾有《瑞安日报》!
这时,包括叶真在内,大家都认为,这极有可能就是《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一书作者的笔误。
在1939年1月24日《浙瓯日报》第3版上找到“施昕更”的名字
五
不放弃!继续寻找。
去年6月18日、19日,笔者翻阅1938年和1939年的《张棡日记》,获悉当时一些瑞安人都订阅《浙瓯日报》(1930年9月创刊,1949年5月停刊,是当时温州大型综合性日报),遂下载了1939年全年的影印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逐版逐篇查找,在1月24日报纸第3版中发现“施昕更”三字,这是第一次在温州当时的报纸上找到“施昕更”的名字!
好消息接踵而至。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的帮助下,叶真获悉:因经费关系,《瑞安新报》作为瑞安仅有的一张日报,停刊达4个月之久,后经努力,1939年4月4日复刊,改名为《瑞安日报》。王宁远又请上海师范大学专门从事民国期刊方面研究的洪煜教授多方查寻,在国家图书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查到,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民国期间的《瑞安日报》原件,而且收藏的日期是1939年5月至7月。但是,没有数字化,需去现场查阅。
真是天意!
去年6月26日,最终在国家图书馆找到并成功拍摄了当年的报纸,施昕更去世的消息果然刊登在1939年5月30日—6月1日的《瑞安日报》上!4篇文章,分别为5月30日的《噩耗 抗卫会施秘书昨病逝》、短评《悼》,5月31日的《碧湖团友会瑞安分会公祭施秘书 情景凄惨无不涕泪交流》和6月1日的《抗卫会全体职员公祭施秘书》。
在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中,一份县级民间报纸得以保存至今,这本身就是媒体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有力证明。而热心人与瑞安融媒人的接力寻找,让这3份尘封了85周年的报纸终于重见天日,不仅为几张报纸赋予了新生,更是填补了瑞安新闻历史的空缺,同时,也填补了良渚博物院及所有公开史料中关于此事的空白,为历史研究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2024年9月,叶真的论文《施昕更先生于瑞安二三事》在《大众考古》杂志公开发表。11月,他的另一篇文章《施昕更的爱国情怀和学术精神》在《钱塘江文化》杂志发表。这也是瑞安人在施昕更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国家图书馆尘封85年的3份《瑞安日报》刊登了与施昕更去世有关的4篇文章
六
社会各界对于在西山为其立碑、塑像或建纪念馆的呼声日益高涨,瑞安人渴望以此弥补对这位卓越先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经多次考察、商讨,最后决定选址国旗教育馆东首、紧邻文昌阁的一幢闲置房屋作为施昕更瑞安印迹馆的馆址。1919年,瑞安历史上第一所公共图书馆——瑞安县公立图书馆便坐落于文昌阁,1943年10月,这里又曾变更为抗日阵亡将士忠烈祠……彼时,瑞安名城办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西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昌阁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施昕更瑞安印迹馆由此被迅速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并通过修缮项目追加了一部分资金。经过一两个月的精心协调,至此,建馆的资金与房屋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西山,这片红色文化沃土,已经汇聚了国旗教育馆、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纪念馆、林去病故居以及山脚的防空洞等多处红色地标,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新落成的施昕更瑞安印迹馆,将与这些红色印记交相辉映,共同串联成一条红色研学文旅线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缅怀英烈、探访历史的平台,更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寻迹施昕更
作者:陈良和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2024年前11个月,温州空港国际货运量大增
社会01-03
-
新年看新展!温州传奇“90”后兄弟沪漂史,了解一下
社会01-03
-
温州中小学、幼儿园下一学期开学、放假时间都定了!
社会01-03
-
市区汤家桥南路告别“锅底路”
社会01-03
-
上新上心上兴 这盏青灯如何从常亮到长亮?
社会01-03
-
天气干燥 温州人究竟要几天洗一次澡
社会01-03
-
微创手术也能治疗高血压 温州首例RDN手术成功实施
社会01-03
-
全省首个高山温泉景区就在永嘉!计划开放时间定了
社会01-03
-
放弃北京学区房,他带儿子回乐清老家“自学”
社会01-03
-
温州小剧场,越来越有戏
社会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