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梅破知春近

梅破知春近

2025-01-24 10:09:00

  眼下赏梅正当时,平阳梅溪梅源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永嘉书院梅依山而俏,山因梅而幽;江心屿一株株红梅、蜡梅竞相绽放,争奇斗艳,清香四溢,杨府山公园、马鞍池公园、凤卧红都梅园等处的梅花也纷纷加入“梅”景群聊。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作为“四君子”之首,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千百年来坚强、高洁、谦虚的品格更是为世人所敬重。

  

  秦汉以前,梅主要处于实用阶段,先民们主要关注梅子的实用价值。梅花意象被发掘始于六朝。如南朝谢燮的《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隋唐至五代,艺梅、品梅之风更加盛行,加之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的诗咏流传南北,从此一枝梅影深入人心。

  宋代是中国梅文化的全面鼎盛时期。隐居杭州孤山梅园林逋“梅妻鹤子”,终身不仕不婚,把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注重“梅格”,用同色互比的笔法,呈现出梅花傲世独立的卓然风骨,为后世梅花“清”“贞”“比德”的最高境界率先奠基。在梅花审美体系中,范成大最大的贡献是另辟蹊径地提炼出了“古梅”意象。“孤标元不斗芳菲,雨瘦风皴老更奇。压倒嫩条千万蕊,只消疏影两三枝。”古梅的形态和空间属性所蕴含的美学深度和文化内涵被开发挖掘,放大了梅花的象征价值。

  宋之后,梅花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入人心。梅花成为广泛分布的园艺品种,其栽培和欣赏活动普及到社会各阶层。梅花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地位愈发显著,文人墨客在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频繁地表现梅花。

  近代,毛主席写出《卜算子·咏梅》也广为流传。“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以战斗的雄姿与冰雪进行英勇斗争,迎来春光的降临,却不与百花争艳、抢占春光。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梅花,不惧凛冽寒风、霜雪欺压绽放芳华,散发着清幽而坚毅的气息。共产党人亦如这寒梅,面对建设时期的重重困难,面对前进路上的尖锐挑战,心中的信仰之光如梅之暗香,幽然不绝。“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笑”字,把梅花谦逊的态度、宽广的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家豁达博大情怀的充分展示。

  源:诗画浙江文旅资讯

  

  淡阴、薄寒、轻烟,农历十二月正是寻梅的好时节。相传在平阳鳌江往西十余里山高谷深之处,有一梅溪,沿梅溪逆流而行可到梅源,荒山野岭间梅花开落寂寥无声。除爱梅的文人雅士不畏路远特意来寻,或是樵夫村民路过,点点梅花便只与清风明月常伴,鲜为人知。

  南宋平阳文武进士林尧民栽梅溪上,赋予梅溪梅源片山水最诗意的开端。据清乾隆与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载,“梅溪在县城西三十里,古称梅源,后南宋林尧民栽梅溪上,故名梅溪。”膝上横琴,扫雪煎茶,泛舟梅溪,风雅至极。

  “压倒嫩条千万蕊,只消疏影两三枝。”梅溪梅源乡野中盛开的梅花,梅枝苍劲而质朴,没有园林梅树的精致雕琢,更像一位隐士青灯煨芋话桑麻,不梦金貂侍玉华。

  莒溪诗人夏庆良在见过这里的梅花后写下这样的诗句:“偶过梅溪梅遍岑,梅花梅蕊碧森森。梅园环视梅铺地,梅树轻摇梅满襟。”

  图源:诗画浙江文旅资讯

  梅溪梅源的梅花,也曾出现在陆游的笔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冬,陆游初仕福建宁德,“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潮平之时横渡瑞安飞云江,从平阳县城方向沿江乘兴而来,住梅溪梅源附近的前仓驿。彼时,天空中阴云轻笼,却尚未落下雨滴,道路两旁的梅花已然绽放,却又有大半被那湿润的泥土所沾染。放翁先生见此情景,不禁心有所感,挥笔写下了 “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 的千古佳句。这诗句之中,既有对眼前梅花凋零却依然楚楚动人之态的怜惜,又有对大自然神奇造物的赞美,更蕴含着他自身那高雅的情趣和深邃的情思

  陆游所写的诗词,基本上都标明出处,唯独最出名的《卜算子·咏梅》,不知写于何处。巧合的是,有学者结合《温州府志》中的《雁荡图》等史料,发现前仓驿附近还有断桥。这座断桥,它坐落于凤山西首山脚下,浙闽古道边,距离梅源梅溪不足一里之地,引梅溪之水经此桥流入钱仓城内。

  驿站,断桥,正值梅花欲过,又是黄昏时。或许放翁正是在前仓驿面对此情此景,联想自身经历,于是写下了《卜算子·咏梅》这篇千古绝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边黄昏自愁的梅花,落寞中蕴含着几分悲郁惆怅,高洁而刚冷,孤拔、坚忍、兀傲的失意之士形象跃然纸上。

  图源:央视新闻

  

  于风悲雨戚的凛冽寒境,梅花傲然挺秀,风姿绰约;逢霜饕雪虐的呼啸狂风,它冲寒先放、凌霜傲雪的自然秉性,历经数千年文化沉淀,孕育出意蕴深厚、影响深远的梅花意象,进而升华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崇高象征。

  雅俗共赏,寓意万千。梅花,蕴含着蓬勃的生气,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他们借物抒怀,以梅的品德自比,赋予了梅花意象丰富多元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内涵。与这高雅的审美意趣相呼应的是,在民间日常生活中,梅花也有着质朴而实用的审美寓意。因其花瓣呈五枚之数,民俗文化里流传着 “梅开五福”“梅鹤延年”“折梅赠友寄相思” 等美好传说。梅花还承载着传春报喜、吉祥平安的祥瑞之意,为寻常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和温暖期许。

  图源:央视新

  清正傲雪,榜样如梅。梅花,具有清正之气。古有岳飞,尽忠报国,纵横沙场,即便深陷奸佞谗害的困境,壮志未酬,可那 “收拾旧山河” 的豪迈壮志,恰似寒梅挺立霜雪。今有张桂梅,扎根深山僻壤,倾囊相授,即便饱受多种病痛折磨,却以怒放的生命姿态,宛如寒梅破冰绽放,为山区女孩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还有袁隆平,情系稻穗,躬身耕耘于田间地头,历经试验的屡屡挫败,却凭一腔炽热的情怀,仿若寒梅经霜更艳。

  坚贞不屈,民族脊梁。梅花,怀有坚贞之骨。在中华民族历经无数艰难困厄的漫长岁月里,中华儿女亦如寒梅般彰显出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从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持节坚守,到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信念如磐,在困境中笃定坚守、在磨难中砥砺奋进,正如寒梅在霜雪纷飞中傲然绽放,无畏无惧,凌然于世。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勉励广大青年练就过硬本领,矢志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以典喻理,寄意深远。

  来源:平阳县委宣传部

  原标题:梅破知春近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