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郑小侠:教育不是点燃孩子,是自己得先发热

郑小侠:教育不是点燃孩子,是自己得先发热

温州日报 2025-07-04 09:08:00
6天,9个县,10所学校,13场讲座。他不收一分钱,交通自理,讲完即走。每一场,他都认真备课:“这是孩子们等了一年的课,不能敷衍了事。

郑小侠和学生们在一起

  温州网讯 今年高考刚落幕的第四天,城市的喧嚣渐渐平息,而郑小侠已背起行囊,踏上前往四川阿坝的路。

  那里,有一群高原藏区的孩子,等待着他。6天,9个县,10所学校,13场讲座。他不收一分钱,交通自理,讲完即走。每一场,他都认真备课:“这是孩子们等了一年的课,不能敷衍了事。”

  他不说励志口号,不制造掌声。他说“为尊严而战”,说“让世界因我们更精彩”。这不是空洞标语,而是多次走进偏远教室后,沉淀在心的信念。

  2016年起,他利用寒暑假,自费奔赴新疆、云南、四川,尤其是民族学校,讲了上百场课。“山里的孩子,更需要一点温暖。”郑小侠希望,他们喜欢汉族老师,即使只是因为“那个曾来过的人”。

  第一次走进新疆民族学校,他满怀热情讲课,台下却远没有达到在温州演讲的效果。那晚,他独自站在窗前,反复回想,怀疑自己是否讲错。后来他明白:讲台不是秀场,孩子们未必立刻回应,但会用自己的方式靠近你。

  真诚,是唯一通行证。

  2023年,在藏区一所学校讲完,他正准备离开,一个孩子站起,唱起藏语歌。声音慷慨激昂,教室静得能听见风声。他站在讲台上,鼻头一酸。“那不是唱给我,而是唱给我们整个民族。”他说。

  从那时起,他更坚定要把这堂“关于尊严和未来”的课,带进更多山村和教室。同年国庆,他在拉萨三天讲了多场后,赶往那曲。高原反应让他昏倒在旅馆,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急救、吸氧后醒来,他第一句话是:“几点了?还来得及吗?”

  众人劝阻无效,他带着氧气管上车,抵达那曲后摘下管子,走上讲台。两个小时,他忘我讲课,一口氧也没吸,讲完几乎站不稳。听课老师蜂拥而上,拉着他的手喊“郑老师”。那曲教育局负责人握着他的手说:“我们这儿海拔太高,很多专家不愿来,你来了。”郑小侠笑了笑:“我只是个老师。”

  他确实一步步从讲台走来。1999年大学毕业,他成了我市瓯海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

  26年,带了很多届高三学生,他没有缺席一次早自习,每天5点多起床,6点出头来教室笑迎学生。每天参加学生道德跑操,还扛着班旗跑在队伍最前面。

  学生犯错被“罚跑”,他就陪着一起跑。“不能让他们独自面对低谷。”他说。有个沉迷手机、几乎放弃的学生,他陪着早起、跑步、聊天,帮孩子戒掉“手机瘾”,重拾信心。“教育不能只靠说教,要站在他们身边。”他说。

  每年高考前夜,他给每个学生准备一颗西洋参含片和一封手写毕业鉴定。  每份都不重复,句句真诚——

  “你英俊刚毅,富有正义感。”

  “你像颗星星,在自己的轨道发亮。”   “你总带着温暖的光,照亮别人。”

  写到深夜,眼睛酸涩,却从不觉得累。“他们会记得的。”他说,“哪怕忘了老师名字,也会记得,有人认真看见过他们。”

  今年学生刚毕业,他坐办公室翻手机购物记录——小零食、小玩具,超过400余种,忽然安静下来:“心里空落落的,但他们走出去,就值了。”

  26年教学生涯,他也培养出一批年轻老师。他创建“郑小侠名师工作室”,在新疆、阿坝设点,义务培训班主任,出版教学书籍,多位老师获省级一等奖。他带的老师,有的从瓯江口赶来瓯海,手拎牛肉、水果;有人陪他参加杭州特级教师评审。他笑说:“我给不了名利,就一起往前走。”

  暑假刚来,他的行程已排满:吃苦夏令营、学生访谈、教师培训……“哪天我不动了,不是累了,是讲完了。”他低声说:“教育不是点燃孩子,是你得先自己发热。”

  毕业典礼散场,走廊尽头的长椅上,郑小侠抬头望向那抹斜阳,风轻轻拂过,带走了往日的喧嚣,也吹拂着未来的希望。那一刻,人生的课堂悄然落幕,却又悄悄开启新的篇章。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三尺讲台不止于教室

  郑小侠:教育不是点燃孩子,是自己得先发热

  记者 庄越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