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概览添加到iGoogle收藏本页在线投稿

温籍女生19年前铊中毒 其父亲称我累了但不会放弃

2013年05月09日 07:04:00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查看评论手机看新闻字体:
核心提示:“十几年前就接到过同样的答复,我不奇怪,也不会放弃。”年逾七旬的吴承之语气依然平静。

【温州周刊37期】温籍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人物志

【新闻有读309】湖南耒阳80后副市长未公布简历 或系原市长之女

昨天,在乐清市虹桥镇周宅村虹港中路的一幢老宅里,吴家族人介绍,朱令的父亲小时候就生活在这里。 记者 林舒菡/摄

  温州网讯 “十几年前就接到过同样的答复,我不奇怪,也不会放弃。”年逾七旬的吴承之语气依然平静。乐清虹桥人吴承之是轰动全国的清华女生“铊中毒”案被害人朱令的父亲。昨天,他刚接到一个遗憾的消息:北京警方微博回应称因投毒案证据灭失无法破案。

  昨晚,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感谢家乡媒体对此事的关注,“我们坚持了这么多年,没有理由到现在就算了,我们还要等待真相,我们要的是信息公开。”

  北京警方:公正办案,未受任何干扰

  昨天下午5时许,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感谢社会各界对“朱令令案”(朱令随母姓,朱令令是其身份证全名)的关注,他们对这起案件未能侦破深感遗憾,对朱令令个人遭遇的不幸和家人承受的痛苦深表理解和同情。

  北京警方称,在工作中,专案组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办案,未受到任何干扰。“公安机关和侦查人员对所有的刑事案件特别是严重侵害公民生命安全的案件,都会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开展侦破工作,但也确有一些案件受侦办条件限制,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最终无法侦破。对此,也希望社会公众能够理性客观看待,尊重侦查工作规律,理解支持公安机关依法办案。”

  所谓“受侦办条件限制”,北京警方进行了解释:从朱令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时间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因此案件未能侦破。

  朱令父亲:我累了,但我不会放弃

  “平安北京”发布消息之前,吴承之已经提前收到了这一答复。“下午,北京市公安局的人来过家里,跟我口头通报了他们的调查情况,说这是程序要到位,然后就走了。”

  在苦苦坚持了19年后,等来的依然是“无法破案”的冰冷通报,吴承之的语气,比前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更显疲惫。接受采访时,他两次提到“我累了”。但停顿片刻后,吴承之突然冒出一句:“我不会放弃。”他称,早在1998年,警方就给过他们夫妇同样的答复,因为证据缺失,案件难以侦破,希望受害人家属能理解,并对朱令的遭遇表示同情。

  而按照吴承之的说法,为什么会“证据缺失”?为什么在他们报案后物证发生两次失窃?很显然,凶手有意毁灭证据。

  “如果要放弃,十几年前就放弃了。”说到这里,吴承之情绪有些激动:“我们要求案件信息公开。”

  温籍亲友牵挂朱令

  吴承之的二妹吴秀环,今年69岁,家住乐清市淡溪镇黄塘村。昨天,记者赶到吴秀环家中。“1994年,侄女朱令中毒住院后,从没出过远门的我赶去北京探望,当时朱令躺在病床上只能两眼微微睁开,喊她也没有回应。我都不敢相信这就是过去那个清秀伶俐的侄女。”吴秀环说,哥哥一家一直是家族的骄傲,哥哥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两个侄女又分别考入了北大和清华。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接连遇到不幸。朱令出事后,帮不上什么忙的她时常为哥哥一家人念经祈福。

  吴承之94岁高龄的父亲居住在上海,也牵挂着病中的孙女。“老爷子由两个妹妹代为照顾。老爷子也知道孙女的事,但我不想让他过多伤心,很少提及,好在他的身体还算硬朗。”吴承之说,他很感谢家乡亲友的记挂。自己很想多见见父亲,回家乡看看,但现在只能每天守着朱令照顾,未能尽足孝道是一大遗憾。

  朱令中毒后的19年来,每一天,吴承之夫妇要给朱令喂饭,看护她睡觉、帮她做康复训练。

  很多关注“朱令案”的人心里都清楚,这案子,或许没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采访的最后,这个原本准备好的话题,记者一直难以开口,只因真的不想再触痛老人内心的伤处。或许,他心里也闪过这个想法,但他仍怀着希冀,而这小小的希冀,给了这位72岁老人支撑下去的力量。记者 胡建国 杜一川

  [各方评论]

  新京报评论:

  【民众理性来自案情充分公开】

  从北京警方回应看,“朱令案”并未结案,但碍于客观原因目前难以侦破。宁有悬案,也不能制造冤案。这是底线。公众应理性看待,希望警方也能更加充分公开案情信息。一旦有新证据,就重启调查。

  新快报评论:

  【舆论是否“未审先判”?】

  中国民众心中对一些人群的“有罪推定”,源于对司法实践的一个基本判断,源于中国司法机关办案不够透明。要真正实现中国法治,在于实现司法程序的透明阳光化。

  南都评论:

  【司法若不介入,那么案件就无法回归本原】

  事到如今,“朱令案”已经不再是过去遗忘在某个抽屉的简单投毒案,而成为一起全民追问、跨国抗议的世纪大案,它所制造的影响力,已经足以吞噬嫌疑人有序的日常生活,也可以重创伤痕累累的中国司法形象。更重要的是,不论舆论层面的事件如何升级,司法若不介入,那么案件就无法回归本原,真相和公义就无法被锻造。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

  【官方缺公信力是症结】

  一、同情朱令和她的家人。二、反对是孙维下毒的有罪推定。三、断言孙维的“家庭背景”阻止了当年调查,这只能是臆测。四、呼吁官方出面回应舆论,介绍当年未能破案的情况,说明重审或不重审的理由。朱令中毒案破不了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官方缺公信力是症结。

  王琳(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以司法公开化解疑云】

  朱令案相关信息若是仍尘封在司法档案里,疑虑将更加强烈地指向具体的个人。“人人都是福尔摩斯”并不是司法群众路线的胜利,而是司法的尴尬。

转发到: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新浪微博 温网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关键词:朱令 铊中毒


编辑: 叶双莲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评论区

  • 用户名:
  • 密码:
  • 验证码:
  • 注册
在线投稿新闻热线:0577-88817266全文浏览打印复制网址,分享给朋友关闭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