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替亡儿还债 五年每天只吃两顿稀饭(图)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2014-01-20 15:47:00
核心提示:

  “是我儿子的欠条我都认,我一定会想办法还钱!”

  吴乃宜从柜子里捧出一个鞋盒,取出三个儿子的照片给我们看。“这是老大,今年是46岁;这是老三,今年40岁;还有老四,今年36岁。”老人边说边抚摩着照片,眼神里满是慈爱。一声声“今年”,仿佛他们并不曾离去。

  老人说,他天天都在想儿子,每天一睡醒就开始想。“要是不出那样的事,我们家还不算坏,我八十多了,也不用这么可怜,也不用你们这么麻烦了……”

  他缓缓说起5年前那个不堪回首的夏天。

  那时候,听到三个儿子去世的噩耗,77岁的吴乃宜一下子懵了。

  两个年轻的儿媳难以承受打击,一个改嫁,一个回了北方的老家,留下了老三11岁的女儿婷婷和老四8个月大的女儿思慧。大儿媳也招了一个上门女婿,带着一双儿女另立门户。

  吴老太太整日以泪洗面,差点哭瞎了眼睛,神智恍惚。她天天都去村头的理发店门口傻傻站着,说是要等儿子们回家。

  吴乃宜则把泪水流到了心里。毕竟,家虽然破了,总还得有人撑起。他最忧心的是,家里失去了大部分的经济来源,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儿子们留下的80多万元的借款和赊账要怎么还?

  台风过后不久,有不少债主上门讨债。当他们看到老人的境遇时,反生恻隐之心,开不了口。很多人觉得,这笔债是要不回来了。

  然而吴乃宜的反应出人意料。他郑重地对每一个债主承诺:“是我儿子的欠条我都认,我一定会想办法还钱!”

  保险赔付24万元,变卖打捞起来的渔船30万元,扣除打捞渔船和雇人清理泥沙的费用,这些钱他先是偿还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和数额较大的个人借款,自己一分未留。债主们惊讶不已。

  “老人家,你把儿子的卖命钱都给了我们,以后你们的日子怎么过呀?”有债主这样问。老人倔强地回答:“我还有双手!”

  织一万个网眼,有时卖3元,有时卖4元,这样的收入实在微薄,老两口却经常织到深夜

  剩下的26万元债务,重重地压在老人孱弱的身上。

  攒钱、还债,成了吴乃宜生活的唯一目标。从儿子出事至今,他一直过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清苦生活。

  5年来,他每天只吃两顿稀饭。菜是自家园子里摘的,有时好心人送来一点肉,才能开个荤。

  5年来,全家没添置过一件新衣裳。袖口和裤脚磨出了毛边,还在继续穿。两个小孙女的衣服也是亲戚朋友送来的。

  尽管把开支降到最低,但靠吴乃宜每月不到300元的低保,还债还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和老伴商量,用多做活儿来挣点钱。

  吴乃宜给我们看他织了一半的渔网,墨绿或白色的塑料线上密密匝匝地打满了均匀的结,每个网眼大约如指甲盖大小,已经织好的渔网在地上集成一大堆。这虽不算重活,却相当费神费时。吴乃宜和老伴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织得腰酸背痛、手酸眼花。有时坐久了起不来,吴乃宜就抽几口廉价的旱烟,强打精神。吴乃宜告诉我们,“工钱按网眼的数量计算,织一万个眼,有时卖3元,有时卖4元。”这样的收入实在微薄,老两口却经常织到深夜才休息。

  山脚下的村子面朝大海。有时,吴乃宜也会迈着蹒跚的脚步到沙滩上捡拾饮料瓶。他说,一只饮料瓶卖几分钱,捡满一箩筐就是4元钱。

  在自家地里,吴乃宜起早摸黑地种上了番薯、青菜、花菜、茄子、大蒜和葱。为了多挣一点钱,他又养了十多只鸭子。

  赚来的钱,只有一个用处,就是还债。他把自己和老伴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钱小心存好,时常凑成50元、100元,让儿子和儿媳拿去还债。

  曾有人劝他:“你都八十来岁了,还不起债,别人也不能怪你。”吴乃宜却说:“做人要讲信用。儿子已经死了,我不能丢儿子的脸!”

  也有人告诉他:“法律上像你这种情况,‘子债不用父还’。”吴乃宜回答:“人家的钱也是辛辛苦苦赚的,有的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换来的,一定要还!”

  前几年,吴乃宜常常半夜就从梦魇中惊醒,躺在床上不住念叨:“还债,还债……”

  没读过多少书的吴乃宜只认一个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我快无能为力了,家里的债,你要接着还!”

  岁月不饶人。年迈的吴乃宜越来越觉得干活力不从心了,他打心眼里着急。有一天,他对二儿子吴秀全说:“我快无能为力了,家里的债,你要接着还。”

  吴秀全也不忍心让老父亲一个人承担沉重的债务。那年天灾吴秀全虽说捡回一条命,但左腿在台风中受伤,又在冰冷的海水中泡了太久,落下了病根。船没有了,要出海是不可能了,他和妻子商量,干脆出去打工吧。出事当年,他便拖着病弱的身躯和妻子一起去了福建石狮,不久后又到泉州,这样一待就是两年。吴秀全踩三轮、开机床,什么活儿都接;田晓玲则在鞋厂里做工,两个人一月能挣3000元。为了省钱,夫妻俩整整两年没回过家。田晓玲说:“哪有不想家的?只是来回一趟得花费400元,够我们一个月的开销了,想想实在舍不得。”

  2008年,他们又辗转去了浙江台州一家玻璃厂打工,中途两人才顺道回了一趟家。去年,夫妇俩回到苍南,田晓玲种地、养鸡鸭;吴秀全蹬三轮,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00元。但好景不长,腿上的老伤犯了,剧烈的疼痛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为了未还完的债务,今年吴秀全向岳母借了些钱,买了一只小船,重操捕鱼旧业。“身体大不如前了,只能在近海小打小闹。”他自嘲道。

  吴乃宜拿出大孙女吴婷婷的户口本给我们看:“现在户口本上面只剩她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和老伴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能陪两个孙女几年……”言语间,忍不住用手拭去眼角的泪花。

  所幸,两个女孩还有胜似父母的二伯和伯母。为了抚养老三和老四留下来的两个女儿,吴秀全无力供自己的儿子吴巍巍继续上学。初中毕业后,儿子就出门打工了。如今,18岁的吴巍巍正在学做厨师。懂事的他深知家人还债的不易,每个月也能省吃俭用省下三四百元钱,塞给爸爸妈妈。

  说起小侄女吴思慧,田晓玲一脸愧疚:“这孩子7岁了,本来该读一年级的,现在还在上幼儿园大班,都是跟着我们打工给耽误了。”好在孩子跟夫妇俩特别亲,“现在,她叫我妈妈!”田晓玲欣慰地笑着说。

  -“借钱还债的事我听过很多,但像吴家父子这样诚上加诚、信中有信的,我从没见过”

  吴乃宜“替儿还债”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被700多家网站转载,访问量达上百万人次,转帖跟帖、网评网议上万条,网民们敬称他为“诚信老爹”。

  吴乃宜父子的举动,也感染着身边的人。

  家住邻村的谢月娥,当年曾借了5万元给吴家,其实这钱也是她从别人手中借来的。事情发生后,她没跟老人提还钱的事情,默默地替老人还上了这5万元债务。

  霞关镇上卖渔船绳索的黄敬瑞,当年吴家兄弟在他店里赊了7万元的绳索。5年里,黄敬瑞从来不跟老人提这笔赊账,反而是吴乃宜主动先还了两万元。黄敬瑞说:“这位老人厚道,守信,我敬佩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债主说:“借钱还债的事我听过很多,但像吴家父子这样诚上加诚、信中有信的,我从没见过!”

  吴秀全夫妇外出打工时,一些乡邻经常帮忙照顾两位老人,有时还为老人送菜送饭。

  当地政府也十分关心吴乃宜的情况。在征求了老人的意见后,苍南县委、县政府决定为吴乃宜夫妇在马站镇南坪村购买一间房屋(折合人民币约8万元),让老人下山安度晚年,并方便在那里照顾上学的孙女。团县委牵头县青年企业家协会,通过慈善途径募集了16.6万元爱心款。

  采访中,吴乃宜一次次爬上吱呀作响的木头楼梯,把他获得的“温州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苍南县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各种荣誉证书和纪念品拿给我们看。他说:“我们一家不想欠乡亲的情,社会给我的太多了,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谢谢那些帮助我们的人。”他告诉我们,有一笔来自广东中山的2000元汇款,嘱咐他收到钱后去个电话,电话打通了,对方说“你们收到我就放心了”,却不肯留下姓名。还有人从遥远的地方专门寄来10元钱,钱虽不多,情意却重。

  如今,吴家还剩下外债约5万元。对此,老人如释重负:“快了快了,总有一天会还完的!”

  今年上半年,吴乃宜高票当选“2010·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失去儿子的痛,化为替子还债的愿。他用老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诚信”的含义。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是支撑人性的基石。他很贫穷,也很富有。诚信,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首页  上一页  [1]  [2] 
扫描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林振将|责任编辑: 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