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温州经济破难而上 破除中等收入陷阱之忧

2014年02月20日 07:37:46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

森马充分整合国内外优势品牌资源,不断转型升级。资料图片

  温州网讯“自‘十五’以来,温州工业增速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叠加工业增速指标来看,是否可以认为,温州工业在全国提前进入结构调整期,且有‘中等收入陷阱’之忧?”温州市政协委员陈艳提出的这一疑问颇为犀利,其背后正是社会各界对温州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路径的深思与探究。

  放在当下宏观经济的背景中考量,温州经济缺什么,少什么,怎么转,怎么升,成为本次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不断追问的重要议题。

  温州经济缺什么?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陈艳委员的忧虑,来自这样一组数据的对比:从主要指标看,温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人均工业总产值为5.3万元,仅为杭州、宁波的28.5%、19.3%;工业增加值率约20%,低于25%的全国水平;R&D(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1.4%,低于1.8%的全国水平。

  在宏观经济数据的对比之余,与兄弟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较劲,也令代表委员们相当焦灼。

  “宁波的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传统优势产业,年产值早已超千亿元。泉州的纺织服装、鞋业等产业也已实现年产值超千亿元。而我们温州的电气、鞋业、服装等产业名声在外,年产值却仍在千亿元以下徘徊。”有代表直截了当地问:温州何时才能有超千亿元的产业横空出世?

  在“高大上”产业的另一头,则是对“小巨人”企业的期待。“全市14万家小微企业,为全社会贡献了96%的工业产值、75%的税收和95%的外贸出口额,并吸纳了80%的就业人员。”市人大代表蒋孟有也在追问,温州有没有办法让更多的“小巨人”茁壮成长?

  产业提升全力补上

  中等收入陷阱之忧、千亿元产业发展之困、“小巨人”成长之惑……一个又一个追问的叠加,揭示的正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走势——破解困境、涅槃重生。

  “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做强做大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更进一步承诺,“今年力争电气行业产值率先超千亿元”。

  “我们从去年下半年着手开展多项调研,酝酿提出‘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其背景正是结合温州工业经济的现状,充分考虑温州的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区位资源等条件,理清产业发展的脉络,规划产业发展的战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支柱产业,根据近年来我市工业销售产值规模前五名排名而来;网络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等十大新兴产业,则是当前具备发展势头、未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像电气产业,温州有着多年累积的雄厚基础,并在第四代低压电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智能电网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努力跳一跳,今年可以力争产值率先破千亿元。”

  同时,一系列赶超发展的目标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明确。今年的限上固定资产投资要突破30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比重26%以上,民间投资比重62%;技改投资要增长30%,新增规上企业800家、股份制企业100家,推动50家企业上市和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除鹿城、文成、泰顺和温州生态园外,各地要确保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40%用于发展工业;支持乐清深化省级工业强县建设,鼓励瑞安争创省级工业强县。

  发挥优势迎接挑战

  政府对振兴实体经济的诸多规划与举措,更进一步激发代表委员们出谋划策的热情。

  蒋孟有代表提出,一向“敢为天下先”的温州应该更大胆一点,向民营经济全面开放市场,引导资本从投机领域向投资领域回归。温州政府能不能努力做全国“最小”的政府?只要能交给市场的,政府就不要管,繁文缛节的官僚系统与欣欣向荣的实体经济是天敌,只要政府引导得力,政策到位,温州的企业家精神将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温州工业发展一定要发挥好温州独特优势。”陈艳委员在犀利提问之外,更拿出给力建议,“要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进行空间重组,强化招商选资完善产业链条,优化公共服务,建设高水平的产业平台,健全本地科技创新体系和外部创新资源利用机制,重视‘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

  作为企业家的周家儒代表一口气提了4个关于经济发展的议案建议。周家儒认为,要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能动作用,用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民间投资;开放民间投资市场,打破垄断,使民间投资有广阔的空间;更要在资源配置上给民间投资合理的待遇。

  特约观察员

  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陈翔摄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朱康对

  2014年,是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赶超发展的关键之年,站在这重要历史关口,温州更要把握发展主动权、点燃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回顾过去的一年,温州实体经济经历低谷徘徊的磨砺,各项指标正在回升:实现工业增加值1768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网络零售额增长108.3%,旅游总收入增长20.2%,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2万亩、现代农业园区99个……这一组组都透露出我市实体经济的氛围、环境、效益都在好转。

  不过,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仍存在着短板,要把劣势转变为优势,把薄弱环节打造成牢固环节,已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要打造产业“升级版”,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并提升其实力。

  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需要激发现代服务业的驱动效应,大力培育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宅在家里购物。网络经济的发展,在给传统营销模式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变革。温州要及早借势、应势利导,推进网络经济大发展,获取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红利。

  一方面,我市要把发展网络经济与培育强化城市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城市的物流功能、创新功能和金融功能,形成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细化落实扶持政策,规划建设网络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一批网络经济产业园,强化网络经济发展的平台支撑。

  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关键是人才。今年我市将着力实施“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其中,不管是振兴第三产业,做强第二产业,还是做优第一产业,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今后,我市应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再下大力气,进一步增强我市人才集聚力和创造力,以人才资源的优势赢得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代表委员辣评

  提振实体经济应多管齐下

  人大代表泰昌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王茂法

  要使温州实体经济化“危”为“机”,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力更生、银行业全力帮扶,多管齐下,才能逐步走出困境。我认为,温州要打破融资障碍,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融资机制,充分利用本区资源,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同时,要严格监测信贷资金走向,把资金的使用与企业信用评级相挂钩,遏制盲目投资行为的再出现,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才能一马当先

  人大代表中国亚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驱动让我市经济一马当先。为此,政府应进一步重视研究制定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让温州各行业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全产业链。要特别关注温州中小行业的发展政策支持,特别关注温州中小企业特色产品做精做强的政策支持。

  多想办法留住各类人才

  政协委员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银巧

  温州本地一直缺乏技术型人才,从外地招才引才又受制于高房价、高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困难重重,引进的人才也往往流失颇多。目前,温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政府应当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支持,鼓励企业招才引智。我认为一方面政府要为温企引进高端人才搭设平台,并为人才在温州居留、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于中低端人才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如在产业集中的科技园加大建设人才公寓或公租房、廉租房,解决其住房、子女就学等生活困难。

  对生产性服务业要倾斜

  政协委员温州市侨办副主任许捷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近年来,我市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外资引进较弱等不足。接下来,我市还需要更好地走好现代服务业这步棋,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我建议,在土地等资源配置上,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倾斜力度,加强对科技、商务、信息、物流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要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体、网络虚拟市场,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要打品牌走出去

  政协委员温州市进口葡萄酒贸易促进会会长徐亮

  温州的第三产业需要服务质量,更需要有品牌意识。无论是像茶叶这样的农产品,还是像葡萄酒这样的时尚消费品,温州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但是温州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比如温州的洋酒行业,在全国的地位甚高,却过多依靠协会这样的民间力量在推动行业发展。而在广东、宁波等地,政府不仅出政策,还为企业的展销、推广出钱出力。反观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还是有需要检讨的地方。尤其在当前限制“三公消费”的大环境下,第三产业发展遇到困难,亟需政府整合行业资源,做好统一宣传,让温州品牌走出去。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记者张佳玮 叶德初 柯哲人 |编辑: 金道汉|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