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穗丰民间治水记:失而复得的“小渔村”
核心提示:几年前,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带来污染和违建,“小渔村”的印记,难觅踪影。近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河面上白鹭翩飞、塘河里鱼虾成群,一幅江南胜景。
沿河周边曾经到处是违章搭建,如今成了景色怡人的滨水公园。村里还组建专职环境护理队进行日常维护工作。杨冰杰摄
温州网讯 瓯海有“渔村”,现在听来似是一件新奇事。而在古时,穗丰周边河网密布,内外塘河在村边交汇,生长着大量的鱼、虾、蟹、螺,因而渔业兴盛。这里的人便以渔谋生,“小渔村”因此得名。
据穗丰村民们讲述,当地捕鱼的方式和技巧,在当时相当全面:打手网、养鸬鹚、放鱼弹、拔百袋、打虾子等五花八门。最繁荣时,在穗丰塘河支流上有“东西驿寺”之说,每天来往客商,都会在此购买水产品,这就是温瑞塘河八大景之一的“穗丰怀古”原貌。
穗丰村,位于瓯海区仙岩街道,旧称“鲤屿”,地处大罗山南麓。曾经,这个小村是名副其实的“小渔村”。著名的温瑞塘河八大景之一“穗丰怀古”,即是描写小村旧貌。
但几年前,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带来污染和违建,“小渔村”的印记,难觅踪影。近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河面上白鹭翩飞、塘河里鱼虾成群,一幅江南胜景。“小渔村”如何失去又如何回归,穗丰村与水的故事值得一说。
“渔村”这样失去了鱼
自上世纪80年代始,渔村风采不再。一些村民纷纷侵占河岸空地,在房前屋后搭建了大量参差不齐的违法建筑,甚至填埋河道建农贸市场。沿河的砖厂烧砖产生的废土、废渣直排入河。越来越多的穗丰人告别渔业,甚至背井离乡寻找出路。渐渐地,这里的外来人口数超越了本地常住人口,穗丰的水污染问题,似乎变得积重难返。
好在穗丰人依然没有忘记,是塘河滋养他们的先辈。2009年,穗丰村决定治一治自家门前的这条河。要治水,首先是从拆违开始。“刚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我就带头,拆除了自家的违章厂房。”穗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文进介绍,他与其他村干部入户进行宣传动员,努力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逐渐赢得村民们的支持。2012年,穗丰村塘河两侧搭建的共计2万多平方米的违法、违章建筑拆除完毕。
民间自觉挽留远去的景致
穗丰村不大,走上一圈,处处可见村民们对于这个村庄的眷念。2010年8月,穗丰发现了乾隆12年的施茶记石碑,这是最早有关穗丰施茶的文字记载。可见,穗丰人的友善和爱心,有着悠久的历史。
穗丰人有个好传统,村里要做什么事,村民都乐于集资出份力。过去,捕鱼要建渔船停靠的埠头,他们便你一百我两百地捐资。建好了,在埠头边立个小碑,铭刻下每一个捐资人的姓名,以示感恩。渔船埠头是村民捐资建的,村里的“古驿亭”,也是一些有识之士自筹资金盖的,正在建设中的“伯温楼”,则是刘基后裔捐资1800万元建的。“建成后,这将又是水乡渔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刘文进说。
对于治水,穗丰人同样怀有热忱。完成拆违工作后,治水工作立即启动,村里老人协会出资300多万元,村里的刘基后裔也主动捐资100多万元。通过上下互动,多方筹措河道治理资金,穗丰村完成了塘河沿岸的河道护栏、游步道、驳坎等修建。2.8公里长的河滨景观带,成了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新去处。近期,村里又启动截污纳管工程,新建污水管网0.55公里,做到了污水应收尽收。通过截污纳管,污水乱排放现象得到遏制,配套管网设施更加完善。
如今,在穗丰河滨公园里,杨柳依依,绿草茵茵,村民们在塘河边享受春日暖阳,住在河边的村民在河里洗菜聊天……这样的场景,在两年前还很难想象。
每天沿河走一圈,看河水的变化,是刘文进的日常功课,他告诉记者,穗丰村民不可能再以渔为生,但是,“小渔村”的这个牌子不能丢,“当年的渔村场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掉,也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找回。”
穗丰村边静静倚靠在埠头的渔船,也许会在某一天,重新游走在这个“小渔村”周边的水面上,对此,刘文进和村民都充满了信心。
记者手记
“穗丰怀古”是塘河八大景之一,“小渔村”村民的努力,正是想让远去的景致回到今天。
这个回归的意愿,不单只是穗丰村村民的心愿,也是塘河人家、水岸乡村的共同梦想。
我们失去了很多,这种失去能否找回?让人一度心存疑虑。的确,漠视环境带来的灾难性损毁,江河在哭泣,百姓在唏嘘。今天,这种回归的呼声,也变得格外急切。
“浙南美丽水乡”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愿景,朝着这个方向,我们该怎么做?穗丰给出了一个答案。但是,所有的努力,对于今天的温州来说,都还只是开始。
我们期待曾经的美景,不再是一个个远去的小渔村。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