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员杨晓春和她的“晓春日记”

2014年05月13日 08:50:14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杨晓春耐心接待来访人员,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他人,在干群之间架起了心与心、情与情沟通的桥梁。

  杨晓春耐心接待来访人员,用自己的言行感动着他人,在干群之间架起了心与心、情与情沟通的桥梁。苏巧将摄

  温州网讯 作为一名基层组织员,她牵挂工作,扎根基层岗位27年,以全心全意的服务诠释爱岗敬业的真谛;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她牵挂最底层的党员群众,主动贴近、关心他们,把组织的关怀传到社会末梢;

  作为大家的“晓春姐”,她牵挂同事、大学生村官的困难,总能热情地伸出温暖之手帮一把;

  她就是苍南县灵溪镇副镇级组织员杨晓春。翻开她的日记,你总能从字里行间看到无尽的牵挂。这些牵挂,折射出真切朴实的为民服务情怀,书写着一首甘于奉献的感人诗篇。

  病中,总牵挂工作

  “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实业的执着追求,谁都无法改变我,活着就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活着就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摘自杨晓春日记)

  “叔叔您找谁……来我办公室谈吧。”将一位来访的老者请入办公室,接过书面材料浏览一遍,再详细补充询问、登记备案……这样的“杂活”是杨晓春常常面对的工作。

  今年五月杨晓春就要退居二线了,但对工作依然热情不减——即使这样的工作已经日复一日整整干了27年。

  1964年出生的杨晓春,1987年开始从事组织工作,曾在苍南县原渡龙乡担任组织委员。1992年,她调入灵溪镇工作,目前承担全镇9000多名党员及900多名干部职工的日常考核、教育、培养及管理工作。

  组织员的工作枯燥而繁琐,但杨晓春就喜欢干。“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并有幸成为基层党务工作者,要怀着感恩的心,用最真诚的态度、最灿烂的微笑、最亲切的话语,来面对基层的农民、党员、干部,为党旗增辉!”这是她日记里的真心话。

  她这么想,也这么做,并且尽职得近乎痴狂。

  2011年6月17日,她晕倒在了办公楼的楼梯上。被送往医院后,医生诊断说是流血过多,随时有生命危险。原来她长期痔疮出血,只是那阵子镇里正在筹备党代会,她放不下工作而拖延了治疗。

  虽然这次生病,让她对健康的重要性有了“大彻大悟”,但对工作的执着仍然“执迷不悟”。她在日记中写道“这几天躺在病床上,但满脑子都是工作的镜头,我经常下意识地用双手去做一些动作,做过之后才知道是错觉”。

  亲友同事不无爱怜地责怪:“你到底要不要命?你这样工作到底为了什么?”她回答:“叫我放下工作真的是做不到。”

  她到底为了什么?求升官、谋权力?恰恰相反,她对职位显得十分“不求上进”:“我自己不善言辞、不上台面,适合干业务性的工作,组织员这个岗位能让我更好地发挥工作热情。”

  因此,27年来,她服务的党员从最初3000多人壮大到如今9000多人,不少年轻人也已陆续步入更高的职位,而她始终是一名基层组织员。

  驻村,最牵挂群众

  “退居二线之前到最贫困的山村驻村半年至一年,让自己贴近最底层群众和农村老党员、老干部,深入他们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办一点实事。”(摘自杨晓春日记)

  宁静的灵溪镇苍溪村,一条石子路通向一排两层楼的老民居。

  “许淑椒在吗?”来到房子前,杨晓春探问。

  “在的在的,天天躺在床上呢,你又来了,真有心。”一名邻居将她引入了许淑椒的家。

  昏暗的屋内,找不到像样的现代家电。杨晓春来到床前,端详着许淑椒的脸,询问生活、看病的钱够不够,如不够可以帮她向县慈善部门申请一些。

  60岁的许淑椒瘫痪已有32年,丈夫没有固定工作,家庭一贫如洗。自从杨晓春来这里驻村,村里30多名类似的困难群众便成了她记挂的人。

  驻村是杨晓春数年来深藏心底的愿望,也是早年埋下的“红色情结”的再次萌芽。

  1984年,年轻的杨晓春在当时的苍南县龙沙乡夏宅村驻村。“这是革命老区,群众的思想觉悟很高,都把我当小红军看待,给我讲老红军的故事。当我去村里收农业税的时候,老红军就是上山砍柴卖钱,也不会因为没钱而拒交……”

  回忆往事,杨晓春言语哽咽。这段经历,一直让她感动着,也一直激励她以老红军为榜样积极向善。

  去年7月1日,在建党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杨晓春开始圆梦行动,主动到低保户较多的苍溪村驻村,希望为困难群众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

  71岁的五保户老人林忠楼,让她记忆犹新。

  进入村子的第一天,她发现林忠楼蜷缩在一家小卖部旁边,就上前问为什么蹲在那里。老人说不舒服、吃不下饭。为何不去医院检查身体?老人回答没有钱、不识字。“过几天我带你去医院检查。”杨晓春热情地说。但整个对话过程,老人始终无动于衷,眼神空洞。

  几天之后,村干部接到杨晓春电话,请他们陪同林忠楼到县人民医院。她在那里等候。

  体检结果是老人肝癌晚期。

  在此后一段时间,杨晓春不时帮老人跑医院拿化验单,并自掏腰包买药送到他家里。在她的关心和温暖下,老人脸上有了笑容。每一次被杨晓春搀扶时,总会不安地说着谢谢。

  70多天后,这位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时光。葬礼上,一位老大妈拉着杨晓春的手泪流不止:“你是他的大恩人,他要是能多活几年该多好。”

  平时,常牵挂他人

  “我喜欢做单位同事、大学生村官的大姐,用最真实的心和最朴实的爱,默默地为他们服务着。”(摘自杨晓春日记)

  向记者介绍杨晓春事迹时,灵溪镇党委副书记柯卫阳,时不时地从嘴里蹦出“晓春姐”这个称呼。

  他说,杨晓春就像大姐一样,真诚地关心同事、朋友乃至素不相识的人,并常常在别人困难之时施以援手,所以不论年纪和职位高低,同事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晓春姐”。

  听说记者采访杨晓春,叶长如开着残疾人车从几公里外的家中赶来,特地向记者介绍“晓春姐”帮助他的那段经历。

  因患小儿麻痹症,叶长如下肢残疾。这种不幸除了让他生活不便,还困扰他就业——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多次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笔试成绩大多第一二名,但每每因身体缺陷而被“刷下”。

  2012年7月,得知自己参加苍南事业单位考试笔试成绩第二,他既兴奋又压抑,担心历史重演。

  当时的他,是灵溪镇凤鹤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曾在一次春节慰问中与杨晓春有过一面之缘。“别人说晓春姐很热心,我就抱着忐忑的心去找她倾诉。”

  交流中杨晓春被他身残志坚的品格所感动,也为他的就业遭遇感到担忧。从此,叶长如也成了杨晓春的一份牵挂。

  “既然他符合招考条件,能够胜任工作,为何拒之门外?”杨晓春找到多家相关单位,呼吁给叶长如公平的竞争机会。这一次,叶长如终于在招考中脱颖而出,如今成为一名基层社会事务部门的服务人员。

  “我要学晓春姐一样,尽我所能帮助应该帮助的人。”叶长如感慨地说。在他眼里,“晓春姐”不仅仅是个称谓,更是亲和、信赖和榜样的符号。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记者林乃鹏 |编辑: 叶双莲|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