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进入“粉丝经济”时代?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 2014-08-04 07:28:32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韩寒是幻象,郭敬明是真相;韩寒被固执地想象成批判者,反射的只是当下的无奈感与无力感,而郭敬明的作品被大批小城女孩追捧也只是对权势和财富依傍的投影;《小时代3》剧情太渣,充斥拜金主义,像“长版MV”,《后会无期》主线太单薄,故事太复杂,像“汽车微电影”……这个夏天,两个粉丝群体为了各自的偶像在线上线下摇旗呐喊,口水相向,精彩程度绝不输于大银幕上的较量。

  两位少年成名的青年偶像,都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群体,在微博上更是数千万人次关注的大V。万般拥戴下,电影成为他们证明自身才华和号召力的另一领域。于是,在前两部赚得盆满钵满的前提下,《小时代3》票房目标过5亿元,初试身手的《后会无期》更宣称过8亿元。而以2013年“快男”选秀和“选秀十年”为题材的《我就是我》虽然有着纪录片的严肃包装,可从一开始就是从粉丝腰包里掏钱,片方借助粉丝的热情开创了“众筹”模式拍电影,20天内就从粉丝手里筹集到500万元的投资。这次和他们同台角逐的还有微电影升级过来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除了它的前身《老男孩》有8000万忠实的观众,“神曲”《小苹果》的拥趸也是相当庞大,有观众进影院的原因仅仅是喜欢这首歌。

  与其说这些电影比拼的是电影的质量,倒不如说它们比拼的是粉丝的能量。为了电影以外的理由走进电影院,这是中国电影今天最不可思议的地方。

  2011年暑期档,凭借电视剧《宫》走红并拥有大批粉丝的杨幂出演了国产惊悚片《孤岛惊魂》,该片的投资不到500万元,却创下9000万元票房,让“粉丝电影”第一次显现出惊人的市场竞争力。作为一种新的类型片,“粉丝电影”以粉丝群体为精准的目标观众,一般制作成本较低,但是回报较高。迄今最成功的“粉丝电影”是郭敬明的《小时代》三部曲,以超过10亿元的总票房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史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甚至让电影的生态发生了改变——电影不但可以由非专业人士拍摄,可以拍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好恶,甚至可以拍得根本不是电影。

  今年春节档,拍摄期不到5天、总投资不过3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爸爸去哪儿》,凭借强大的粉丝号召力与同名电视节目的收视惯性,票房一举突破7亿元。而这个暑期档,更是一派“粉丝电影”的天下,“卖萌”、“卖腐”、“悲情牌”……虽然内容和题材各不相同,却都各自拥有广泛的粉丝群。中国电影工业是否就此迈入“粉丝经济”时代?

  对于自己的电影《小时代》系列被冠上“粉丝电影”的名头,郭敬明很不以为然:“这太狭窄了!”而面对自己的新作《后会无期》是否也是一部“粉丝电影”的追问,韩寒不置可否:“是不是‘粉丝电影’真的不重要,只要是好电影就行了,我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奋斗。”《我就是我》片方同样极力否认自己的作品是一部“粉丝电影”,尽管该片的快男标签和粉丝痕迹明晰到无法回避。

  拍“粉丝电影”不一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但大家都清楚,“粉丝电影”并非救市良药,它们不过是看似捷径的一种“跑偏”——在电影市场这个大赛场里,“粉丝电影”有自己独享的游戏规则。无论是以“快男”之名向粉丝预售票房,还是郭敬明、韩寒明里暗里较劲儿,归根结底,大家盯上的都是支持自己偶像的广大粉丝。

  韩寒微博粉丝3700万,郭敬明是3200万。互联网时代,取得成功的前提是你拥有的粉丝量。这可能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困惑:从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到王力宏的《恋爱通告》,再到杨幂的《孤岛惊魂》、韩庚的《大武生》、五月天的《五月天追梦3DNA》,内容乏善可陈,口碑参差不齐,但似乎只要有足够的粉丝,玩什么都能玩得风生水起。质量好不好、制作是否精良、演绎是否用心,对于目标粉丝来说,这些统统不是问题,在这个消费行为背后只有一个原因:我喜欢。

  专业导演还在坚持过去从电影学院学来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市场和观众却选择了《爸爸去哪儿》、《小时代》这样新语境和新表达方式的电影。这让很多电影人一头雾水,不知道电影的未来在哪里。作为新的行业现象,“粉丝电影”已经超越了传统电影行业的正常逻辑,并且正在刷新我们对于电影的定义,电影不再是一种在各种艺术门类里面相对通俗又非常高大上的艺术形式,而是变成一种大众娱乐影像产品,而过去中国电影市场靠“高投入、高产出”盈利的所谓“大片铁律”正在分崩离析。

  粉丝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小时代》系列一开始,郭敬明就给他的粉丝们定义了这是一部“来自未来的爆炸”的电影,他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他非常自信确定年轻人要什么,那些奢侈品情结、光鲜亮丽的外表、画外音叙述体的忧伤、放肆狂妄的挥霍生命,甚至是柔美到喜欢穿斗篷的花样美男,都是粉丝们能够在大银幕上享受到的福利。这是粉丝和偶像之间的默契,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粉丝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无度性”。

  肤浅的青春、偶像剧的路数、MV式的唯美,华丽的视觉展示背后是故事的苍白。有网友称“粉丝电影=脑残电影”,粉丝电影背后的狂热与分裂也有目共睹:有粉丝去电影院连看五六次偶像电影的极端行为,也有粉丝群体制作大量花边小礼物号召路人支持电影的。

  受投资资金、创意等因素局限,目前国内影坛匆匆上马的“粉丝电影”基本上还停留在“明星效应”层面,主打偶像明星的个人号召力。事实证明,依靠粉丝团强有力的热情及营销能力,并非所有的“粉丝电影”都大有“钱”途:去年圣诞档上映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公映前曾喊出“破10亿元”的票房口号,但首周3天票房仅200万元,成绩惨淡至极。而眼下票房仅600万元的《我就是我》,更是让“粉丝电影”遭遇到一次重创。

  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的产品有着成熟的操作流程和创作规律,偶像也好,粉丝也罢,只是这条工业链条中的一环而已。事实上,从《孤岛惊魂》到一路所向披靡的《小时代》系列,与票房的一片飘红相比,电影本身的质量与口碑却禁不起深究。单靠明星的个人魅力博人气,当偶像被过度消费,也会加速其人气的衰竭,提前被新人取代。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温网编辑|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