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刊文:行政干预催生豆腐渣工程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 2014-08-26 10:05:45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8月13日,仅建成一年的浙江海宁皮革城4期和5期连楼天桥发生坍塌。蓝天摄(人民视觉)

  “豆腐渣”是如何酿成的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水,被称为“固若金汤”的江西九江长江大堤瞬间发生溃堤,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怒斥九江大堤是“豆腐渣工程”。由此,工程界业内出现了“豆腐渣工程”这个词。此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了无数次声势浩大的杜绝豆腐渣工程活动,然而豆腐渣工程却屡见不鲜,央视曝光的河南南阳市某开发商采用瘦身钢筋做主筋、湖南凤凰县的沱江大桥坍塌等,令人触目惊心。豆腐渣工程与偷工减料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其表象下,有行业管理、政府行为、投资、设计、责任心、诚信以及行业监督等深层次的原因。

  行业管理失职严重,漏洞多,向钱看

  建设、铁路、水利、财政等行业部门各自为政,巧立名目,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注册、继续教育多如牛毛。但在我看来,这些只是给相关部门开了一条合法的生财之道。施工单位人员配备达不到相应的资质要求就外聘挂靠人员。这种环境催生各种以挂靠、办证、资质升级等为生的中介公司。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会经常接到证书挂靠的电话。再看看行业部门的继续教育,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若通过多个执业资格考试,那么他每年仅应付继续教育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与财力。仅仅每年几天的继续教育就能认定其合格吗?笔者不以为然,合格与否的关键是其是否胜任岗位工作。试想,人员技术方面不具备资质等级条件却承担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能不出现质量问题吗?

  政府工程缺少统筹规划,各行其是

  很多市政工程由于配套设施不健全,经常被反复挖开重修。设计部门为何不在道路规划设计阶段将城市配套工程考虑周全呢?究其根源,还是政府方面的原因,修路属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由政府投资,与之配套的自来水、燃气、通信、光缆、电力等可以由相关单位去投资建设。问题在于一些政府官员要的是执政时的政绩,可以卖掉土地花光以后十几届政府的钱,也不会考虑任期以外的事情。于是,重复施工在所难免,且催生了一批批短命工程。英国伦敦街道的下水道,从1865年建成到现在已149年,仍在使用;修建于1878年的法国巴黎的下水道,至今已有136年的历史,现在除了正常使用外,还是巴黎重要的旅游景点。初始投资大,但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使工程一次性建成且长久使用,受益的是子孙后代。

  投资方过度压价,致使施工队偷工减料

  我去过很多省份和地区,由于职业的原因,经常留意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而言,全国有一个共性,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质量要高于贫困地区,中央、省、市、县、镇几级政府,越是上级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质量越好。政府投资的项目比BOT(建设—经营—转让)、BT(建设—移交)模式的项目质量要好。越是基层政府财政越紧张,因而工程造价往往会一压再压,拖欠工程款的事情也非常普遍。BOT、BT模式的项目,由于资金来源于投资企业,企业考虑的是多省钱,少投入。而项目经理不会赔钱干工程,价格压得再低,也会想办法挣钱,唯一的途径就是偷工减料,于是短命的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2006年,我的一位朋友想去投一条乡镇投资的道路工程,我核算了一下工程成本,合理的成本价应该是520万,然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一家单位以460万最低价中标。很难想象,以低于合理成本价60万的中标价干出来的工程会是什么样,肯定质量上要打折扣。某县一条道路,六年内翻修了3次。如果把历次翻修的钱加在一起,成本要远远超过一次性的正常投入。但为什么这种现象避免不了呢?行政体制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领导只管任期的事,任期以外工程会怎样似乎就与其无关了。

  建设施工企业层层分包、蚕食工程款

  越是地方政府投资、建设规模不大的工程,分包越明显。很多不懂工程的人,依仗有背景后台,借个资质去投标运作,中标后提取一定的管理费,便倒手转包出去。且不说正常中标价提走5%管理费以后再转包出去,承包单位会干得很吃力,最可怕的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去分包工程。今年6月,山西省原平市西镇乡一位名叫梅永旺的农民实名举报大西铁路的一项大桥护坡工程被层层分包、偷工减料,引起社会关注。在医院开120救护车、对工程一窍不通的贾美生,凭借关系签了一份“施工合同”,带着几十名农民工承揽大西铁路一座大桥的护坡工程施工,设计浆砌片石的护坡,水泥砂浆竟用土代替。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交工前整体坍塌,事故调查报告表明其中一个原因是工程层层分包。层层分包就要层层攫取利益。签约价是固定的,实体投入与合理利润也是明的,大家都挤进来分一杯羹,唯一结果就是偷工减料,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最应整顿和治理的是大企业。如,近年来中铁下属单位屡屡被曝光:2009年,中铁二十局的“骗子中标、厨子修铁路”;还有被实名举报的太兴铁路“泥巴糊涵洞”事件等。究其原因,就是铁路建设中,一个标段中标额就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中标后大企业抽调几十个人组成一个项目部,项目部按比例给企业交管理费,结余由项目部自由分配,项目部再将工程层层分包到其它单位或者个人,这种管理模式决定了质量上必然会打折扣。

  行政干预催生豆腐渣工程

  一是行政对工程的干预。原因是领导旨意,在不该修路的地方修路,在不该架桥的地方架桥已司空见惯,经济上不可行,技术上不可行,只要领导喜欢就可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提高设计标准,用烧钱来解决。但提高设计标准、烧钱在某些时候并不是万能的。两年前某高铁未通车路基就出现大面积的塌陷,或多或少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再就是行政对工期的盲目干预。稍懂工程的人都知道,速度与质量永远是一对冤家,人为提前工期,质量肯定受影响。某座国内很有名的桥,计划工期7年,5年就完工,参与监理的德国工程师震惊了,说这在德国起码要20年。有人吹牛说这是“中国速度”,只有搞工程的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监理形同虚设,吃拿卡要成常态

  相比交通行业,建筑、铁路、水利、国土等行业的监理问题更为突出。越是地方投资的小项目,监理问题越突出。一家单位以13万元的价格中标了一项工程的监理服务,根据工程的规模与标段划分,这些钱无论如何也不够,但那家单位负责人解释说,随便找两个老头放在工地上,吃、喝、住、行由施工单位大包,全部成本费用算下来包括送礼攻关不超过5万元。可想而知,这样的监理能起到什么作用。

  行业监管流于形式,评奖问题多

  目前,各个工程行业都有自己的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对行业内的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这种管理,多数起不到有效的作用,流于形式的成分居多。不管什么样的工程,最后竣工验收,都是会通过的,我从事工程施工多年,还没听说过哪项工程因为质量不过关而未通过最终验收的。然而,通过验收的豆腐渣工程却层出不穷。更应值得反思的是,国内很多获得某某质量奖的“优质工程”,也会是豆腐渣工程。如由某“塌桥公司”承建的安徽铜陵长江大桥,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交通部优质工程一等奖及全国建筑工程用户满意奖”,但自通车之日起这座大桥就因质量问题饱受诟病;设计寿命100年、获得“鲁班奖”的中国体育博物馆15年即成危房,地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匀下沉。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奖到底是怎么评出来的?

  政府对工程质量问题惩治不严,处罚、追责不力

  出现豆腐渣工程,项目参建各方都有责任,其背后又会有某些官员的背景,因此,通常的做法是隐瞒、谎报实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少有人揭自身伤疤。如投资87亿元的甘肃天定高速公路建成后即出现大范围的路面坑槽,被讽刺为“豆腐路”“地洞路”。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工程处处长接受采访时说,都是下雨惹的祸。稍懂工程的人都明白,这种说法无疑是自欺欺人。

  干工程,责任心比专业更重要,有责任心才能干出好工程。几年前,笔者的一位朋友购买了某小区的房子,住进去发现烟筒堵塞,施工方将墙体凿开,发现堵了一块建筑垃圾,估计是施工时不注意掉进去的。试想当初墙体砌完了,如果按照规范要求,施工人员通一下烟筒,本来是很容易就能解决的。山东德州窦汝良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温网编辑|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