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赛】寻求“底线”与“自由”的平衡

来源:温州网作者: 陈仁群 2014-09-02 10:23:43
核心提示:如果网络上的道德审判超越了底线,替代了现实中的纠纷解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社会之中。
查看评论

  近年来以“人肉搜索”、“网络追杀”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因个案中往往夹杂着公平正义的道德诉求,罪与非罪的争议颇大。但此类事件中,公民隐私被无节制泄露,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合法权益亦屡遭侵犯,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已不容小觑。更多网民开始有了“人人自危”的理性反思:任何自由都是有底线的,如何在“底线”与“自由”之间寻求平衡。

  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民数量大幅增长相比,我国在互联网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虽然也出台了一些规定,但不足以应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尤其是对于“互联网言论自由的边界”,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每有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在处置时要么失之于宽,要么失之于严,长此以往,使网民无所适从。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对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对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管理要求。尤其“七条底线”的提法引人关注,再次明确了有底线的自由才能更好地保护每个人的自由。

  当今时代,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网络。上半年发布的《2014年全球社交、数字和移动》报告显示,中国有13.5亿人口,其中互联网网民比例为44%,达5.9亿人;QQ空间活跃用户达6.23亿,中国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占总人口比例的42%,。网络是现代化的重要工具,网络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网络是万万不能的。互联网很好,网上的主流民意也挺好。然而,网络这个地盘很宽很强大,但也很无奈。网络世界,人们一旦没有了“社会性”的羁绊,就恢复了人的“生物性”,网络最大限度地放纵了人的个性,成为网民们放纵语言的乐土。

  在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着民众法治观念不强的现状。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曾说过:“民粹主义思想仍然泛滥,所谓民粹主义就是以一种单纯的人民的意志为标准,凡是我选的我就赞成,凡是我不选的,我就反对。”

  其实这一矛盾也并非中国特色,互联网时代的监管,是全球性课题。一个14岁的英国女孩因为在社交网站上传自己患有湿疹的照片被网络恶言“骂死”。这一事件引起了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愤怒,他表示针对日益增多的网络暴力行为,网站运营商必须开始行动起来,表现出他们的责任感。

  我们该清醒认识到,底线是才是实现自由的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底线,人们的自由、社会的正义都将受到威胁或缺乏必要的保障,自由也就无从谈起。“人生来自由,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所以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而是只有在底线的规范下,自由的实现才有可能。网络也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它不能超越底线之外。

  还记得陈凯歌的电影《搜索》给“搜索爱好者”一个警醒:言词自由的边界就是他人的合法权利,发表言词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道德审判”必须止步于个人隐私,让位于公力救济。如果网络上的道德审判超越了底线,替代了现实中的纠纷解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社会之中。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