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图书馆“温暖”之后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 潮 白 2014-11-27 09:31:53
核心提示:读书在当代的最大“功利”,该是对提升民族的文明素质起到了什么作用,作用有多大。
查看评论

  昨天《现代快报》的一条消息说:近日“杭州图书馆向流浪者开放”一事让不少人在这个深秋着实温暖了一回。可你知道吗?南京各大公共图书馆也同样向公众免费开放,不少拾荒人员“蜗居”在图书馆,一边拾荒,一边读书。流浪者和拾荒者是否同一概念,这里不去计较。然而杭州图书馆的事确有耳闻,因为馆长的那句“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该馆还获赞了“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类似新闻至少传达了两点信息:一个是他们那里的公共图书馆真正做到了“大门敞开”,只要持有有效身份证明,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读;再一个是公共图书馆渐成魅力所在,甚至吸引了拾荒者。虽然说,这是公共图书馆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我们现阶段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图书馆理当成为魅力所在,其藏书就是供公众阅读的。清朝曾勉士“嗜蓄书,得数万卷,杂置厅事”,他爸爸告诫他:“蓄而弗力学,犹弗蓄也。”就是说,光知道收藏不行,还要读。私家藏书如此,公家藏书就更要物有所值。毋庸讳言,如今许多地方的图书馆正是藏书馆,浏览稀见古籍极端繁琐,备受学人诟病。

  现代人也不太喜欢读书了。今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饶是受到电子阅读的冲击,这个不足5本的阅读量也还是太可怜了。当然,这比2012年的4.39本还增加了0.38本呢。现代人中读书的榜样也不多了,古人却不乏,《三字经》里“头悬梁,锥刺股”,众所周知。明朝李诩说他老师赵参藩读书,“每夜必三鼓,略假寐即起,有睡意则批颊自詈”,一边抽自己的嘴巴,一边还要大骂自己。古人推崇他们,旨在强调有志竟成的精神,今人大可不必从简单的形式判断来嘲笑之,什么“精神可嘉,方法实蠢”之类。清朝陈京卿有句话很精辟:“有目而不观览与无目同,有手而不披寻与无手同,有口而不吟讽与无口同,有心而不思绎与无心同。”第一句说的就是读书,在他看来,眼睛就是用来读书的,有眼睛而不读书,跟没有一样。不过,读书终究是要靠自觉的事情,强按牛头喝水不行。

  对报道有一点遗憾的是,记者没有告诉我们拾荒者都看些什么书。采访到了侃侃而谈还夹杂英语的一位老人,但人家说:“我不算是流浪人员,只是不想浪费时间做饭。”为什么要知道他们看什么书?好奇。我们得承认,读书是有些功利色彩的。前人笃信书中有千钟粟、有黄金屋,属于极其功利。现代人读书也大抵各有各的目的,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名之曰功利。那么,拾荒者读书呢?

  读书在当代的最大“功利”,该是对提升民族的文明素质起到了什么作用,作用有多大。所以,当图书馆“温暖”之后,我们还要“得寸进尺”,看看它的收效。还用古人的话说吧,谁叫他们把话都说绝了呢。明朝黄铎说:“读书易耳,为人难。”清朝姜宸英说:“古人读书,必须得此一书之用,至于终身守之不失。”王闿运就更直接,他把同样拿着一本书的人,分为“看书人”和“读书人”两种,读书人“能通经以致用”,看书人则书是书、人是人,“了不相涉”。那么,假设图书馆的利用率提高了,国民阅读率也上去了,我们的国民却还是那个素质,开展每一轮文明活动,还是要从不随地吐痰、过马路不要闯红灯抓起。这样的话,可以说书就白读了。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