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12月28日讯(邹雯雯文苏巧将摄影)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初完成募集的“蓝海股份”中“温州大妈”投资者的购买份额达到59%,继“幸福股份”之后她们再次成为购买主力。致力于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温州金改正促使原本逐利的“温州大妈”走向理性生财。
在民资富裕的温州,“温州大妈”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群体。她们拥有家庭财产管理权,又追求财富最大化增值,因此成为温州民间金融里活跃的角色。
但因缺乏投资知识、易跟风,“温州大妈”多次遭受民间金融之殇。
1985年,“抬会”作为温州早期的组织化民间金融,在温州乐清、苍南等地蔓延。高息的诱惑掀起了“集体狂欢”,乐清家庭主妇争相给“会主”送钱,更有家庭主妇当起了“会主”。有媒体曾报道,苍南一位叫叶三凤的妇女每月可净收入120万元。疯狂的游戏进行了一年多,在1986年春资金链出现断裂而致崩盘,最终演变成轰动全国的“温州抬会案”。
在温州,民间借贷相对普遍,通过相熟的人牵线,将积蓄借出去获取高息并不被认为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2011年,货币紧缩的利刃斩断了温州民间借贷的资金链,一夜之间,伴随着大批老板跑路,民间借贷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最终影响到正规金融系统。企业资金链和银行贷款担保链问题凸显,“温州大妈”也被“绑”在了其中。
多位金融界专家曾表示,日益壮大的温州民间资金一直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两者的矛盾在冲突中不断壮大。这也是“温州大妈”在民间金融活动中跌跌撞撞的根源。直至温州金改获批,将温州民间资本引向规范化和阳光化,“温州大妈”的民间投资渠道才被拓宽。
“我们多了一个稳健的投资渠道。”家住市区新城的吴大妈说,以前她和身边的朋友都是国债的拥趸者,现在成了政府基建类项目股权的追随者,只用一万元就能当上“股东”。2012年12月,“幸福股份”一期启动,首开国内轨道交通民间股权募资先河。2013年7月,“幸福股份”二期启动,首开温州城市房地产建设民间股权募资先河。今年8月,投向市重点围垦项目“蓝海股份”一期启动。这种门槛低、稳健并且收益相对不错的政府基建类项目股权一推出便受到了“温州大妈”的热捧。从募集数据分析,“温州大妈”成为当仁不让的购买主力,往往是在募集的第一天就早早来到银行网点持币排队。
今年3月份,作为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首部专门规范民间金融法规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更是让“温州大妈”收获了稳稳的幸福,敢大胆借钱了。该条例首次规定,温州辖区内的大额民间借贷将强制备案,不在范围内的借款人和出借人可以自愿报送备案。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负责人在12月10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市民间借贷登记总量已经突破90亿元。“小额借贷自愿登记超过半数,包括投向P2P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中老年女性占不小比重。”
温州金改还尝试让部分民资刚出家门口就流向正规金融系统。今年多家温州版社区银行出现在温州小区内,赋闲在家的“温州大妈”成为她们的服务群体。温州银监分局人士表示,社区银行的使命之一是丰富居民金融服务。
5年,是温州金改的大致时间表,如今已经行至半程有余。温州金改到底能否成功,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温州大妈”富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