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战略思想的浙江实践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作者: 刘亭 2015-06-09 11:17:46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浙江为何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战略思想的浙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可谓“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除了海权、国防等国家层面的范畴,就浙江这样的沿海省份而言,主要是一个如何科学发展海洋经济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一到浙江,我们就强烈感受到他了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高度重视。他主政过的浙江与福建,都是海洋大省。对大海,他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对抓海洋经济,他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早在福州市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洞察,提出要建设“海上福州”。履新浙江省委书记伊始,他就把浙江新一轮发展的视野,投向了广阔的“蓝色国土”,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他更是系统阐述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对经略海洋作出了全面部署。应该说,习近平同志关于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起源于福建,成形在浙江。而其显著标志,就是确立了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大战略。

  在大量深入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于2003年8月18日召开的第三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同年,浙江省委出台了《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3〕20号)。作为有幸参与我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前期谋划和报批工作的亲历者,笔者尝试着从习近平同志关于浙江“为何”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以及“怎样”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阐述和作为,包括时至今日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得“如何”等三个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梳理。

  浙江为何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笔者以为三个原因不可或缺:

  首先,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传统的眼光通常认为浙江陆域面积不大,是个资源小省;习近平同志恰恰认为,“浙江是海洋资源大省,拥有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6倍”。谈起浙江的海洋资源,他更是如数家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全国第一位;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的2/5;各类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港口、渔业、旅游、油气四大资源得天独厚”,并据此指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仅可以为我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资源,而且可以有效缓解我省陆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其次,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分析浙江经济,“一直是‘轻、小、民、加’,产业层次低,科技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彼时的浙江恰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期,正需要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实现产业的脱胎换骨。他认为,“海洋经济是高附加值经济”,海洋产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融合了现代科技成果,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他强调“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在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临港型重化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再次,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加强合作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浙江北承长江三角洲,东濒太平洋,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区域内外交通便利,紧邻国际航线战略通道,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习近平同志认为,“海洋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二省一市走向世界的共同通道”,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他明确指出,要“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进大出’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两头在外,推动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作者为浙商智库专家、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战略思想的浙江实践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个系统工程。为了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夯实基础,持续发展,习总书记在浙江时着重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并且优先打好两张“桥”牌。

  一是坚持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抓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和我省港口腹地的延伸”这一良机,“加快沿海港口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开发大港口、建设大通道,发展大物流,形成以宁波—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为基础的沿海港口体系和现代物流系统”,“努力把宁波—舟山港建设成为我国国际远洋集装箱干线港和煤炭、铁矿石、石油、粮食等重要大宗物资为主的现代港口物流基地”。

  二是坚持有重点地发展临港工业。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临港工业是重中之重,必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有所为有所不为” ,“重点发展石化工业、能源工业、船舶制造业,适当发展钢铁工业,积极建设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他还强调,“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有所突破”,“以宁波镇海、北仑、大榭岛、嘉兴乍浦和舟山金塘岛为重点,加快形成环杭州湾石化工业基地;以建设三门核电和浙江沿海大型港口电厂为重点,加快形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以船舶修理和大中型、特种船舶制造为重点,把舟山等建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业基地;以粮食、石油等储备为重点,在沿海地区加快建设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充分发挥宁波等地港口优势,通过异地改造等发展钢铁工业”。

  三是坚持海洋基础设施先行。习近平同志认为,“要发展海洋经济,就必须先搞好海洋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整合沿海、延伸海岛、加强互通、扩大共享”的思路,“搞好沿海城市、中心大岛、重要海洋功能区的布局衔接和联动建设”,集中力量推进三大对接工程,同时加快推进集疏运大通道和内河航道等项目建设。

  四是坚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习近平同志认为,创新是不竭动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支持浙江海洋学院以及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涉海专业加快发展”,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不断提升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两张“桥”牌,港通天下。这“桥”牌,是指习近平同志早在全省第三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出的,“集中力量推进舟山大陆连岛、杭州湾通道等对接工程”。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宁波和舟山,前者因为杭州湾的天然阻隔长期处于全国交通的末梢,后者则是孤悬海上的岛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亟须打破基础设施制约,打通“任督二脉”。

  这个建设过程笔者今天历历在目。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舟山调研时考察了大陆连岛工程。在听取了舟山的汇报后,他代表省委、省政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连岛大桥如果建起来了,对舟山的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推动,对全省的布局也会起到一个积极的调整作用”,表示“对这件事我们是支持的”。在此之前,连岛工程在舟山一直是先易后难、只干不说,此番得到省委主要领导首肯,可以说是给这座“金桥”吃了一颗“定心丸”。同年5月15日,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金塘岛,察看大桥选址,要求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争取工程早日完工。此后,他不断关注大桥的动向,明确给予建设资金支持。在习近平同志的关注支持下,2009年12月26日,历经十年建设、全长近50公里的我国最大的岛陆连接工程——舟山跨海大桥全线通车。已到中央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为此专门发来了贺信。

  杭州湾跨海大桥也是习近平同志极力推动建设的。2003至2008年间,他曾六次视察大桥工程。2003年5月27日,习近平同志视察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址,指出,“我们即将迎来大桥经济、大桥时代,开工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2006年7月12日和9月13日,习近平同志两次视察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2007年7月22日和2008年10月30日,先后已在上海和中央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一再视察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和通车现场。2008年5月1日,历经10年论证,4年多施工,投资134.54亿元、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当时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这一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

  (作者为浙商智库专家、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新格局下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战略思想的浙江实践(三)

  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决策和推进的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经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进取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如今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一大亮点。

  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继续向纵深推进。2007年,我省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的工作部署。2010年,浙江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同年6月30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使得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初步构筑起以宁波、舟山为中心,温台杭嘉为两翼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4年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约完成60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7.5%上升到15%,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

  海洋产业结构布局日益合理。海洋产业三次结构从2002年的21:36:43,调整为2013年的7:41:52,海洋产业结构更趋优化。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临港石化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730亿元;船舶工业完成总产值965亿元;海洋旅游业实现收入约3009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对经济拉动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杭州湾嘉绍大桥、象山港跨海大桥、椒江二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温州瓯飞一期围垦、温州大门大桥、舟山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嘉兴海河联运工程、台州头门港区、宁波杭州湾大众汽车、舟山金海重工、舟山万泰海洋工程、三门核电等一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海洋科教支撑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4%,科技贡献率达66%。浙江海洋学院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可望近期升格为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校区)、宁波诺丁汉国际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舟山海洋科学城、温州海洋科技创业园等科教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全省拥有涉海类高校21所、涉海类省重点学科40个,涉海科研院所13家、国家级海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4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5家。加快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化、海产品育苗和养殖技术、海产品超低温加工技术、分段精度造船技术等全国领先。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我省重点领域污染整治深入推进,主要入海污染物总量得到控制,区域性环境污染有效遏制,全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显著提高,已对钱塘江、曹娥江等7条主要入海河流、沿海地区109家(个)直排海污染源和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实施了环境监测。重点实施了一批包括重点海岛、海湾、海岸带在内的综合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已设立省级以上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13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个、水产增殖放流区11个。

  “桥牌”效应也逐渐显现。习总书记当年力推的“两桥”建成投用以后,大大提高了沿海黄金大通道的运行效率,有效保障了长三角地区战略物资的供应。2014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8.7亿吨,连续六年保持全球港口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1945万标箱,列全球第5位。现在的宁波—舟山港,已拥有全国最大的水路运输运力与中转减载泊位群,承担了长江经济带45%的铁矿石、90%以上的油品中转量、1/3的国际航线集装箱运输量,以及全国约40%的油品、30%的铁矿石、20%的煤炭储备量。两张“桥牌”也为宁波、舟山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机会,极大带动了以宁波、舟山地区为核心的沿海地区跨越式发展,并对我省提升在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力和“龙眼”地位、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发挥出战略上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把浙江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是习近平同志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精准把握浙江经济脉动后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他“经略海洋”战略思想在浙江的一次成功实践。海洋是浙江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从海洋经济大省到海洋经济强省,今后仍将是浙江夙兴夜寐、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前行之路!

  (作者为浙商智库专家、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李思思|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