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铿锵玫瑰:从渔家女到女子民兵连长(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 张茵 2015-06-23 09:57:05
核心提示:
查看评论
图为:新一代女民兵风采。 洞头宣传部供 摄
图为:新一代女民兵巡逻。 洞头宣传部供 摄
图为:老一代女民兵海岛训练射击。 洞头宣传部供 摄

  上世纪70年代,根据黎汝清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以60年代初浙江省温州洞头的渔民生活为背景,写出了海岛女民兵的成长道路,以及她们亦渔亦武、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活。也正是这部电影,犹如东海的海风般,将“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事迹吹向了全国,家喻户晓。

  而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便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连长——汪月霞。今年,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55周年。中新网记者对汪月霞进行了专访,听她讲述了一段坎坷却又不失精彩的故事。

  短发,衣着朴素如寻常人家的奶奶,说话中气十足,如果不是先前对她的了解,很难看出她已是八十多高龄。因历史原因,导致她的双腿浮肿的很厉害,甚至有时需靠轮椅。虽然过了大半个世纪,但汪月霞“出彩人生”的事迹,至今仍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津津乐道。

  15岁,她因家境贫困嫁给比自己大14的丈夫;1960年,她出席了全国首次民兵代表大会并发言,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接见;1965年,她被浙江省军区授予“神枪手”称号……

  “我无法选择我出生的年代,但我可以选择在那个年代作不一样的自己,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汪月霞告诉记者,现在虽已然退休颐养天年,但偶尔还是会“回家看看”。

  汪月霞不仅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首任连长,还担任过洞头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少年时期的汪月霞

  汪月霞,1937年出生在洞头的一户贫苦渔民家庭,家里5口人,仅3分土地。父亲替人捕鱼,收入甚微。“那时的洞头,是渔霸、土匪唱戏的地盘。他们残酷地剥削洞头人民,渔民出海要过‘三关’;牌照关、海匪关和风浪关,人民生活真是水深火热”。

  那时,洞头岛上流传着一段民谣:洞头岛来水连天,百姓生活苦黄莲,满山野菜全挖尽,十有九户断炊烟,寒冬腊月风刺骨,床上无被身无棉,催捐逼债无路走,典妻卖子度残年。

  “10岁那年,家里实在苦的锅底朝天了,母亲便让我去找出门打工的父亲,在海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后以为找到父亲就可以吃上饭了。没想到,父亲见到我时却是愁眉苦脸,原来他的一点工钱都让地方上的赌头敲光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汪仍痛心疾首,无计可施了,父亲最后只能跟她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之后,汪月霞带着弟妹又过上了上山挖胡葱、海滩拾烂鱼虾的日子,一天只得二餐。“那时候穷苦人家的女孩子是无书可读,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带大弟妹”。

  没想到在汪月霞15岁那年,母亲自作主张把她嫁给了大她14岁的男人。“当时的我整整哭了三个晚上,最后还是做了‘新娘’。”汪月霞说,过去的日子可堪比黄莲苦,就是三天三夜也倒不完。

  在汪成婚的第二年,洞头解放了。

  从那时起,人民解放军部队正式进驻洞头海岛。也是从那时起,汪月霞与其他群众便自发组织起来,开始给抗战部队做起后勤工作。“我们每天为部队烧开水,水烧好了,大家用双手提,猫着腰送到前线”。汪告诉记者,那时送去的是水,背回来的却是解放军战士的尸身。

  此后,汪月霞就开始组织女同志到部队搞联建,她与她的十几个姐妹的身影便穿梭在部队的前线、后方,帮着部队种地,也帮部队排炸后抬运石头。

  铿锵玫瑰海岛绽放

  洞头解放了,但社会还不稳定,汪月霞便开始带着当地的群众配合部队巡逻放哨,同时进行施工建设。“只要听说部队有事情,我们都是二话没说,自告奋勇”。

  据了解,当时的北沙没有公路,不能通汽车,部队的给养、弹药等军需物资全部靠船从海上运入,每当部队运物资的船一到,群众就自发集中起来,成群结队地去帮部队搬运,谁也不计较担重路远。

  “部队开始国防施工时,我们也自发地分成两组:一组是以妇女为主,帮助部队做后勤工作,洗衣送饭、打扫营房”。汪月霞告诉记者,另一组是以男人为主,参加国防施工,开山筑路,挖战壕,修坑道。

  1958年,北沙乡民兵队伍建立了,全乡一个营,下辖的桐桥村设一个连,连里有一个女子排,汪月霞便成了这个排的排长。

  “民兵排一建立。我首先想到的是,部队施工紧张,后方必须有人”。于是,汪便带着几个女民兵帮助部队洗衣服、种地、养猪,有时也参加国防施工。

  1960年4月23日,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汪月霞和当时温州市工委副书记唐升銮一起参加了这次大会。在大会上,汪作为民兵代表作了大会发言。“面对上万人的会场,我讲了洞头人民,讲了洞头民兵,讲了洞头的军民联防……”。

  此行汪月霞不仅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接见,同时也成了各大媒体追逐的对象。大会结束后,汪便向参加大会的南京军区首长提出建立女子连的打算,并得到了首长的赞同。

  同年6月,在驻岛部队和当地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女子连以原来的女子民兵排为基础,集结了120名海岛姑娘组成了“北沙女子民兵连”(后改称“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汪月霞任连长,北沙小学的教师梁爱菊兼指导员。不久,由陈玉兰接任指导员。

  “女子连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反对女人参加民兵的人不少,特别是她们的家人,认为女人应该管家务,整天泥里来土里去不成体统”。汪月霞给记者举了例子。

  汪葡萄,一个长得很秀气的姑娘,参加女子连的积极性很高,但她的母亲不同意,只好悄悄跟着女子连训练、演出。在经过多次做工作,她母亲终于答应了。后来,汪葡萄在女子连表现很好,还当上排长,成为特等射手。

  北沙女子民兵连成立之后,汪月霞就带着队里的女兵们开始搞战备,训练、挖战壕,有的女兵甚至将孩子都带到战地上的,几天几夜都在那里。“孩子不管不行的,有婆婆就给婆婆,没有婆婆就带到山上去,晚上睡到山洞里。我们修战壕、修碉堡,都是自己搞的”。

  1964年4月,阿尔巴尼亚国家主席谢胡到中国访问,住在杭州。谢胡表示希望能观看民兵射击表演,汪月霞便成了民兵代表参加精度射、空中汽球、平地彩碟、固定速射、移动速射、对抗赛等,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汪月霞担任连长一职直到1982年。在她之后,先后有五任连长继任,民兵的招收范围从几个村拓展到了洞头百岛,前后招收超过2300人。

  汪月霞后来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续三届当选,同时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洞头县委委副书记、书记,主抓女子连工作。

  但让汪月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75年3月,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南京军区下达调防命令,温州军分区机关团队、洞头县人武部调驻苏北地区,原驻岛部队被调防江苏宿迁,与女子连携手并肩战斗了近20年的军民联防模范连——六连,也随之调防。

  虽然驻岛部队撤离了,但女子民兵连依然坚守,直到现在。四年后,汪月霞不再兼任女子连连长,一心一意当好县委书记这个角色。

  “驻岛部队走后,女子连的工作只能我们自己解决,而组织上又让我挑起了整个县的发展”。汪月霞开始觉得自己有点力不从心了,便将连长职务交棒给了许玉莲,这位年仅20岁的姑娘,曾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海霞精神”灵魂人物——汪月霞

  目前,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编制85人,其中骨干步兵排24名。新一代“海霞”已经从过去扛着鱼叉的渔家姑娘,变成了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

  1991年,因身体原因和受文凭影响,汪月霞提前退休了。退休后,已经四世同堂、八十多高龄的汪月霞常居温州,但她依然心系着洞头,时不时的就回到老连队看看,或是跟当地的老百姓拉拉家常、聊聊闲话,而洞头的老百姓似乎习惯了有事就找汪月霞。“老百姓有什么困难来找我,打工来找我,看病也来找我,洞头人民有困难我应该帮帮”。

  “现在年龄大了自己更要注意,虽然退休了什么事情都不能干,但还是要老老实实跟党走。”汪月霞时时刻刻都在告诫自己要谨言慎行,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群众对她的培养和支持。

  2009年,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成立了“海霞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不仅指导员当上了“董事长”,女兵们也当起了兼职导游,这种“战场”与“市场”结合,兵与民相融合的实践模式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

  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迄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光辉历程。50多年来,女子连的民兵们凭着那份“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精神,创造了50多年的辉煌,获得了128面锦旗,176本荣誉证书,75枚奖章。(完)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