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文历史重要窗口 郑振铎纪念馆下月18日开放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作者:2015-09-18 09:32:00
核心提示:郑振铎纪念馆开始布展,在布展过程中,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完善?
查看评论
9月17日上午,市区沧河巷金宅,落户这里的郑振铎纪念馆已经修缮一新。
纪念馆外观
昨天上午,市区沧河巷郑振铎纪念馆。郑振铎生前的秘书谢辰生(左二)、郑振铎儿媳朱明磊(左一)等人在馆内参观,对纪念馆布展的细节进行指导。

  温州网讯 郑振铎纪念馆开始布展,在布展过程中,还有哪些细节需要完善?昨天上午,位于市区沧河巷24号的郑振铎纪念馆迎来郑振铎生前秘书谢辰生、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郑振铎儿媳朱明磊等人,他们对纪念馆布展的细节提出修改意见。据了解,郑振铎纪念馆定于今年10月18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温州市区乘凉桥下的盐公堂,祖籍福建长乐。他以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文物鉴赏家的身份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国家文物局局长。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

  我市从2010年着手筹办郑振铎纪念馆,选址在文保单位金宅。为了充实布展陈列品,在面向社会征集与郑振铎有关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时,我市文化界人士多次前往北京、上海,拜访郑振铎家人,争取更多有价值的文物、资料。

  被选址为郑振铎纪念馆的金宅位于市区沧河巷24号,是一座合院式建筑,正屋五间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一、二层均带前廊。届时参观者可在这里看到郑振铎的手写书信、郑振铎用过的照相机,茅盾、赵朴初、夏承焘等名人赠给郑振铎的书法作品等等。在基本陈列中,参观者不仅能够了解郑振铎,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他的文学和精神世界。

  据介绍,郑振铎纪念馆分四大部分:一层西间是“书生报国一甲子”专题,介绍郑振铎的生平;东间为“心怀温州桑梓情”,概括郑振铎与故乡温州的联系;二层西间为“一代才华万古传”,向观众展示他交友、影响与著作等情况;东间为“鞠躬尽瘁为文物”,突出郑振铎在文物考古方面的贡献。该纪念馆正式开放后,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温州文化名人,也成为温州人文历史的重要窗口。

  给郑振铎当了近10年秘书的谢辰生昨天来温,在布展现场,这位94岁的老人说——

  我“追随”了郑先生70年

谢辰生

  今年94岁的谢辰生(简称“谢”)老先生精神矍铄,思维缜密。昨天上午,他在布展的郑振铎纪念馆参观后,提出了改进建议。提起郑振铎,谢老先生满是敬佩:“虽然我只给他当了10年左右的秘书,但我其实追随了他70年。”

  记:您是怎样跟郑先生结缘的?

  谢:我祖籍江苏常州,1922年出生于北京。和郑先生结缘,就要提到我的哥哥——明清史学家谢国桢。1946年春,我父亲在河南安阳病危,我和哥哥经周扬介绍通过解放区返乡省亲,在途经河北邯郸时,我哥哥带我拜访了他的老朋友范文澜,范委托我哥哥到上海帮忙选购一批图书。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哥哥带我奔赴上海,文物鉴定家徐森玉摆席宴请,郑先生作陪。当时郑先生说自己太忙了,需要个助手,我哥哥就向他推荐了我,这样我开始给郑先生当助手。除中途参加抗美援朝离开两年多外,从1946年春到郑先生去世,几乎一直在他身边工作。

  记:郑先生让你最钦佩的地方在哪里?

  谢:郑先生是大文学家、考古学家、文物专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影响了我的一生。郑先生的一生,是求真务实的一生。他对文物保护的痴情让我惊讶:1947年,大量文物外流,他四处举债,抢救了600多件汉、魏、隋、唐的古明器陶俑。新中国成立后,他全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他经常委托我到银行取钱,我对他的财务状况很清楚。后来周总理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他的债由国家来还吧。

  记:听说你起草了多个文物方面的法令?

  谢: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流失现象严重,制定相关法规成了当务之急,郑先生很着急,他把这个重任交给我。在他的指点下,我参阅了旧政府颁布的文物法规和国外的一些文物法规资料,一条一条钻研。1950年,我起草好文件后,郑先生再修改定稿,最后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全名叫《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关于保护古文物遗址的指示》、《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等新中国首批文物法令,都是由我起草、郑先生修改完成的。1961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暂行条例》、1982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文物法规,我都有参与。后来想想我这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能干这么多活,一生也无悔了。这不,干文物保护这个活,70年啦。

  记:您对郑振铎纪念馆布展还有哪些建议?

  谢:我觉得,在布展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郑先生的开拓、求真务实精神和实践精神。比如说,郑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议开设短期考古培训班,当时受到了很大阻力,但他还是坚持培训了4期(每期3个月),共培训了341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我国文物界的骨干、专家,对全国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郑先生起草的《文物工作者守则》,对文物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进行规范;郑先生1940年到1941年在上海抢救善本3800多册,抢救善本的数量只比当时北平图书馆里收藏的善本少100来册等。这些,都要放在展览馆的突出位置,让参观者了解郑先生在中国文化界的价值。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