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工艺美术:寻找与百姓生活新的对接点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作者:李艺2015-12-11 09:22:00
核心提示:无论科技怎样发展,有温度的手工技艺仍有保留的价值和意义。
查看评论
温州繁盛的工艺美术,大多从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脱胎而来。 杨冰杰 摄
无论科技怎样发展,有温度的手工技艺仍有保留的价值和意义。 赵用 摄

  温州网讯“苍南夹缬中的《百子图》,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诉求和憧憬:多子多福;瓯绣中的《五德图》则表明了老百姓普遍的价值取向,有文德、武德、仁德、勇德还有性道德。”

  在上周日我市举办的“工艺美术的温州现象”论坛上,关注温州工艺美术多年的温州大学民俗学教授邱国珍,详谈了温州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所在。她认为,千百年来,温州老百姓通过工艺美术传达着自己生活中的观念、愿望以及对于人生的理想。在当今社会和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工艺美术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竞争力,从根本上说需要改变工艺美术与当代艺术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民众生活需求相脱节的情况,重建当代百姓生活与源远流长的工艺文化之间的联系。

  这个论点得到与会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潘一钢告诉记者:温州繁盛的工艺美术,大多从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脱胎而来。强调生活中的实用和美观,也历来是温州民间工艺美术追求的一大方向,“可以预见,工艺美术未来走高端艺术化道路、等待被收藏或展览,无疑是一条行得通的道路。而相对这条道路,还有一条市场前景更为广阔的道路,那就是继续把工艺美术的创意设计落地到我们的生活需求中,生产出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的创意产品。”

  温州独特的民俗生活

   孕育了众多百工人才

  在温州诸多地域文化遗产中,传统工艺美术是最出彩的一项。具体细分为工艺雕塑类、漆艺类、刺绣染织类、竹雕及竹工艺品类、抽纱花边和编结类、工艺陶瓷玻璃类等十大类。其中,黄杨木雕、瓯绣、瓯塑、细纹刻纸、彩石镶嵌等被列入(认定)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现在全市不仅有上百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同时有工艺美术规模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学者们注意到,繁盛的工艺美术与大量百工艺人的出现,离不开温州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全市范围内,一年中规模较大的民俗活动有一百多个,如市区的拦街福、划龙舟、瓯海泽雅的周岙挑灯、泰顺百家宴、洞头海岛七夕节等等。

  十多年前,邱国珍刚刚从江西一所大学调入温州大学,为了了解温州民俗,她曾随潘一钢去乐清看细纹刻纸。当时,细纹刻纸艺人告诉她,刻纸常用作端午龙船上的装饰,这让她心中一动,而随着之后继续接触到更多的工艺美术师,越发坚定了她的一个判断:温州民间的工艺美术诞生于温州的民俗。

  比如,市区的拦街福活动,参与其中的民间艺人就有各类民间剧团、制作灯谜的艺人、剪纸艺人、米塑艺人等等。

  而元宵节期间,全市各地的传统庆祝节目中,又需要一大批制作灯具龙船和舞龙舞狮等等的民间艺人。在海岛洞头,元宵民俗中特有一种踩街活动,当天,舞龙、马灯、渔灯、渔鼓、贝壳舞、划旱船、腰鼓等十余支近千人组成的民俗踩街队伍上街游行,其间所使用的道具,全都涉及民间工艺。

  在龙舟之上,搭建亭台楼阁,曾经是温州塘河人家独特的记忆。2012年,消失于塘河上70余年的台阁,重现于温州端午的龙舟群中。这一台阁长约35米,高4.5米,宽4米,历时数月打造而成,集中体现了温州高超的百工技艺。船身分两层,一层楼阁两边的橱窗里,以木雕形式展示了温州民间三十六行。制作者包括年逾七旬的温州民间绸塑大师郑永龙、瑞安陶山的彩石镶嵌“非遗”传承人李庆龙、林志杰等人。

  近几年我市在纪念人文始祖、修复东瓯王庙的过程中,对庙里的东瓯王塑像做了重塑。民间雕塑家、非遗荚纻技艺传承人周如章和他的儿子周潇莽担当重任,历时四个月,设计了20多个40多厘米高的泥稿,最后定稿完成东瓯王塑像。所谓传统生漆脱胎佛像即荚纻制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荚纻技艺传承人,周如章以其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成为温州佛像彩塑的代表人物和佼佼者。

  在“互联网+”时代,

   传承不能背离传统的工艺精神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承已有的工艺美术技艺?如何让它们契合新的生产生活空间?

  针对这些问题,西方社会的探索已经走在前面,比如德国,虽然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历了绵延浩荡的工艺美术运动,但是许多德国的工程师在公开场合的表达中始终认为,一切德国制造都离不开工艺,而且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他们始终没有背离传统的工艺精神,始终对手工艺的温度、情感和创造体验葆有自觉。

  对于这种自觉,浙江省博物馆工艺美术部主任范佩玲很认同。她在“工艺美术的温州现象”论坛上和我市诸多工艺美术界人士探讨了自己的想法:“温州的工艺美术在传承中不能纯粹市场化,否则你自己技艺的特征会泯灭。工艺美术传承中,我觉得必须坚持保留有温度的手工技艺。现在黄杨木雕出现了机械打坯,这是市场的需要。但是我们应该两条路发展,机器打坯并不意味着放弃手工坚持。如果在座的大师们不教学生手工打坯,将来黄杨木雕这门技艺可能就‘烂掉了’”。

  来自乐清的木雕大师吴尧辉,是属于将机器打坯和手工坚持结合的比较好的一个典型。

  不久前,吴尧辉凭纯手工打磨的黄杨木雕作品《大唐盛世》系列组雕,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摘下一朵“山花”。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国家级文艺大奖,此前,吴尧辉的黄杨木雕作品还曾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夺魁。这在温州的工艺美术界还是史无前例的。

  《大唐盛世》总长15.6米,包括上百个人与物,吴尧辉用了四年多时间精雕细琢而成。能够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心力雕刻一件艺术品,吴尧辉是有经济保障的。他在2000年就开办了雕塑艺术有限公司,主要针对现代都市人的家居生活批量生产烛台、铜灯、器皿等,经营至今,吴尧辉自言“生意还算可以”,至少,这样的产业化制造供养了他对纯手工黄杨木雕的艺术追求,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吴尧辉之外,在温州当前的工艺美术界,还有更多人寻找着传承的新路径。

  今年7月,位于市区仓桥街114号的“瓯塑世家”百年老店重新开张。这家老店是已故的谢新宝于上世纪20年代创立的温州最早一家“油画店”。上世纪80年代,随着瓯塑艺术辉煌不再,开了半个多世纪的谢家油画店关门谢幕。

  新店就开在老店的原址上。走进老店,一楼陈设着瓯塑世家几代人的瓯塑作品、壁画,以及已逝前辈的手稿及珍贵的历史资料,还有两尊后人效仿先辈制作的汪精卫夫妻的泥塑跪像。二楼则陈列着谢家后人的创新瓯塑作品。

  “虽然是老店,也要做出新意来。”“瓯塑世家”老店新开,谢新宝的孙女谢泉画有不少新想法。“现代瓯塑想要发展,还是要和实用的生活产品联系起来,才会吸引人们买单。”谢泉画自己创作的瓯塑水壶。壶身用瓯塑做出层层花瓣的效果,配以鲜艳的颜色,让人不觉眼前一亮。谢泉画还在尝试创作瓯塑花瓶,瓯塑乐器等新产品。除此之外,她还计划通过和社区合作,不定期为社区孩子免费教授瓯塑课程,把瓯塑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重新对接起来。

  民间生活是流动的,

   这给予民间工艺最大的活力

  “民间生活是活态、流动的,正是这种特征,让源于生活的民间工艺有了最大的活力和魅力。”就这一观点,“工艺美术的温州现象”论坛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讲到日本上世纪30年代民艺运动的领导者柳宗悦的故事和理念:“柳宗悦创造了‘民艺’一词,他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引导日本社会将简洁与实用作为美的标准。我们可以发现,柳宗悦并没有仅在技术层面研究工艺美术,他推广工艺美术最基本的逻辑是生活艺术的逻辑,认为只要是生活当中有用的、趣味健康的、审美朴实的,就是好的。”

  杭间觉得,如今人们的生活环境当然已不同于柳宗悦所处的时代,但是温州工艺美术界仍然可以参考柳宗悦对民艺的理解,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继承、保守或是宽容开放的不同选择。

  论坛结束后,在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孟永国的引领下,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位于温州大学内的温州市发绣研究所。

  增加发绣的生活使用价值,是近年来发绣研究所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早些年,温州发绣是以绣制诸多国礼级作品扬名,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像、戴安娜王妃像等,但如今为了让发绣技艺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传承人的观念在改变,如何让发绣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更需思量的问题。

  在发绣研究所,人们可以看到研究所工作者们最新的一些尝试:与价格不菲的人像绣相比,一些新研制的小幅花鸟发绣,价格稍低一些,如《比翼双飞》《白头偕老》《喜从天降》系列作品,很适合喜庆活动使用。除了人物、花鸟,发绣的创作题材不断拓展,有山水、风景、动物等等,“力求多样化,希望在发绣作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和时尚元素。”孟永国说,毕竟,让更多人喜欢发绣、拥有发绣作品,发绣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拜尔口腔医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