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乐清抛歌《对鸟》正名:无知的“乐清撞歌”

温州网 王志成 2017-03-28 14:16:00
为乐清抛歌《对鸟》正名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2017年3月7日,浙江省文化厅办公室下达文件,开展浙江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征文活动,为此,我撰写了论文《为乐清抛歌〈对鸟〉正名》。2010年,乐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座谈会,我曾提出乐清抛歌《对鸟》申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的建议,但2012年7月列入第四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时,却成了“乐清撞歌”,名称失实,贻误子孙,务必更改。乐清人的《对鸟》情结很深,把乐清抛歌说成“乐清撞歌”,近年来痛遭世人唾骂。

  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浙江省共13项,温州市有泰顺县“畲族民歌”、平阳县“东岳观道教音乐”、苍南县“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三项,乐清没有一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共44项,温州市有泰顺县“畲族民歌”、洞头县“洞头龙头龙尾”、洞头县“洞头海岛道教音乐”、平阳县“东岳观道教音乐”、平阳县“平阳吹打”、平阳县“畲族民歌”、苍南县“苍南吹打”、苍南县“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龙湾区“温州撞歌”九项,乐清市只有一项“乐清撞歌”。乐清市正在打造中国知名的音乐之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却如此落后令人汗颜。

  查2012年12月出版的《山海古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第12页《乐清撞歌》一节,第一小节文字如下:

  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对山歌”,历史悠久,在音乐形态上相似于古代踏歌,可能是古代踏歌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一种遗存。但各地称呼不一,浙南多称“撞歌”、“抛歌”、“解歌”,福建地区(尤以闽北武夷山、邵武、泰宁、浦城等市县最具代表)多称“锁歌”,等等。乐清属于浙江南部,从现有对歌资料来看,有“田诗”、“抛歌”等。有一首对歌闻名全国,即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民歌手朱玲仙唱响北京,唱到莫斯科,1989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太地区民歌教材,这首(对)山歌就叫《对鸟》。

  《山海古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乐清撞歌》一节说,乐清抛歌《对鸟》“可能是古代踏歌在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一种遗存”,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成的臆测,把同属山歌类的抛歌和撞歌混淆在一起,把属于田歌类的田诗与抛歌混淆在一起,更有严重歪曲历史的乐清抛歌《对鸟》“1989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太地区民歌教材”,曾被记者写进报道,误导社会后果十分严重。《山海古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乐清撞歌》一节下文把乐清抛歌《对鸟》中的衬词写成“虚词(字)”,写成“古代山歌中的‘和声’”,甚至把抛歌与田歌、斗歌混为一种民歌,错误百出,连改得通顺也根本没有办法。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以如此草率的态度对待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乐清抛歌《对鸟》,说明乐清市文化生态已经败坏到令人无言的程度。

《温州乡土音乐》所收永嘉撞歌歌谱

  《山海古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乐清撞歌》一节采用的乐清抛歌《对鸟》歌谱和朱一正先生与温玲菊女士照片是我提供的。1997年陈小雷先生主编的《温州乡土音乐》第7页收有永嘉撞歌歌谱,与乐清抛歌《对鸟》一抛一答的音乐形式完全不同。我多年到乐清抛歌《对鸟》起源的白龙山南北地区和芙蓉镇采风,乐清抛歌《对鸟》很有可能起源于白龙山南北地区和雁湖山区。当地的牧童们经常接触山林百鸟,经常互相抛山歌猜鸟名、地名、物品名等,通过创作和演唱白龙山抛歌和芙蓉抛歌,学习到丰富的生活知识。《对鸟》一类抛歌成年人也非常喜欢唱,往往由老年人或成年人教五六岁的小孩子唱。乐清抛歌《对鸟》不仅陶冶一代代乐清人的情操,对培育一代代乐清人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乐清西乡与温州、永嘉接壤,有温州撞歌流行,乐清抛歌《对鸟》起源于乐清东乡,民间根本没有把抛歌叫成撞歌的说法。

  问题是这么些年过去,乐清音乐界何以能容忍把乐清抛歌《对鸟》歪曲成所谓“乐清撞歌”?乐清这么多玩音乐的人士,至少会有懂得音乐术语和音乐分类的人士。出洋相是小事,贻误子孙是大事。因此,不得不再次呼吁,为乐清抛歌《对鸟》正名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作者:王志成

  引申阅读:

  《山海古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乐清撞歌》一节其他文字如下:

  乐清对山歌,和我国其他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对山歌一样,其基本形态大致有:一,实词七言四句,虚词(字)多加在第四字和第七字后,形成类似于古代山歌中的“和声”。二,虚词(字)多用“沙来”、“啰来”、“啊哩来”、“呵昨”、“哎昨呵昨”等,这一类虚词(字)与浙闽一带的渔民号子、龙船歌几乎相同。三,(有些)对歌中伴有乐器。四,音调多为五声徵调。以乐清大荆对山歌“日出东方一点红”为例:“日出东方一点红,一点红(沙来),姐弟放牛(罗啦罗来)在山中,牛儿爱吃带露草,我唱山歌(罗啦罗来)乐融融(谣谣)。”其中“沙来”、“罗啦罗来”、“谣谣”均为虚词(字),插四字七字后。

  在以上四种形态中,第一、二、四种形态存在大多对山歌中,仅第三种“对歌中伴有乐器”似乎不见,原因是这种集体性的对山歌(斗歌),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基本消失,但我们在民歌的歌词中,还能够想象出其热烈的场景。如温州撞歌《青又青罗嗬来》:“丁丁次,丁丁次,隔河撞歌斗有趣,两面两边人站满,打鼓打锣夺红旗。”这里的“丁丁次”即击锣鼓声的谐音字,后一句中的“打鼓打锣”,即具体描写打鼓打锣。

  《对鸟》是“乐清对山歌”中发展较快的一首著名山歌,它的音乐特征保留了“sol、la、do、re”的五声徵调特色,减“沙来”、“啰来”、“啊哩来”、“呵昨”、“哎昨呵昨”等虚词(字),在四乐句中,进行充分对比,我国众多民歌专家对此歌评价颇高。如江明惇先生在《音乐欣赏手册》一书中写道:此歌“音乐清新爽健,语调真切自然,整个旋律很平展,又十分动人。第三句尾的‘红夹绿’的‘绿’字,用休止符突然收住。第四句‘搽嘴唇哦’的‘搽’字用突起的高音唱出,夸张了字调,突出了孩童们对歌时挑逗、顽皮的神情,使人更觉有趣可爱。”

  乐清对山歌,可在任何场合中唱,男女老幼都会唱,采茶对歌,叫“茶诗”,种田对歌,叫“田诗”,逢年过节对歌,叫“斗歌”。这些对山歌,一般为两人或数人,一问一答,问答均为(七言)四句,故歌手亦称“四句斗歌”、“四句对答”,内容和劳动生活紧密结合。 “对鸟”是牧童对歌中的佼佼者,其影响力(在浙江民歌中)仅次于《采茶舞曲》,是中国民歌中的优秀作品。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叶双莲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