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家南怀瑾:新时代的商业座标

温州网 林宏伟 2018-03-19 15:36:00
南怀瑾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布道者,更是实业界的一面鲜明旗帜,是东方传统文化智慧和西方现代管理精神完美融汇在一起的实业坐标。

  温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史称“浙南邹鲁”。这里人杰地灵,商业繁华,文化深厚。宋代杨蟠诗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现代温州,更是一座充满智慧与故事的城市。温州人以“商行天下”而遐迩闻名,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中国的商脉和文脉往往就内含于这些世代崇文重商的家族之中。崇文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人活着的格调得以提升,然后才看重德行修为。而商业层面的成功则能够支撑人的精神选择,使人有时间去思考更多的人本意义,思考与已利无直接关系的社会之事。

  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在浙江温州乐清柳市镇地团叶里(今浙江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谱名南常泰。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南存辉介绍,南怀瑾先生祖上世代居住在柳市镇南宅殿后村,其父在地团叶里经商才搬迁至地团叶。

  南怀瑾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对实业也颇感兴趣。他人生中很多伟大的见地,在幼年时都已经萌发。先天慧根和重商环境,为他日后的商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初试锋芒,挂帅大小凉山垦殖公司

  20世纪30年代初,恰是中国东南沿海发展的黄金十年,以上海为中心,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短暂的商业繁荣给了少年南怀瑾近距离观察商业的机会,让他在耳濡目染中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活力。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人来了,攻占了中国的经济繁荣地区,国民党政府虽然全力抗战,但迫于生产落后,军械落后,抗战十分艰苦,民众沦落于苦难中。国难之下,南怀瑾更添了一份救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1939年秋,22岁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守边屯垦,企图靠生产支持抗战,出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这个垦殖公司是由失意军官、政客,以及江湖上的豪侠之士等首先发起的,经营地域包括川南、滇北和西康等地区。

  西南地处抗战后方,匪患严重,公司在此垦殖,需要一定的自卫能力。当时西南社会处于混乱之下,矛盾突出,各种社会势力倾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即使怀抱理想,往往也是身不由己。大小凉山垦殖公司名义上是准备开发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一些人想建立了自卫团,组织兵源,搞一个独立王国。此时南怀瑾心智已是十分成熟,做事循章据理,受人赞誉。因为年轻,他还是怕被大家看不起,专门留起胡须,装扮四十多岁的人。

  为了公司的发展,南怀瑾曾专门到重庆寻访蒋介石的红人,时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少将处长的同乡张冲帮助。对大小凉山垦殖公司,张冲没有给他什么直接的支持或资助,只是出过一些主意。当时,有人利用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席的名义筹建一个西南建设公司,总经理准备由温州同乡朱铎民担任。朱铎民和南怀瑾都是温州乡贤朱味渊的学生,两人有同门之谊,张冲叫他同朱铎民联手。因为西南建设公司有孔祥熙参与,南怀瑾觉得多有不便,就没有参与。

  在南怀瑾的内心,商人断不能发国难之财。商市发展生生不息,商人才能永续事业,断不能依靠权势和枪棒横行霸市。南怀瑾从商伊始就显得重义而轻利,官商之道显然和他的内心世界发生冲突。于是他选择了放弃。西南公司后来也半途而废。

  据南怀瑾回忆,当他和张冲谈起国民党政府对他的公司可能有所怀疑时,张冲叫他不必担心,说戴雨农(笠)同他很熟,由他同戴雨农打招呼,让南怀瑾去拜见戴雨农。虽然张冲对南怀瑾后来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他做了一两年农垦公司总经理就净身而退。但张冲当年对他的鼓励和告诉他的一些个人的经历,却让他永世难忘。

  这是南怀瑾第一次步入商界,虽然没有多少硕果,但让他展现了团队组织的商业实战能力和智慧,接触到高层人事,开阔了视野,为后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格局的奠定打下了基础。

  走麦城,一次亏损黄金万条

  青年南怀瑾虽然身处抗战时期,但读书和看报的习惯不变,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一直很精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发生内战,为了逃避现实,南怀瑾辗转到达台湾。1949年春,南怀瑾在海滨城市基隆的一条陋巷中安顿下来。

  南怀瑾是温州人,当时一些温州人与台湾有货物贸易,做货物运输,有船也有枪。他们知道南怀瑾在台湾,就找他一起参与做生意。于是南怀瑾真正接触到商业,和几位同乡一起创办了一家名为“义利行”的公司,从事琉球到舟山的货运。

  义利行的生意开始还不错,后来合作者不听南怀瑾的劝告,盲目扩张。此刻内战正酣,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经营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南怀瑾不是主局者,尽管再三劝说合作者退而守成,最终还是没能说服。不久,他们的3条机帆船被国民党当局征用并在运输途中失火,南怀瑾和同乡的生意遭到毁灭性打击,可以说是血本无归。

  对于这次失败的生意,2004年9月,南怀瑾在上海给清华大学EMBA学员讲课时这样总结:“我也做过生意,也发过财,可是有个经验你们没有。我一夜之间,一万条黄金都没有了,要靠卖衣服吃饭。如果失败的经验没有,你们不要和我谈生意,不要和我谈经济学,因为你们不懂。”

  南怀瑾在年轻的时候就见过大场面,在而立之年又经历了生意场上的失败,这种体验使得他能够坦然面对得与失。入世的儒商需要具有很好的利他精神,取中国商道中的“义利”,才是对中国传统商业价值的超越。儒士入世,不为争权夺利,而是敬天爱人,在利已和利他之间寻求平衡之道,这才是时代的儒商。

  经营的失败没有压倒南怀瑾,反而被他认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他担心朋友赔了钱想不开,还专门准备酒菜,款待朋友并给其心理安慰。待人仁厚一直是南怀瑾的个人修为,儒家之仁在南怀瑾身上会时时得以体现,成为南怀瑾精神气质的一部分。

  把握时势,投资股票和出版图书

  1969年,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南怀瑾发起成立了“东西精华协会”。为了会务发展,他还创办了《人文世界》月刊。除了亲自为杂志撰写文稿外,也承担起经营业务。

  在台湾的几十年,南怀瑾虽然都是以教书和出版为主业,但只要有机会,他会不时显露自己过人的商业才华。追随南怀瑾几十年的老古出版社总编辑刘雨虹女士,曾讲过南怀瑾买卖股票的故事。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的股票市场还没有电脑,打电话也很难畅通购买,卖股票则要亲自去交易所,成交后第二天去办交割转让手续。那次南怀瑾投资股票生意,是因为年前尼克松已去北京会晤了毛泽东,后来基辛格又一次去北京,当时台湾各界不知美国是否会与中国内地建交,以致股票天天下跌。当基辛格离开大陆之前的那天,南怀瑾就借了一些钱,叫学生李淑君去买股票。果然基辛格离开大陆后不久,发表谈话,一切尚无大变化。于是股票连涨3天,南怀瑾也因此大赚了一把。

  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和对未来走势的正确判断,是南怀瑾让人折服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南怀瑾不喜欢这种投机性的商事,但是出版社事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他会很好地把握投资机会,让自己和经营团队能够更加专心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事业。这件事也证明了,南怀瑾虽然一心钻研国学,但还是保持着在大趋势面前准确判断形势的商业能力。

  南怀瑾用赚来的钱,印刷出版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在这本书印行以前,南怀瑾已经出版了《禅海蠡测》(1955)、《楞严大义今释》(1960)、《楞伽大义今释》(1965)和《禅与道概论》(1968)4本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出版后,经学生朱文光译成英文,由美国缅因州一家名叫山姆·维斯塔(SamuelWeiser)公司于1984年出版。后来又由英文译成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在各所属国正式发行。这也是南怀瑾的书第一次被译成外国文字,在外国发行。

  美国的山姆·维斯塔公司专门出版东方学术书籍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当他们最初收到南怀瑾的英文书稿时,花了不少时间请专家研读,认为此类著述在东方有很多,但南怀瑾的这一本,才是真实的学问,与其他的书不可同日而语。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TaoAndLongivity》。

  这本英文著作初出版时,在美国销路平平,但日子久了,看的人越来越多,并陆续有多种译本出版,版税也越来越高。有人评说,南怀瑾如果把精力投注在赚钱上的话,他早就成大富豪了。虽然初到台湾时经营失败了,但那是战乱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以常理论。可能是因为生意人人好做,从事文化的人不那么好做,南怀瑾才不愿把精力放在赚钱方面,只是随缘偶一戏作,文化才是他的事业重心。

  1977年,南怀瑾创办了知名的“老古文化事业公司”,这是南怀瑾为自己的文化事业量身打造的一个商业模式,他用智慧把自己的特长与商业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华丽转身。此后,南怀瑾的系列著述都由“老古”出版,至今已达六十余种,同时还出版了数百种传统文化、人文科学等方面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成为南怀瑾参与经营时间最长的公司。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不但实现了商业利润,还推动了南怀瑾所从事的文化事业。它不只是一个出版公司,更是一颗文化产业基地的种子,成为商界独特的一面旗帜。

  修建铁路,开创中国公共设施建设先例

  在南怀瑾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的时候,中国内地的时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经过对十年“文革”的反思,内地人也在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南怀瑾敏锐地意识到内地的历史会翻开新的一页,遂把注意力转移到内地。

  1988年,尽管移居香港的南怀瑾已过古稀之年,但他那颗热爱家国的心并未老去,依然想用毕生所学贡献国家。当家乡温州市领导上门拜访,邀请他牵头建设金温铁路时,南怀瑾义不容辞地担起了一个实业家的责任。他还专门为此撰写了一篇文章,即《对金温铁路的浅见》,向温州市领导建议:“要修建金温铁路,最重要的是海外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一家铁路公司,拥有独立经营的自主权,打破原有铁路必须由政府或国营企业经营的陈规。”

  为了投资金温铁路,南怀瑾和他的弟子在香港专门注册成立了“香港联盈兴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12日,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成立,香港联盈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大股东出资4586万美元,占股80%。6天后,浙江省金温铁道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南怀瑾被称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1997年9月8日,金温铁路全线建成开通运行。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在金温公司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地方政府。

  金温铁路自1987年开始筹划,到1997年建成,历时10年。期间南怀瑾委曲求全,备尝辛苦,亲自参与对金温铁路整体规划、管理制度、经营方法、海外融资、股份制度、班子建设、领导方法、工程质量等过程,让金温铁路留下深深的“南董”印记,也为我们研究他的商业智慧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案例。南怀瑾在自己的商业实践后留下了一个证明,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铁路行业,民间的经营能力是不可小看的。

  金温铁路的建成是南怀瑾一生商业实践的辉煌写照。他不仅完成了宏愿,也实践了自己毕生的梦想。他觉得自己不仅仅要做学者,还需要积极入世,去济世救人,兴办实业,成为国家兴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商业生涯对于南怀瑾来说,恰是人生中起落的波浪,而金温铁路则是南怀瑾商业实践的成功典范。他认为,一生所学,必授于人,才是生命的意义。

  创办大学堂,经营人的商业“实验”

  进入21世纪,南怀瑾多年的著述迎来了新的丰收,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阵阵的热潮。然而他不为外界名利所动,仍然专心修学布道,并于2006年在江苏吴江庙港镇创建了太湖大学堂。这可以说是南怀瑾在教育实业领域的又一尝试,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

  2012年6月,太湖大学堂首届“南家班”毕业时,南怀瑾这样解释“实验”的意义:“教育不是管理,而是影响,你们学的重点就是生活的教育,大的照顾小的,爱同学,爱团体,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不是一张文凭、一个学位……不能只学谋生的技术和知识,把人道人心的本位忘记了,忘记了怎么做一个人。”

  这是多大的商业投资?因为南怀瑾所经营的是人。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必授于那些敢于担当的企业家,南怀瑾致力于在企业家精神中植入国学元素。学问只有传播出去,成为群体的智慧,才不枉为学问。南怀瑾在自己亲历的商业实践之外,不断帮助弟子做好商业经营。

  海南航空自公司成立之时起,南怀瑾就帮助企业制定发展策略,乃至具体规章制度,如何提升企业文化。海航董事局主席陈锋说:南怀瑾老师是对海航的企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代国学大家,他对中国文化坚定的信念深刻地影响了海航的文化。

  上海道南文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耀伟也说,南怀瑾老师曾手把手教导他如何经商立德,甚至用自己的稿费支持他创业,使他短短3年就取得巨大的成功。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南怀瑾老师在与病魔博弈的人生最后阶段,还主动为其题写“道南文化”一词,鼓励他创办道南文化控股公司和道南大学堂,从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目前,张耀伟出任董事长的外滩游艇会已成为上海游艇业龙头企业,上海新兴航运业的标志。

  南怀瑾认为,文化是立国之本,不仅可以兴旺一个企业,还可以推动一个国家兴旺。他年少时就秉持实业救国的理想,到了90高龄之后,依然满怀社会理想,一生未变。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商业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生命科学智慧等人生大智慧,恰是一生不断坚持一个方向的结果。

  南怀瑾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布道者,更是实业界的一面鲜明旗帜,是东方传统文化智慧和西方现代管理精神完美融汇在一起的实业坐标。

  (摘自林宏伟编著的《南怀瑾的商业智慧》一书,2014年台海出版社出版)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李思思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